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厚植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家国情怀是新课标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爱国精神、民族情感与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初中历史教学厚植家国情怀素养,不仅符合历史学科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是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与坚定民族自信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厚植策略
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使之转化为中观学科育人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弥补了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育人目标与侧重关注知识、能力层面学习的微观目标两者割裂之弊端。
一、何为家国情怀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素养有如下科学阐释:“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既可内化于心,又可外化于行,即“求诸内:学生个体的情感体悟;反诸外:由已及他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非单一维度,在认知维度上,体现了主体对家国一体同构、家国互利共存、家国荣辱与共的认识;在情感维度上,表现了主体对家国归属认同、家国责任使命、家国危机荣耀的感念;在理论维度上,展现了主体对家国和谐共生、本固邦宁、孝悌忠义等公序良俗的遵循崇奉;在实践维度上,勾画了主体对捍卫家国安全、传扬家风国魂的历史轨迹。
二、为何重视家国情怀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厚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相契合。初中历史教学厚植家国情怀素养,有如下原因:
其一,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人。不仅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还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又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独创性与实用性,“中国之治”蕴涵“中国之智”,渗透着理性行政、选贤任能和维系大一统等智慧火花。此外,中国明清以前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比重均超50%,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由此产生的传承,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使命感及主人翁意识。
其二,利于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具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之内涵。例如,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丧权辱国,任人欺凌之境。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前人的事迹在今日仍具力量,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唤醒其责任意识。
其三,利于增进国际关系的理解与构建世界全局意识。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风险与机遇并存,当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际,中国必须把握时机融入世界,以大国担当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理念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学生通过学习能辩证看待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感悟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增进国际关系的理解,树立世界全局意识,培养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
三、如何厚植家国情怀素养
梁启超曾倡导历史应发挥其“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教育作用。笔者将通过挖掘历史教材,重视历史纪念日及衔接时政热点三个方面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厚植策略。
(一)挖掘历史教材
历史学科凸显人文性,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历史教材可为厚植家国情怀素养提供肥沃土壤。
其一,从中国古代国家疆域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部编版中国古代史教材涉及多个封建王朝更替及其国家疆域的变化。疆域是国家存在的必然前提;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亦是寄托特殊情感的土地。
其二,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与融合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性,“华夏民族国家”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融合的结果,是动态的、漫长的、复杂的。“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汉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地位上地位是平等的,正确的民族观对中华各民族均能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大集体的认同感。
例如,教师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可重点分析清朝对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疆域的经营策略。清朝逐渐形成为以汉族为主体,以满、蒙、回、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为依托的大家庭,基本奠定了如今的民族格局。再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在面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等领土归属问题时能坚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历史自信。
其三,从历史人物中挖掘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部编版中国史教材中重要历史人物插图超百幅,学生在富有时代感的人物事迹中可感悟其责任与担当,体会其爱国与奉献精神。教材借助生动的故事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知荣辱明是非的健全人格,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重视历史纪念日
历史,本是现实旁白,唯有反思历史,说明其过去,才能展示其未来。对于历史,纪念是最好的注解。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历史纪念日既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又是社会成员美丑、是非、善恶的集体行动。初中历史教学可通过学习历史纪念日来厚植家国情怀素养,以培养学生悲国之悲、喜国之喜的爱国意识。例如,某天,两同学拿“慰安妇”互相“攻击”,可知,学生无知于“慰安妇”三字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巨大的伤痛记忆!无独有偶,某教师讲到: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现有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岗位!何如?某生脱口而出:“南京大屠杀就好了!”可见,学生亦无知于“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犯下的残暴罪行!以上举例无不证明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历史纪念日;亦告诫教育工作者应将厚植家国情怀素养落到实处。
(三)衔接时政热点
初中历史教学应适时引导学生衔接时政热点,与时代热点同频共振,以期使历史教学更富时代性和生活气息感。例如,在讲述黄继光等抗美援朝战争英雄人物时,可与新冠病毒中的战“疫”英雄相关联,使学生在缅怀历史,呼吁和平中,亦能感受中国榜样的精神与力量;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如,在讲述“一国两制”为解决港澳问题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时,也可关联国家主席习近平于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前往英才学校(澳门)观摩了一堂以“‘一国两制’与澳门”为题的中国历史公开课。使学生明白爱国主义是“一国两制”成功的坚实思想基础,而打牢爱国主义就得学习了解全面正确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的新论断,特别强调培养人要在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历史学科具有众多家国情怀培养的优秀素材,为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长期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厚植,有助于凝聚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瞭望未来的思想刻度,激发使命担当,树立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远大理想。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的厚植策略具有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5页。
[2]刘波:《理解“家国情怀”培养的内在维度》,《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1期。
[3]徐国亮、刘松:《三层四维:家国情怀的文化结构探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4]范洋洋:《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5]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40 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459页。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家国情怀;厚植策略
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党的教育方针与学科特点相结合,使之转化为中观学科育人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由此,弥补了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育人目标与侧重关注知识、能力层面学习的微观目标两者割裂之弊端。
一、何为家国情怀素养
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素养有如下科学阐释:“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既可内化于心,又可外化于行,即“求诸内:学生个体的情感体悟;反诸外:由已及他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非单一维度,在认知维度上,体现了主体对家国一体同构、家国互利共存、家国荣辱与共的认识;在情感维度上,表现了主体对家国归属认同、家国责任使命、家国危机荣耀的感念;在理论维度上,展现了主体对家国和谐共生、本固邦宁、孝悌忠义等公序良俗的遵循崇奉;在实践维度上,勾画了主体对捍卫家国安全、传扬家风国魂的历史轨迹。
二、为何重视家国情怀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厚植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相契合。初中历史教学厚植家国情怀素养,有如下原因:
其一,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泽被后人。不仅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还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又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独创性与实用性,“中国之治”蕴涵“中国之智”,渗透着理性行政、选贤任能和维系大一统等智慧火花。此外,中国明清以前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比重均超50%,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由此产生的传承,能使学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使命感及主人翁意识。
其二,利于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意识。家国情怀具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之内涵。例如,近代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丧权辱国,任人欺凌之境。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前人的事迹在今日仍具力量,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唤醒其责任意识。
其三,利于增进国际关系的理解与构建世界全局意识。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风险与机遇并存,当此“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际,中国必须把握时机融入世界,以大国担当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理念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学生通过学习能辩证看待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感悟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增进国际关系的理解,树立世界全局意识,培养兼容并蓄的开放心态。
三、如何厚植家国情怀素养
梁启超曾倡导历史应发挥其“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教育作用。笔者将通过挖掘历史教材,重视历史纪念日及衔接时政热点三个方面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厚植策略。
(一)挖掘历史教材
历史学科凸显人文性,蕴含丰富的教学资源,历史教材可为厚植家国情怀素养提供肥沃土壤。
其一,从中国古代国家疆域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部编版中国古代史教材涉及多个封建王朝更替及其国家疆域的变化。疆域是国家存在的必然前提;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场所;亦是寄托特殊情感的土地。
其二,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与融合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性,“华夏民族国家”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融合的结果,是动态的、漫长的、复杂的。“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汉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地位上地位是平等的,正确的民族观对中华各民族均能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大集体的认同感。
例如,教师在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可重点分析清朝对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疆域的经营策略。清朝逐渐形成为以汉族为主体,以满、蒙、回、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为依托的大家庭,基本奠定了如今的民族格局。再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在面临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等领土归属问题时能坚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历史自信。
其三,从历史人物中挖掘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部编版中国史教材中重要历史人物插图超百幅,学生在富有时代感的人物事迹中可感悟其责任与担当,体会其爱国与奉献精神。教材借助生动的故事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知荣辱明是非的健全人格,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重视历史纪念日
历史,本是现实旁白,唯有反思历史,说明其过去,才能展示其未来。对于历史,纪念是最好的注解。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历史纪念日既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又是社会成员美丑、是非、善恶的集体行动。初中历史教学可通过学习历史纪念日来厚植家国情怀素养,以培养学生悲国之悲、喜国之喜的爱国意识。例如,某天,两同学拿“慰安妇”互相“攻击”,可知,学生无知于“慰安妇”三字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巨大的伤痛记忆!无独有偶,某教师讲到: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现有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岗位!何如?某生脱口而出:“南京大屠杀就好了!”可见,学生亦无知于“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犯下的残暴罪行!以上举例无不证明初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历史纪念日;亦告诫教育工作者应将厚植家国情怀素养落到实处。
(三)衔接时政热点
初中历史教学应适时引导学生衔接时政热点,与时代热点同频共振,以期使历史教学更富时代性和生活气息感。例如,在讲述黄继光等抗美援朝战争英雄人物时,可与新冠病毒中的战“疫”英雄相关联,使学生在缅怀历史,呼吁和平中,亦能感受中国榜样的精神与力量;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如,在讲述“一国两制”为解决港澳问题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时,也可关联国家主席习近平于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前往英才学校(澳门)观摩了一堂以“‘一国两制’与澳门”为题的中国历史公开课。使学生明白爱国主义是“一国两制”成功的坚实思想基础,而打牢爱国主义就得学习了解全面正确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的新论断,特别强调培养人要在厚植家国情怀上下功夫。历史学科具有众多家国情怀培养的优秀素材,为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长期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厚植,有助于凝聚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瞭望未来的思想刻度,激发使命担当,树立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远大理想。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家国情怀的厚植策略具有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策略探究”(课题批准号:2019YQJK26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5页。
[2]刘波:《理解“家国情怀”培养的内在维度》,《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1期。
[3]徐国亮、刘松:《三层四维:家国情怀的文化结构探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4]范洋洋:《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5]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40 页。
[6]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12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459页。
- 【发布时间】2021/4/6 18:12:30
- 【点击频次】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