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提高小学教师教学调控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温 潺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马山头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学调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进行状态的一种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是课程实施阶段的能力要求,包括反馈教学信息能力、调控教学进程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本文就这三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
  关键词:教学调控;教学信息;课堂管理
  一、培养反馈教学信息能力
  (1)善于观察,做出敏锐判断
  反馈能力强的教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口头问答、书面练习、课堂反应等作出评价。及时而准确的评价,能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并转化为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的动力。要做到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细心倾听学生的问答,认真巡视学生的练习,并能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
  (2)善于交流,产生思维共振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只有当师生之间思维同步的时候,这种交流才能产生共振,进而受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用自己饱满的情绪、渊博的知识、聪颖的智慧、科学的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也带着饱满的情绪,主动开启自己的智慧,充实自己的知识,探索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师生同步,和谐交流,才能把教学带入一种新的境界。在教学古诗《赠汪伦》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这首诗最后一句的标点能否改成感叹号?”我没有责备他打断我的讲述,而是微笑着问他:“为什么?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他见了我的笑容和鼓励,自信地说:“诗人想起好朋友汪伦对自己的情谊,心里非常感动,感叹他们之间的友情比桃花潭水还要深,所以应该用感叹号。”“好,老师现在就把它改成感叹号,你能为大家读读吗?”他读了起来,果然是沉郁顿挫,感情澎湃,同学们都不禁被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情打动,纷纷露出赞许的目光。正是有了这个机会,课堂才精彩起来,学生才有了发展,认识才进一步提高,体会才更深刻,我们的合作才更愉快。
  (3)作风民主,力求教学相长
  在课堂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学习一旦摆脱了被动的状态,强烈的求知欲就会促使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可以就老师的讲课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倘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求老师做出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反馈。积极的反馈要求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能认真而又和谐地共同去探讨问题,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又使教师赢得学生的尊重,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而消极的反馈,则会堵塞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缄口不言。有一次在听某教师执教《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时,有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世界上最大的恐龙是什么龙?”这个问题显然让这位老师措手不及,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课堂,这位老师强压怒火地说:“我们这节课探讨的是恐龙灭绝的问题而不是恐龙大小的问题!”发问的那个学生好像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在剩下的课堂时间里都闷闷不乐地坐在自己位子上,那双小手再也没有举起来过。
  二、调控教学进程能力
  (1)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富有个性的、独特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了解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回答,随时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把它变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收纳到课堂教学中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张弛有度,富有弹性,并时有亮点闪现的好课堂。有一次,我在讲《小镇的早晨》一课时,初读课文后,一位学生便发问:“课文的第一段写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第二段写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恬静的’和‘热闹的’不是互相矛盾吗?”这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沉思片刻后,我答道:“是呀,是不是真的互相矛盾呢?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课堂上立刻涌动起学生稚嫩的好奇和探索!
  (2)合理地调整教学节奏
  教师讲课时应该保持一定的节奏,教学节奏太慢,学生听懂了还在重复,会使学生厌烦,造成消极的课堂气氛;教学节奏太快又会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能理解知识,感到受挫,从而造成压抑状态或者会引起对立情绪。因此教学的节奏既应该保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又使学生不断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教学节奏还应该有所变化,时快时慢,总是保持一样的节奏也会使学生厌烦。教师在课堂上要高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随时与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节奏。
  (3)适当地调整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也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调控的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诱导、引导、指导学生积极活动,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获得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我在教学《动手试试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亲自上来做课文里面的那个实验:把金鱼放进装满水的小鱼缸里,看水会不会溢出来。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参与度非常高,他们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得出了答案,更懂得了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自己动手做做看。
  三、培养课堂管理能力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如果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实在的激励,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展示,我觉得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方式。我的课堂上常常会有四人小组讨论的环节,在讨论过程中,甲同学在给其他三位同学讲解某个问题时,他会做这道题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内心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可以激励他更努力地去学习。一节课的讨论时间可以很短,但是效果是很明显的。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争论中,基本每位学生都能在小组内提出合理的建议而被其他组员接受,由于被接纳而产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教师的表扬不能代替的,更何况教师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表扬到每一位学生。学生如果能体会到课堂是提高自己,展示自己价值的地方,也许就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了,课堂管理自然也就轻松起来。
  (2)构建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中,各种不期而至的“偶发事件”常令教师头痛不已。例如,静静的课堂中一学生突发怪叫;正放录音时教室突然停电;讨论问题时两个学生突然扭打在一起;一学生做鬼脸引起全班哄笑;突然一只蜜蜂或蝴蝶飞进教室……这些偶发的事件及其他各种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如处理不当,都会引起课堂内混乱,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妥善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机智素养,以及掌握了一定的“应激”方法与技能。当然,从根本上讲,这些能力和教育机智的素养都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勤于积累,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当课堂发生“意外”时,教师就可以凭足够的教育机智,快速做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偶发事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总之,教学调控是一门艺术,掌握调控的技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控,是师生沟通感情,加强信息交流,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想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调控适度,不仅要有扎实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对新课程的深入领会,还要对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有深入的研究,要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进一步改进,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实践探索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教师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将逐渐形成,教学的理想境界将在探索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芒.教学调控的理论及其应用[J].山东教育科研,1998(03):17-19.
  [2]余浩.论课堂教学调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12-15. 
  [3]刁新峙.小学课堂教学的调控策略[J].辽宁教育,2013(05):67.
  • 【发布时间】2021/4/6 18:11:07
  • 【点击频次】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