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阅读能力的提升对一个学生来说受益终生,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灵性,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去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会阅读,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立足点。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读书的能力增强了,对各科教学都有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现将我多年执教小学语文积累的阅读方法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理解字词的基本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着意于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和写好汉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累积认识3000个汉字,其中要有2500个左右的字会写。《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记汉字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了识记汉字的重要性。丰富的词汇储备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掌握的词汇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其阅读的水平高低。其次,教师在对教材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尝试着辨别词语的感论文范文彩。针对教材中的课文,学生要能够依据自己语文知识的积累,推断出有关词句的内涵,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唯有学生识记汉字、理解字词的基本能力提高了,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行性,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二、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深层次含义
(一)寻找文章线索
每篇文章中几乎都由一个线索引领着故事的发展,这个线索可能是器物、可能是天气、动物或者是人物,线索在文章中看似并不明显,但是往往贯穿全文,推动故事的发展,线索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这也是发现文章主旨的一个切入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以注意。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是游玩的线索,一条是溪流的线索,一顺一逆,一明一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全文描述的景物和方向十分清晰立体。两条线索中,时时表达出作者对于我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对秀美景色的描述。引导学生根据线索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总结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一篇文章,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文章的立意,可能在题目中就可看出(如《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讲述爱迪生救妈妈故事的文章);也可能存在于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中(如寓言《守株待兔》中,尾段表达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总结,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五、“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阅读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需要多看课外书,阅读大量的名著名篇,积累课外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多读课外书,能提高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逐渐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言外之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课外阅读”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家长应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在挑选书目时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学生看书时,要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学习写作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让孩子畅所欲言,拓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们都能乘上书籍这艘巨帆,在阅读中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关键词:阅读现状;存在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立足点。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读书的能力增强了,对各科教学都有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现将我多年执教小学语文积累的阅读方法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理解字词的基本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着意于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和写好汉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累积认识3000个汉字,其中要有2500个左右的字会写。《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记汉字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了识记汉字的重要性。丰富的词汇储备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的基础。一定程度上来讲,学生掌握的词汇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其阅读的水平高低。其次,教师在对教材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尝试着辨别词语的感论文范文彩。针对教材中的课文,学生要能够依据自己语文知识的积累,推断出有关词句的内涵,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由此可见,唯有学生识记汉字、理解字词的基本能力提高了,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才有可行性,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二、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三、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深层次含义
(一)寻找文章线索
每篇文章中几乎都由一个线索引领着故事的发展,这个线索可能是器物、可能是天气、动物或者是人物,线索在文章中看似并不明显,但是往往贯穿全文,推动故事的发展,线索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这也是发现文章主旨的一个切入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以注意。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中,两条线索贯穿全文,一条是游玩的线索,一条是溪流的线索,一顺一逆,一明一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全文描述的景物和方向十分清晰立体。两条线索中,时时表达出作者对于我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对秀美景色的描述。引导学生根据线索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总结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中最重要的部分,一篇文章,要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文章的立意,可能在题目中就可看出(如《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讲述爱迪生救妈妈故事的文章);也可能存在于文章的首段和尾段中(如寓言《守株待兔》中,尾段表达了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总结,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提升阅读能力。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
1、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不能走马观花,需用心体会,圈点批注,认真思索,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每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进入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也就逐步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阅读能力。
五、“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扩大阅读量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需要多看课外书,阅读大量的名著名篇,积累课外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多读课外书,能提高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扩展学生的视野,逐渐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把握文章的言外之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课外阅读”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家长应多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在挑选书目时要对内容有所选择。学生看书时,要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学习写作方式,写下自己的感受。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让孩子畅所欲言,拓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只有在循序渐进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们都能乘上书籍这艘巨帆,在阅读中尽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 【发布时间】2021/4/6 17:44:49
- 【点击频次】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