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在于育德,在小学生德行初期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修养观与良好的言行举止,就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在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而且以后的教学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仍旧需要提高,教师应积极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向更优质的方向而做出改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养人先育德,看人且看德。小学生的德行价值观尚不成熟,在还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时候,是分不清正确与否的。若一旦走上歧途,将严重影响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在这种情形下,需要有人正确的带领小学生去学习良好的道德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思想品德下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这是小学教师需要肩负起的重大教育责任,因此教师必须好好的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并不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培养,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对课程新意的探索存在普遍的惰性。
1.1师资力量的匮乏
由于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并不具备该专业资深的素质,甚至还是其他课教师兼职代课或是直接被其他教师的课程代替。基于这种前提,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方针就不存在优质的指导价值,而致使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并还没有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作用,思想品德课程仅仅是一个字面上的说法罢了,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科研这一概念完全没有。
1.2把课程实践课理论化
思想品德实践课在于行,只有亲自行动了方才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然而不少教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只局限于理论解说,甚至实践课程也只用三言两语概述便没有后续了,实践于生活中并没有落实下来,学生课程虽听了,但也只是听了而已,做没做、行没行,教师并不知道。
1.3泛泛而谈,与部分学生实际状况不符
每个学生习性不一样,所处环境不一样,若没有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就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言行里,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分配不均衡。教师应该主动把握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征制定不同的课程实践,才能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起到思想道德课程培养的目的。而所有学生一起泛泛而论,对不具备课本给出的条件的学生而言,这项活动是翻过去不存在了的,对学生实际来说是没任何意义的。
1.4落实不够,学生学习热情低
学生的热情一般持续时间不久,教学的实际期望并没有落实在学生的个体中,那么,对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针也就辜负了。教师也不可能一直盯着学生,若学生自身不自觉,其学习热情不知不觉的消退,久而久之,也就白白浪费了课程中的辛苦教导。
2、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方案策略
2.1重视道德品德教学
教师应该优先激起道德品德课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才会带领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素养和言行举止。让学生真正明白何为该做何为不该做,只有教师做到用良好的教育带领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德行规范的概念,学会分辨该行不该行的界限。
2.2把实践活动带入现实生活,言行划一
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正确的行为准则。让学生懂得知礼、知德,做一个有礼貌、好素质的孩子才是设置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意义和主要目的。教师要把思想品德课程带入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思想品德课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时,才能做到在细节中为学生亲身言教,让学生在细节中体会生活处处有礼、生活处处有德,而习惯每天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德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在日常的实践课程里,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对德礼的规范是否真正做到了落实,而不是敷衍了事,要对学生德行不妥之处予以引教指导,教导学生真正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学生道德行为准则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节课,“尊重是最好的礼物”。当教师为学生讲解何为尊重的时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里学会做到尊重他人,不管是老师、同学、父母还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要做到平等尊重他人的人格。从点滴做起,比如在每节课中,是否认真地为老师的授课表示尊重,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课程;而在课后,又是否又为老师的授课表达一句真诚的“老师辛苦了”,做到尊敬师长,而非狂妄自大不屑一顾的模样,教师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立见可知。
2.3课程讲解基于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五单元第二节课“我的历史名人档案”,为例,每个学生对于历史名人了解的多与少是不同的,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吸引力会比较大,老师可以由此给学生讲讲关于历史名人的道德修养的小故事,围绕中华传统的美德、围绕爱国主义的英雄,给学生讲讲民族英雄的气节或者有名的“孔融让梨”关于道德品质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对此,老师可以丰富课程的过程,适当的延伸把这节课变得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卧冰求鲤”的小动画,给学生讲解“卧冰求鲤”的品质贵在哪里,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学到怎样的道德教养等,并让学生回到家中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情。
2.4结合学生家长,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达到落实状态
学生回到家中,是长时间面对父母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起到监督的作用。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莫大的,在“卧冰求鲤”的小动画里,学生明白了何为孝顺父母、何为父母的艰辛,在基于课堂的教育中,学生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化为行动,并切实去体会去感受,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内心,自己对品德的理解,才是真正的落实到基点。
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道德品德素养而设立的课程,教师应该以此为目标加以重视、落实。真正的把教学质量升上来,带领好学生的道德品德素养与言行举止的修养,才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应该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文明.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7(2):68-69.
[2]古素琼.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J]. 科学咨询, 2017(26):85-85
[3]陈学兆.提升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 2018(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养人先育德,看人且看德。小学生的德行价值观尚不成熟,在还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时候,是分不清正确与否的。若一旦走上歧途,将严重影响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在这种情形下,需要有人正确的带领小学生去学习良好的道德品德教育,让学生在良好的思想品德下学会如何做人、做事,这是小学教师需要肩负起的重大教育责任,因此教师必须好好的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1、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中,并不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培养,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对课程新意的探索存在普遍的惰性。
1.1师资力量的匮乏
由于很多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并不具备该专业资深的素质,甚至还是其他课教师兼职代课或是直接被其他教师的课程代替。基于这种前提,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方针就不存在优质的指导价值,而致使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并还没有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作用,思想品德课程仅仅是一个字面上的说法罢了,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科研这一概念完全没有。
1.2把课程实践课理论化
思想品德实践课在于行,只有亲自行动了方才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然而不少教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只局限于理论解说,甚至实践课程也只用三言两语概述便没有后续了,实践于生活中并没有落实下来,学生课程虽听了,但也只是听了而已,做没做、行没行,教师并不知道。
1.3泛泛而谈,与部分学生实际状况不符
每个学生习性不一样,所处环境不一样,若没有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就没有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言行里,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分配不均衡。教师应该主动把握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每个学生的不同的特征制定不同的课程实践,才能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体,起到思想道德课程培养的目的。而所有学生一起泛泛而论,对不具备课本给出的条件的学生而言,这项活动是翻过去不存在了的,对学生实际来说是没任何意义的。
1.4落实不够,学生学习热情低
学生的热情一般持续时间不久,教学的实际期望并没有落实在学生的个体中,那么,对于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针也就辜负了。教师也不可能一直盯着学生,若学生自身不自觉,其学习热情不知不觉的消退,久而久之,也就白白浪费了课程中的辛苦教导。
2、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方案策略
2.1重视道德品德教学
教师应该优先激起道德品德课程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才会带领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素养和言行举止。让学生真正明白何为该做何为不该做,只有教师做到用良好的教育带领学生,才能让学生有德行规范的概念,学会分辨该行不该行的界限。
2.2把实践活动带入现实生活,言行划一
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正确的行为准则。让学生懂得知礼、知德,做一个有礼貌、好素质的孩子才是设置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意义和主要目的。教师要把思想品德课程带入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思想品德课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时,才能做到在细节中为学生亲身言教,让学生在细节中体会生活处处有礼、生活处处有德,而习惯每天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的德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在日常的实践课程里,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对德礼的规范是否真正做到了落实,而不是敷衍了事,要对学生德行不妥之处予以引教指导,教导学生真正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让学生道德行为准则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节课,“尊重是最好的礼物”。当教师为学生讲解何为尊重的时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里学会做到尊重他人,不管是老师、同学、父母还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要做到平等尊重他人的人格。从点滴做起,比如在每节课中,是否认真地为老师的授课表示尊重,认真倾听老师讲解的课程;而在课后,又是否又为老师的授课表达一句真诚的“老师辛苦了”,做到尊敬师长,而非狂妄自大不屑一顾的模样,教师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立见可知。
2.3课程讲解基于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五单元第二节课“我的历史名人档案”,为例,每个学生对于历史名人了解的多与少是不同的,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故事的吸引力会比较大,老师可以由此给学生讲讲关于历史名人的道德修养的小故事,围绕中华传统的美德、围绕爱国主义的英雄,给学生讲讲民族英雄的气节或者有名的“孔融让梨”关于道德品质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对此,老师可以丰富课程的过程,适当的延伸把这节课变得有趣。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卧冰求鲤”的小动画,给学生讲解“卧冰求鲤”的品质贵在哪里,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学到怎样的道德教养等,并让学生回到家中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情。
2.4结合学生家长,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达到落实状态
学生回到家中,是长时间面对父母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起到监督的作用。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莫大的,在“卧冰求鲤”的小动画里,学生明白了何为孝顺父母、何为父母的艰辛,在基于课堂的教育中,学生把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化为行动,并切实去体会去感受,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内心,自己对品德的理解,才是真正的落实到基点。
结束语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道德品德素养而设立的课程,教师应该以此为目标加以重视、落实。真正的把教学质量升上来,带领好学生的道德品德素养与言行举止的修养,才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应该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文明. 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7(2):68-69.
[2]古素琼.如何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J]. 科学咨询, 2017(26):85-85
[3]陈学兆.提升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研究[J].中华少年, 2018(8).
- 【发布时间】2021/4/6 18:08:23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