聚焦语文要素,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以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亲近自然》整合学习策略与课例为例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需要有效聚焦单元语文要素,整体架构课堂教学活动,实现知识建构系统化,能力发展序列化,学习方法、策略实践化,学习习惯优良化,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要素;单元整体教学;统编教材
“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明晰教学目标,理清语文要素,在单元中进行共性和个性的结合,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等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整体架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结构体系,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历程——发展演变
早在19世纪末,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就提出学习内容不能割裂成单独的部分,应该与活动结合起来,成为相对大一点的单元。20世纪20年代,我国出现单元教学的最初形态。梁启超提出以十来篇在组织、做法上有可比较之处的一组文章为一个教学单元,教学时着眼于整个单元。将有共性的文本放在一起,以便通过整体教学让学生把握一组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整体意识。 20世纪30年代,教材开始以单元进行编排。国文被划分为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又有一定的目标,且各项完整、一致,成功地形成了单元组合的格局。20世纪80年代,单元教学开始受到重视,霍懋征老师和林冶金老师大胆进行实践,取得不错的成效。现在,李怀源老师就是单元整体教学地推进者,带领整所学校进行研究、实践,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二、 单元整体教学的背景——大势所趋
(一) 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文字到处可见,信息随手可得,语文学习材料可以轻易获取,但是信息太多,导致良莠不齐。这个时代需要整合的能力,把不同角度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我们才能知道这个信息是否有价值,所以单元整体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教学实践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注重单元内容整的教学方式,对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教材单元体系的编排需要单元整体教学。教材编排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单元内的课文具有某种关联性或-致性。如果不对单元课文的共性加以研究并以此组织教学,而只注重单篇课文的教学,不仅会拉长学习的时间,也与教材编写的意图相背离。
2.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单元整体教学。语文知识自身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和体系性,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习,单元整体性教学不是要建构语文知识的体系性,而是力图在整体上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3.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单元整体教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鉴赏、文化传承。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整体。单篇课文的教学方式难以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单元整体教学,能够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语文材料”看到知识的关联性。这种教学方式能逐步引导学生获取整体性学习的方法,以此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 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统编教材
2019年9月起,全国在各个年级推行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依照新教材的编排思路,“单元整体教学”是统编教材教学的切入点。统编教材的三个编排特点体现了统编教材的优势:双线组元体现整体性;“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促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阅读与表达紧密关联促进读写结合。
1.双线组元体现整体性。
统编教材一改过去教材单纯以主题为主的单元编写理念,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来编排单元教材内容,即以宽泛的“人文主题”将单元课文组织在一起,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千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2.“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促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
统编教材是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建构;单元课文也是三位一体的课型安排(一般含精读、略读、课外阅读);每一篇课文、每一项训练均与课外阅读相关,因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资源、要立足课程教语文。从这样几方面来看,“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是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有利条件。
3.阅读与表达紧密关联促进读写结合。
统编语文很多单元的编排直接指向了习作。在编排中尤其关注了阅读与表达的联系,重视引导学生由读到写,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教科书引导着学生在阅读时领悟“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的表达方法,进而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这一表达方法,从而促进了读写结合,也更有利于实现阅读与表达的整体教学设计,自然促进了单元整体教学的进行。
四、单元整体教学的路径—— 语文要素 (以一上四单元“自然”为例)
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要聚焦语文要素,通过立足单元整体,解读语文要素、落实语文要素,巧妙整合,设计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形成单元教学特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 立足整体,解读语文要素
一年级上册四单元围绕“自然”这个主题编排了《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4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有散文、儿童诗、古诗和儿歌。课文语言简洁明快、亲切自然,能唤起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接触阅读学习,阅读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让学生走进自然,打开阅读之门,成为我们思考的最大的问题。
我将本单元定为亲近自然,趣味阅读。让学生课上学会基本的语言训练,在读一读,拼一拼,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中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会朗读,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将生活实际和课堂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课内学习得法,课外学习用法。
根据教学内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运用的教学策略有:观察图画策略,提取信息的策略、朗读策略、多元识字策略等等。落实学习提取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朗读的基本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表达与交流,有与人交流的意识,让我们的孩子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养成学习习惯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1.前后联系,明析语文要素,找准学生学习起点。
首先是朗读的梯度序列。朗读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文要素,部编本教材第一学段每一个册别都提出了明确的、形成梯度序列的朗读要求。
在第一学段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应该把“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加以落实。根据第一学段朗读的梯度序列,第四单元读准字音,读出轻声、儿化,着重读好“一”的不同读音。关注词语连读,不唱读。
其次,写字的有序递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第一学段的写字要求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这个总体要求的统领下,一年级、二年级的写字要求侧重各不相同。一年级“认识基本笔画、常用偏旁,强调按笔顺写字,培养良好写字习惯”二年级的写字需在一年级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学生“认识部首,关注字的间架结构”,还可以尝试分类指导,便于学生整体比照,触类旁通。
再次,文本信息提取梯度安排。关注并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国际阅读素养(PIRLS) 所考查的4种阅读能力之一。部编本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有序安排,而且要求渐次提升。本单元在《秋天》一文的初读环节,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秋天有哪些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四季》哪四个季节?
2.找准依据 ,细化语文要素,明确单元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版《课程标准》)
语文要素的落实需要语言训练点的辅助。语言训练是教学中借以进行语感培养、语言积累、语言表达和陶冶情操的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训练点是师生进行训练的凭借,即课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图式。 识字、学词、认识标点、朗读、写法、句式训练……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 依据单元导语和阅读提示,依据课后思考练习题、泡泡语、语文园地和文本特点,确定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
《秋天》训练点为“一”的变调;《小小的船》训练点为叠词的运用 ;《江南》训练点为反义词的认识、积累;《四季》训练点为叠词的运用、认识四季;《语文园地四》中“趣味识字”训练点为反义词的认识、积累;《语文园地四》“字词句运用”训练点为四季特点;《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训练点为“一”的变调、积累。
以上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显露在每篇教材承载的清晰的单元语文要素。语文教材是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源体系,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册别、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篇课文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二) 巧妙融合,聚焦语文要素
1.依据语文要素,定位精确的单元整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9个偏旁和一个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和5个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不同的“一”,并背诵课文。
○3 感受四季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认识自然段。
○4 仿照例子,积累和拓展带叠词的“的”字短语,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
○5 初步了解反义词。
○6 能向他人做自我介绍,并能引起话题。知道与人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一种基本的交际原则和交际礼仪。
2. 分合语文要素,设计丰富的单元学习活动
明确了语文要素,制订好目标后,再来设计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就有了土壤。要将语文要素巧妙地蕴含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用“分合”的智慧:既有“分”———将一个语文要素贯穿于整堂课,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滚动呈现,螺旋上升;又有“合”———将不同的语文要素有机融合在同一个学习活动中,设计内涵丰富的学习活动。
(1) “分”:同一语文要素多重呈现
一个语文要素的落实单靠一个学习活动、一次呈现,很难让学生学扎实。应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滚动推进、螺旋上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语文素养。
如:《小小的船》一课,“朗读课文”这一语文要素贯穿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品读—借助理解尝试读出自己的体会;回读—学完一部分整体朗读巩固。不仅如此,朗读的形式可以由个别读到齐读,由男女生分读到同桌互读,由领读到“开火车读”,形式多样,这样的设计使同一语文要素多重呈现,从读通、读懂到读出感情,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学生的朗读素养在不断提升。
(2)“合”:不同语文要素有机融合。
语文要素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从更综合、更全面、更复杂的角度去设计学习活动,将不同的语文要素有机融合在同一学习活动中,达到“1+1>2”的效果,让学生在更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支配自己的学习。教学《秋天》时,就融合了“一”字的不同读音,认识自然段两种语文要素;《四季》将叠词的运用、认识四季的要素有机融合。
3.整合语文要素,构建完整的单元学习体系
语文要素是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立足“一篇”,还要联系“一册”,有时甚至是纵观“一个学段”;不仅要明确每篇课文显露的单元语文要素,还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关注隐藏在课文中的其他语文要素,使教材更全面地发挥学习凭借与媒介的作用。
(三)精设课型,落实语文要素
采用单元整合式教学,重点要突出“整合”,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精设课型,如通读感知课、整合识写课、精读领悟课、群读分享课、拓展运用课等,让语文要素落地生根,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1.通读感知课
就是对整个单元的整体通读,从单元“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甚至是“交流平台”,都让学生进行阅读,从整体上来把握本单元的“两点一线”, 感受单元主题内容四季的特点,明确学习重点和读写训练点。
2.整合识写课
单元识字课主要由生字、多音字二个部分组成。如何将一个单元内的生字、多音字等集中识记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自学结束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分别说出自己识记生字、多音字的不同方法,小组长统计本单元内小组成员易错字、易错读音,并总结一些好的识记方法,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学习。各小组可以采取猜字谜、编顺口溜、归类识记、字词扩充等方式来引导其他小组成员学习,本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单元写字课中所写的生字必须是本单元新学的笔画,如“横折”和“横折钩”的写法,或者是某个笔画“撇”具有共同的书写特点或者有明确的书写规则,学生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能寻找到书写规律,习得一定的书写方法等。单元整体识字、写字,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精读领悟课
教师深度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如“一的变调、叠词的运用、反义词等,在每课时进行有梯度的训练并落实,引领学生在精读课文中习得方法,在补充的阅读资料中去练习方法,从而让学生逐步习得能力。
精读领悟课的教学流程为: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读中感悟——品词析句,精讲点拨——合作探究,总结写法——拓展迁移,能力提升。
4.群读分享课
群读就是用1+X的形式让学生群读大量的文章。“1”必须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内学方法,让学生在多篇文章中练习方法,实现方法迁移,向课外独立阅读过渡。通过群读,让学生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去理解四季的不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变化。
群读分享课的教学流程为:回顾方法,明确目标——自读品悟,小组交流——对比阅读,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点拨升华——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5.拓展运用课
就是依托“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对学生进行说写的训练。 并通过多种形式如课本剧表演、朗读展示、问卷星等方式对整个单元地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让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如反义词、认识四季、“一”字的不同读音、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等语文要素更好的落地,将学习效果可视化,数据化,准确把握学习效果,以便后期查漏补缺,并实施有效教学。
单元整合教学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只有聚焦语文要素,发挥好不同课文的不同示例作用,再加上巧妙联结,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才能达成转化。 通过单元整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引领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生学语文、会语文、用语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黄莺.围绕单元主题 整合板块内容 达成语文要素———四上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构想[J].小学教学设计, 2019.
[2] 顾琴.“双线组元”理念下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与 建议[J].江苏教育,2019.
[3] 李怀源 .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发布时间】2021/4/6 17:34:59
- 【点击频次】5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