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性别偏见

 

【作者】 蔡 艳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南荣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女性主义认为现代学校教育成功地“再制”了性别意识形态,无论是在学校管理、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性别分化和歧视的现象都普遍存在。这在教材的内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变革中的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语文教材角色分配中的不平等
  (一)男性在教材中出现的数量远远多于女性
  从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研究者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男女人物在课文中的出现频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女性极少出现在教材上,即使出现了也有比例与程度的不同。事实上,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出现在教材中的女性有随着学校等级递增而减少的趋向,即小学出现较多,中等以上学校的教材愈来愈少。而且,课文中出现的女性在真正意义上作为主人公的也非常少,在目前中国的小学课文选编中对男性的关注要远远多于女性。
  (二)男性在教材中被赋予的身份角色优于女性
  在职业分配方面,男女两性的职业分配遵循传统模式。职业女性多为教师角色或护士角色,并且男性职业的分布远远比女性更加广泛。总之,图片中作为儿童身边直接接触者的成年人,在具体的角色分配中,依然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男主女从”、“男强女弱”的性别模式。
  (三)对历史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方面着墨不均
  教材不仅将普通女性描绘为生活型女子,还将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女性也赋予了家庭化、传统化的角色特质。
  二、教材中男性化语言现象
  (一)男性优势化的语言描写
  各套教材虽各具形态,但男性化语言现象都是存在的。描绘男性性格特征的词汇多于女性,而且肯定词汇多于否定词汇。进一步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教材中对男性品质的描写表现出性格特征的较高层次,如崇高、正直、坚韧、伟大、善解人意、志向高远等,而对女性角色特征描写的词汇主要有温柔、孝顺、天真、美丽、热情等,明显缺乏个性鲜明的性格特征,带有强烈的传统定势。文中把愚昧、吝啬、无知、小气等这样一些带有极强的本能色彩的词汇赋予女性,而挂上男性的标签的却是诸如顽皮、淘气、贪玩、狡猾等这样一些较高层次的半否定词汇。
  (二)男性主体化的语言意识
  课文在着力表现男性的性格特征,歌颂男性的个性品质,而女性角色明显缺乏个性鲜明的特点。女性特征倾向于原始性和本能化,而男性特征带上了主体和智能化特点。
  三、教材中的性别视角
  从女性主义者对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可知,学校教材所描述的社会是父系社会,是靠男性运作的社会,女性的角色和活动常被忽略而不谈,极少描述女性的地方,不是极端地强调“女主内”的家务角色,就是歪曲了女性的形象。因此,性别差异甚至是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这种意识形态的内涵包括对女性的省略、忽视、刻板化、歪曲。
  显然,这样的教材内容所营造的性别话语,通过教学被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儿童在不经意中就会遵照所描写的男性和女性的形象来思考和行动。其后果就是强化和鼓励男性与女性形成不同的价值系统和不同的社会角色分配,并进而强化了两性的不平等地位。
  四、对教材编制的思考
  (一)从结果的呈现到形成原因的深层次分析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语文教材,不仅松动了传统语文教材中性别文化的理论基石,证明了其非合理性。更重要的是从本体论高度论证了两性的命运主要由自己而非生理决定,从而清除了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宿命论错误,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也为教材编制者提示了性别歧视问题多向度、纵深化思考的方向。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大量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既有的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是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教材的内容注重的是男性所关注的领域和议题,而女性及与女性有关的议题则被排斥在外,女性的经验、感受、判断被无形化和边缘化,甚至加以歪曲和贬抑。
  (二)由编者性别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控制
  大众性别话语以及我们的传统性别规范之所以能影响教材编写者的思维,在教材中出现非常明显的男权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编写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即编写者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性别视角还是个盲区,还没有成为人们价值判断的一个纬度。并且绝大部分教材的编写者从未受过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他们自己并不具备女性视角和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并不能对性别印象进行有意识地控制,而使原始的内化了的性别刻板印象得以“自然流露”。
  也有女性主义者提出,仅仅赞同妇女的要求或在课程中增加妇女的数量是不够的,还应对课程所宣称的事实、必然性、普遍性提出挑战。实现“从主体中心的能动性到意义的多样性和能动性的概念重建。”性别平等应该是编制现代教材的理念之一,应该体现在编制教材的有关环节中。“语文教材编者应该有意识地肩负起责任,去学习和领会性别平等理念,将性别平等理念融入教材的文化建构中,并寻求理想的、贴近学生的呈现方式,以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性别文化。”
  (三)从强调男女平等转向注重性别公平
  近些年,女性主义者也有从强调男女平等转向注重性别公平的趋势,重新识辨平等与公平概念。她们认为,“平等说”建立在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宣传的“人是自然的主体”、“天赋人权”等观念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女性作为人与男性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即同样的人性和自然权力;而“公平”说则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否定整体人的存在,注重个体人的差异,把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独特之处作为研究的重点。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消除性别观念,而是使人消除性别偏见。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者对教材的研究主张,从不同方面提示教材编制者对性别公平必须保持高度敏感。女性主义者将性别分析维度引入课程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拓展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疆域,更为课程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视角。多一个分析的维度,就多一份揭示教育真谛的可能性。

  • 【发布时间】2021/4/6 17:51:26
  • 【点击频次】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