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2.0境遇下的小学音乐精准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2018年4月由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级。从文件的解读和具体学习中,捕捉到了信息技术2.0带给音乐教育的相关信息:我们要将已有的专用音乐教育资源 向大数据环境下的资源转变、将学生在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着终身发展需要的音乐核心素养的转变、将音乐应用融合发展向着创新、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因此,音乐教师有针对性行的精准教学,把脉学生的需求施教,才是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最佳策略。
“教研”就是“教学研究”的简称,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任务,更是为师者一生不懈的追求,并且在多年的从教之路上孜孜以求的求索。小学音乐学科作为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以感受、聆听、体验、表现等全方位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探索了无数适应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然而,当信息技术2.0时代来临的时候,信息量一点涌入之大、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以往被大家认可的“优方美式”便显得过时和落伍,广大教师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更新知识构架、以全新的理念精准把脉教学、以30个能力点的精准应用付诸课堂,“问题带入——科学规划——方法适宜——主动持久——成果推广”的研究脉络,对信息技术2.0 境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广度探索, 为更好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精准服务。
一、 精准诊断,我们教得怎么样
应该说,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教学的一切活动中寻找、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着眼要小、设题要巧、来源要真、落脚要实。信息技术2.0能力提升中30个能力点的应用,能够有针对性的判断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得怎么样,例如:歌唱教学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的重点,根据学生们歌唱得不美、不动听、兴趣不持久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根据不同学段,有针对性的开展“低年级律动辅助学唱歌”,以培养持久的兴趣和爱好,形成节奏、节拍等基本的音乐概念;“中年段器乐辅助唱会歌”,以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形成稳定的音高概念;“高年段情感融入唱好歌”,以培养优秀的歌唱习惯,形成的高尚的审美体验。在常规教学中,诸如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培养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就能发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从而做出精准诊断,实施以精准策略。
二、 明确目标,我们为什么教
精准教研要做好统筹规划,每一次研究之前都要做好调查研究、详案书写、人员分工、时间分配、预期计划等等,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最好的研究效果。以“阿城区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为核心的《小学音乐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例,首先建立了研究组织,学科教研员为项目负责人,两位兼职教研员为项目指导,工作室各位名师的名师工作坊为小组,以名师工作坊所在的基地学校为阵地,开发了适合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合唱、舞蹈、器乐、民族音乐等项目百花齐放。以胡嘉茵老、吴俊丽老师为代表的“区域性少数民族音乐校本课程”;邓美琪、樊琦老师为代表的陶笛、排笛等乐器校本课程;韩国春、陆晓秋老师为代表的舞蹈校本课程;甄畅、杨蕾老师为代表的合唱校本课程……明确的研究目标、清晰的研究路径和具体的人员分工,让教师们的实践行动时时收获、步步有效,只要有研究项目的教师都收获到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 创新方法,我们怎样教
精准教研,不仅精在问题,还要精在方法。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会让教研活动事半功倍。“同课异构、区域联动、话题研讨、集体备课、案例研究”等都是常见的教研活动,也为以往的教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信息2.0环境下的今天,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音乐学科带到了高大上的层次,无限广阔的网络空间、随手可得的优质音乐资源,让课堂上的师生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给音乐教学的魅力。大数据的来临,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就连常规的听课评课,都让数字化得精确到极致。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切活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采集分析,然后做出评价和改进,客观、全面、具体、高效,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学习结果都呈现为数据化和可视化,更加方便教育教学分析和改进;另外,为了解决一部分学校只有一个专业教师、乡镇教师路途遥远的问题,适时开展网络主题教研、小范围的网络主题沙龙等教研方式,让大家相聚云端,节省时间又高效,同时赋能新技术、开拓新视野。
一年一度的“金源杯”教学大赛如期而至,正是“教师信息技术2.0能力应用”学习培训的时期,于是“信息技术2.0能力应用下的“金源杯”拉开了序幕。教师们面对着新的备课方式——线上、新的教学设计——能力点应用、新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支撑、新的上课形式——线上直播、新的评价方式——网络评价……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让教师们既紧张又兴奋。金源小学的徐建华老师是本次教学大赛的第一位教者,执教了二年级音乐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课上一共用到21个能力点,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取到了超大量的信息。看着屏幕上的徐老师,带着孩子们用随着音乐画出了形象的旋律线,真是感叹信息化手段的美好;看着她向公主一样带着孩子们唱着歌、跳着集体舞,由衷的赞美能够将信息化手段用到如此有温度的老师,这是爱心和智慧的结晶。教育教学中有了爱心、有了技术,就有了方法、有了高效的课堂。
四、 激活潜能,精在每一师
精准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因此,让教师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每一个人的研究潜能是必要的。工作室建立了精准教研监测制度,集指导和考核于一体,按照“一师一案、一校一品”的原则进行开展,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树立个人名片。为了让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能力得到再提高、同时为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以“名师工作室”牵动开展“美丽的青蓝之约”跟踪教研,旨在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成长,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带动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对于定完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开展“经验型教师专场教研”,发挥他们的余热,将宝贵的教学经验传承下来;对于个别边缘教师,开展“自选特色教研专题”,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喜欢的项目,以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加自信,回归队伍。刘艳春老师是以为54岁的男教师,多年的村小教学,让他对信息技术陌生而恐惧,但是当他看到信息技术代来的“神奇和不可思议”之后,便投身到学习和探索中,一个月过去的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不敢说话的老教师了,自信、骄傲不言而喻。 因此,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考核、监测和激励制度和措施,让精准教研的靶向更加精确,每一个人都成为教研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并将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佳。
五、 推广成果,准在每一生
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和课堂,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精耕细作。从最初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到研究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找到规律、得到结论,从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整个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子课题《满族音乐舞蹈校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圆满结题后,我们召开了成果推广现场会,以推动教研成果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如今,词项目已经成为区本课程全面推开;在“十三五”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小学音乐学科微课的研究》结题时,我们召开了成果展示会,旨在通过成果推广,让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中来,以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让自媒体、流媒体成为教师、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和随行,让主动、快乐的学习成为可能。
总之,信息技术2.0境遇下的小学音乐的教研重在“精”和“准”,责在“教”和“研”。教师要带着科研的执着精神和严谨的态度,针对学生、针对课堂,做真学问、做实研究;将30个能力点学懂、弄通、用透,让传统的教研精髓在课堂上如肥沃的土地滋养教学,让现代的教研理念和手段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
参考文献:
[1]吕占国 张涛:《对精准教研策略的研究》 2019年3月
[2]李福忠《精准教研应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追求》 蒲公英评论2016年5月
[3]《基于慕课模式的课程建设于教学实践研究》张广渊
[4]《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2018年4月
作者简介:肖艳: 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哈尔滨市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阿城区料甸乡中心小学支教教师,哈尔滨市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培项目”省级培训专家库成员。曾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赛指导一等奖、省市教学指导奖。
“教研”就是“教学研究”的简称,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任务,更是为师者一生不懈的追求,并且在多年的从教之路上孜孜以求的求索。小学音乐学科作为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以感受、聆听、体验、表现等全方位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探索了无数适应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然而,当信息技术2.0时代来临的时候,信息量一点涌入之大、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以往被大家认可的“优方美式”便显得过时和落伍,广大教师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更新知识构架、以全新的理念精准把脉教学、以30个能力点的精准应用付诸课堂,“问题带入——科学规划——方法适宜——主动持久——成果推广”的研究脉络,对信息技术2.0 境域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广度探索, 为更好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精准服务。
一、 精准诊断,我们教得怎么样
应该说,一切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在解决一定的教育问题。因此,教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在教学的一切活动中寻找、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着眼要小、设题要巧、来源要真、落脚要实。信息技术2.0能力提升中30个能力点的应用,能够有针对性的判断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得怎么样,例如:歌唱教学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的重点,根据学生们歌唱得不美、不动听、兴趣不持久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为主题的教学研究,根据不同学段,有针对性的开展“低年级律动辅助学唱歌”,以培养持久的兴趣和爱好,形成节奏、节拍等基本的音乐概念;“中年段器乐辅助唱会歌”,以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形成稳定的音高概念;“高年段情感融入唱好歌”,以培养优秀的歌唱习惯,形成的高尚的审美体验。在常规教学中,诸如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培养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就能发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从而做出精准诊断,实施以精准策略。
二、 明确目标,我们为什么教
精准教研要做好统筹规划,每一次研究之前都要做好调查研究、详案书写、人员分工、时间分配、预期计划等等,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最好的研究效果。以“阿城区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为核心的《小学音乐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例,首先建立了研究组织,学科教研员为项目负责人,两位兼职教研员为项目指导,工作室各位名师的名师工作坊为小组,以名师工作坊所在的基地学校为阵地,开发了适合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形成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课程:合唱、舞蹈、器乐、民族音乐等项目百花齐放。以胡嘉茵老、吴俊丽老师为代表的“区域性少数民族音乐校本课程”;邓美琪、樊琦老师为代表的陶笛、排笛等乐器校本课程;韩国春、陆晓秋老师为代表的舞蹈校本课程;甄畅、杨蕾老师为代表的合唱校本课程……明确的研究目标、清晰的研究路径和具体的人员分工,让教师们的实践行动时时收获、步步有效,只要有研究项目的教师都收获到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 创新方法,我们怎样教
精准教研,不仅精在问题,还要精在方法。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会让教研活动事半功倍。“同课异构、区域联动、话题研讨、集体备课、案例研究”等都是常见的教研活动,也为以往的教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信息2.0环境下的今天,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更应该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将音乐学科带到了高大上的层次,无限广阔的网络空间、随手可得的优质音乐资源,让课堂上的师生们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带给音乐教学的魅力。大数据的来临,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就连常规的听课评课,都让数字化得精确到极致。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对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切活动进行测量、记录数据、采集分析,然后做出评价和改进,客观、全面、具体、高效,让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学习结果都呈现为数据化和可视化,更加方便教育教学分析和改进;另外,为了解决一部分学校只有一个专业教师、乡镇教师路途遥远的问题,适时开展网络主题教研、小范围的网络主题沙龙等教研方式,让大家相聚云端,节省时间又高效,同时赋能新技术、开拓新视野。
一年一度的“金源杯”教学大赛如期而至,正是“教师信息技术2.0能力应用”学习培训的时期,于是“信息技术2.0能力应用下的“金源杯”拉开了序幕。教师们面对着新的备课方式——线上、新的教学设计——能力点应用、新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支撑、新的上课形式——线上直播、新的评价方式——网络评价……一系列的“信息技术”,让教师们既紧张又兴奋。金源小学的徐建华老师是本次教学大赛的第一位教者,执教了二年级音乐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课上一共用到21个能力点,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获取到了超大量的信息。看着屏幕上的徐老师,带着孩子们用随着音乐画出了形象的旋律线,真是感叹信息化手段的美好;看着她向公主一样带着孩子们唱着歌、跳着集体舞,由衷的赞美能够将信息化手段用到如此有温度的老师,这是爱心和智慧的结晶。教育教学中有了爱心、有了技术,就有了方法、有了高效的课堂。
四、 激活潜能,精在每一师
精准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因此,让教师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和积极性,激发每一个人的研究潜能是必要的。工作室建立了精准教研监测制度,集指导和考核于一体,按照“一师一案、一校一品”的原则进行开展,为每一位教师量身定做、树立个人名片。为了让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能力得到再提高、同时为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以“名师工作室”牵动开展“美丽的青蓝之约”跟踪教研,旨在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成长,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带动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骨干教师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对于定完高级职称的资深教师,开展“经验型教师专场教研”,发挥他们的余热,将宝贵的教学经验传承下来;对于个别边缘教师,开展“自选特色教研专题”,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喜欢的项目,以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加自信,回归队伍。刘艳春老师是以为54岁的男教师,多年的村小教学,让他对信息技术陌生而恐惧,但是当他看到信息技术代来的“神奇和不可思议”之后,便投身到学习和探索中,一个月过去的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不敢说话的老教师了,自信、骄傲不言而喻。 因此,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考核、监测和激励制度和措施,让精准教研的靶向更加精确,每一个人都成为教研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并将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佳。
五、 推广成果,准在每一生
教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和课堂,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精耕细作。从最初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到研究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找到规律、得到结论,从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整个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二五”国家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子课题《满族音乐舞蹈校园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圆满结题后,我们召开了成果推广现场会,以推动教研成果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如今,词项目已经成为区本课程全面推开;在“十三五”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小学音乐学科微课的研究》结题时,我们召开了成果展示会,旨在通过成果推广,让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中来,以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让自媒体、流媒体成为教师、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和随行,让主动、快乐的学习成为可能。
总之,信息技术2.0境遇下的小学音乐的教研重在“精”和“准”,责在“教”和“研”。教师要带着科研的执着精神和严谨的态度,针对学生、针对课堂,做真学问、做实研究;将30个能力点学懂、弄通、用透,让传统的教研精髓在课堂上如肥沃的土地滋养教学,让现代的教研理念和手段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
参考文献:
[1]吕占国 张涛:《对精准教研策略的研究》 2019年3月
[2]李福忠《精准教研应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追求》 蒲公英评论2016年5月
[3]《基于慕课模式的课程建设于教学实践研究》张广渊
[4]《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2018年4月
作者简介:肖艳: 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哈尔滨市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音乐教研员,阿城区料甸乡中心小学支教教师,哈尔滨市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哈尔滨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培项目”省级培训专家库成员。曾获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大赛指导一等奖、省市教学指导奖。
- 【发布时间】2021/4/6 18:00:52
- 【点击频次】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