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发展的班科协同育人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学生发展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教师团队。班级教师团队就是一个育人共同体,通过明确育人目标,挖掘育人资源,遵循育人规律,聚焦育人机制,结合协同育人主题序列,构建“目标—资源—规律—机制”的基本育人途径;本着自主发展、合作共生的原则,通过“常态的工作推进和共同的育人追求”,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多维育人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导向,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学生发展;班科;协同育人;实践
一、问题背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哪里的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哪里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任何学生的发展,都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见班科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一个育人共同体,两者协同育人,必将塑造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是班科联盟的桥梁和纽带。目前班主任承担着育人主要职责,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存在三种现状:积极关心,热情参与;被动应付,管而不实;事不关己,不闻不问。个别科任教师认为“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把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说成是班主任管理的问题,把犯错误的学生简单的交给班主任或者发现个别违纪行为视而不见。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学生对手机上瘾、个别学生心理扭曲、早恋、离异家庭等因素,都将制约学生个性发展。这些扭曲和变态的教育现状,将严重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级协同育人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班科协同育人,就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促使师生共同进步。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系统的协同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存在有序的现象,强调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里的协同育人,主要指教师间的谐调一致、团结统一、协助会同、互相配合等。协同育人是在教学行为的基本执行模式中存在的新型教育教学样态。
三、班科协同育人的意义及价值
(一)班科协同育人是育人方式变革和创新的需要
班科协同育人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弥补单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资源缺陷,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从而增强育人软实力。班科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教学实践有效落实,丰富拓展育人方式和途径,使单一课堂向复合型课堂转变,实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有效对接,实现育人行为和效果有效对接。
(二)班科协同育人是当前“大概念、大单元”背景下整合性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计划和育人方式等,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普遍存在“散”、“低”、“浅”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庞杂而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建构;教师也没有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学科知识,学生难以从更高层次去俯瞰和理解下位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肤浅,较少去深究知识背后隐含的逻辑性、思想方法及价值意义,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大概念、大单元理念构建复合型课堂,通过群体效应打破单一的知识育人瓶颈,培养既懂相关理论又具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时代新人,实现知行合一。
(三)班科协同育人是增强学生元认知意识,形成自我心理干预的需要
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压力和厌学情绪时有发生,特别是个别学生的偏科、考试焦虑、同学交往、网瘾以及青春期骚动等。通过班科协同育人(包括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教师),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相关矫正干预,促进学生反复对自己的行为、心理再次认知和调控,不断反省认知、监督、调控、指导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向正向发展;学生一旦理解和学会运用元认知概念以后,面对自己的潜意识中的厌学行为、学习分心表现、难以自我调控的各类心理障碍症状以及相应的不良性格行为等,都会有能力进行正确理解、自我诊断和自我调控。
四、班科协同育人实施途径
(一)明确育人目标,整合育人内容,更新育人理念,把握育人导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尤其是新冠病毒爆发以来,让我们更加坚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参与,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和整合育人内容,强化美育和劳动教育,形成班科协同育人主题序列,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挖掘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
班科协同育人,实现主体、时间、空间有效协同,实现人人、时时、处处育人。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但仍需通过线上课堂、网络平台、微信群、QQ群等多媒体育人资源协同联动,使班科协同育人更为立体、鲜活。鼓励科任教师担任副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强化科任教师的育人职责和育人能力,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从而推动课程育人的落地生根。
(三)遵循育人规律,扩大育人场域,构建育人氛围,凸显育人宗旨
班科协同育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教育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等途径,有针对性的开展育人引导,使育人的各项工作覆盖整个成长过程和环境。“因事而化”强调教师通过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生的历史巨变中,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比如通过新冠疫情,弘扬爱国精神,关心祖国命运和发展,增强名族自豪感;“因时而进”强调的是抓住新时代特征,理解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让学生进入理性思考,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对“抗疫”事件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催迫和召唤;“因势而新”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大趋势,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结合十九大报告相关阐述,增强时代感。
注重知识和文化育人,坚持以文“化”人,让学生浸润在具有丰富营养的育人场域中,教师在学习引领中可根据该课情况,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图等,并通过实践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完成学习园地、黑板报、展板等,实现校级活动有特色,年级、班级和社团活动全覆盖,充分营造班科育人氛围,体现育人的协同性。
(四)聚焦育人机制,激发育人动力,达成育人共识,体现育人实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始终是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基本导向。“大概念,大单元,整合性教学”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将尽可能的发挥育人功能,因此要围绕提高育人实效,不断创新和改革育人机制,激发育人动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求“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应该在班级所有教师中形成共识,并在育人措施和实效上纳入教师考核(如我校实行的科任教师个性化辅导);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实行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评比,实现自主育人;在学科学习中,实行学习兴趣小组制,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实践内容设计以及学生思维方法的分享等,在社团活动中,实行项目式学习,充分依靠学生来组织和开展活动,提高育人实效。
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礼记》中也说:“师也者,教之以事喻之诸德也”;可见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因此作为一个班级育人共同体,本着自主发展、合作共生的原则,通过“常态的工作推进和共同的育人追求”,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多维育人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基本导向,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实施途径,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晓旭,金洪源《心理健康与潜能开发的元认知策略》[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5
[2]刘曙辉,《搞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2.20
[3]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4]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人民网.2019.02.26
作者简介:罗远洋,1970年9月出生,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省级重大课题组长,教研组长,成都市优秀班主任,双流区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双流区学科带头人。刘曦萍,1986年2月出生,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省级重大课题主研,双流区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学生发展;班科;协同育人;实践
一、问题背景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哪里的教师没有结合成一个统一的集体,哪里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教育过程”。任何学生的发展,都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可见班科协同育人的重要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是一个育人共同体,两者协同育人,必将塑造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是班科联盟的桥梁和纽带。目前班主任承担着育人主要职责,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存在三种现状:积极关心,热情参与;被动应付,管而不实;事不关己,不闻不问。个别科任教师认为“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把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说成是班主任管理的问题,把犯错误的学生简单的交给班主任或者发现个别违纪行为视而不见。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学生对手机上瘾、个别学生心理扭曲、早恋、离异家庭等因素,都将制约学生个性发展。这些扭曲和变态的教育现状,将严重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级协同育人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班科协同育人,就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共同体,通过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促使师生共同进步。1971年德国科学家哈肯提出了统一系统的协同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存在有序的现象,强调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里的协同育人,主要指教师间的谐调一致、团结统一、协助会同、互相配合等。协同育人是在教学行为的基本执行模式中存在的新型教育教学样态。
三、班科协同育人的意义及价值
(一)班科协同育人是育人方式变革和创新的需要
班科协同育人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弥补单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资源缺陷,解决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从而增强育人软实力。班科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教学实践有效落实,丰富拓展育人方式和途径,使单一课堂向复合型课堂转变,实现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有效对接,实现育人行为和效果有效对接。
(二)班科协同育人是当前“大概念、大单元”背景下整合性教学的需要
传统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计划和育人方式等,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普遍存在“散”、“低”、“浅”等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庞杂而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建构;教师也没有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学科知识,学生难以从更高层次去俯瞰和理解下位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肤浅,较少去深究知识背后隐含的逻辑性、思想方法及价值意义,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以大概念、大单元理念构建复合型课堂,通过群体效应打破单一的知识育人瓶颈,培养既懂相关理论又具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时代新人,实现知行合一。
(三)班科协同育人是增强学生元认知意识,形成自我心理干预的需要
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心理压力和厌学情绪时有发生,特别是个别学生的偏科、考试焦虑、同学交往、网瘾以及青春期骚动等。通过班科协同育人(包括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教师),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相关矫正干预,促进学生反复对自己的行为、心理再次认知和调控,不断反省认知、监督、调控、指导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向正向发展;学生一旦理解和学会运用元认知概念以后,面对自己的潜意识中的厌学行为、学习分心表现、难以自我调控的各类心理障碍症状以及相应的不良性格行为等,都会有能力进行正确理解、自我诊断和自我调控。
四、班科协同育人实施途径
(一)明确育人目标,整合育人内容,更新育人理念,把握育人导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尤其是新冠病毒爆发以来,让我们更加坚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参与,增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和整合育人内容,强化美育和劳动教育,形成班科协同育人主题序列,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来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挖掘育人资源,拓宽育人渠道,创新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
班科协同育人,实现主体、时间、空间有效协同,实现人人、时时、处处育人。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但仍需通过线上课堂、网络平台、微信群、QQ群等多媒体育人资源协同联动,使班科协同育人更为立体、鲜活。鼓励科任教师担任副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强化科任教师的育人职责和育人能力,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形成育人合力从而推动课程育人的落地生根。
(三)遵循育人规律,扩大育人场域,构建育人氛围,凸显育人宗旨
班科协同育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教育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和能力。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身心发展特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制课等途径,有针对性的开展育人引导,使育人的各项工作覆盖整个成长过程和环境。“因事而化”强调教师通过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生的历史巨变中,坚定政治理想信念,比如通过新冠疫情,弘扬爱国精神,关心祖国命运和发展,增强名族自豪感;“因时而进”强调的是抓住新时代特征,理解新时代的使命和担当,让学生进入理性思考,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对“抗疫”事件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催迫和召唤;“因势而新”强调的是让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发展大趋势,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结合十九大报告相关阐述,增强时代感。
注重知识和文化育人,坚持以文“化”人,让学生浸润在具有丰富营养的育人场域中,教师在学习引领中可根据该课情况,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图等,并通过实践参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完成学习园地、黑板报、展板等,实现校级活动有特色,年级、班级和社团活动全覆盖,充分营造班科育人氛围,体现育人的协同性。
(四)聚焦育人机制,激发育人动力,达成育人共识,体现育人实效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始终是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基本导向。“大概念,大单元,整合性教学”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将尽可能的发挥育人功能,因此要围绕提高育人实效,不断创新和改革育人机制,激发育人动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求“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应该在班级所有教师中形成共识,并在育人措施和实效上纳入教师考核(如我校实行的科任教师个性化辅导);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实行自主管理和自主学习评比,实现自主育人;在学科学习中,实行学习兴趣小组制,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实践内容设计以及学生思维方法的分享等,在社团活动中,实行项目式学习,充分依靠学生来组织和开展活动,提高育人实效。
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书者,而且是教育者”;《礼记》中也说:“师也者,教之以事喻之诸德也”;可见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因此作为一个班级育人共同体,本着自主发展、合作共生的原则,通过“常态的工作推进和共同的育人追求”,以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多维育人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基本导向,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实施途径,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之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晓旭,金洪源《心理健康与潜能开发的元认知策略》[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5
[2]刘曙辉,《搞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N].光明日报:2019.2.20
[3]赵新峰.协同育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2
[4]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人民网.2019.02.26
作者简介:罗远洋,1970年9月出生,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省级重大课题组长,教研组长,成都市优秀班主任,双流区学校德育先进工作者,双流区学科带头人。刘曦萍,1986年2月出生,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省级重大课题主研,双流区学科带头人。
- 【发布时间】2021/4/6 18:01:05
- 【点击频次】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