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科学低段如何培养质疑精神

 

【作者】 金锋学

【机构】 浙江省长兴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科学课堂中过于依赖教师,提问时往往鸦雀无声,无奈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不知所措。学生害怕探究时遇到的困难,让我们的科学教学因孩子不愿意、不会提出质疑而显得不知所措,提出小学科学低段学生要有质疑精神。
  关键词:低段;质疑;策略
  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课的定位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科学的三大本质之一,因此探究活动始终都要体现这一本质。由于小学低段学生年龄小,生活知识少,实验经验不足,所以对抽象的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少问题。所以在我们当今的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说什么是不是啊?学生异口同声说是,老师说这个对不对啊?学生说对。其实学生往往没有思考。只是在应付老师而已。综观这些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很多思考的课堂瞬间,其实不难发现,我们的孩子缺少质疑的勇气与能力。本文试着从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证伪的能力等方面帮助孩子重新拾起敢于质疑的勇气,能够质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策略
  1、观察有法,培养低段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前提方法,观察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掌握观察方法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观察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功夫,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有策略有侧重地进行培养。
  如新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三课《压缩空气》一课,注射器的前端用橡皮塞塞住,然后学生往前推,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做实验认为能往前推是因为空气跑掉了一些。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反问。你看见空气跑掉了吗?怎么样能看见空气跑掉或者没有跑掉呢?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将注射器放在水中往前推来观察,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从而证明是否有空气跑出去。
  2、有理有据,培养低段学生的猜想能力。
  科学猜想并不是让学生乱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猜想的情境,不仅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的能力,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如新版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老师用水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一会儿后,“水”字消失。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学生是无法观察到的,只能用自己的意识,进行猜想。但是要有理有据,站得住脚。排除了诸如被黑板吸收了,突然消失了等等不可能的因素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3、优化评价,培养低段学生的实证意识
  科学课上还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现象发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有序的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实证意识的培养,并不是轻松的事情。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巧用激励评价,是不可少的举措。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及时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和机会,认真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学生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从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我上课的时候,用便签纸。用简短的话语评价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是表扬的句子,也可以是提醒的话语,总之是一种鼓励性的评价。如,甘洋同学:表扬你在科学课堂中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拥有良好的实证意识。落款科学老师,日期。然后学生很高兴地把它贴在科学书上,也可以和同学还有家长分享。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了强大的内驱力。
  二、培养学生的证伪的能力
  1、对话交流,证伪提升。
  小学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所以科学结论是可以被证实的。在我们的小学课堂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人为的修正自己的实验数据。因为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证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多做几次证伪的实验,学生才会带着验证假设的猜想认认真真的做实验。
  如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水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那老师问:白汽是什么?学生答:水蒸气。师:为什么白汽是水蒸气?生:生活中见过,家长讲过的。早就把刚刚研究出来的水蒸气的知识忘干净了。这个时候不能证实,那就试试证伪。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水蒸气是看不见的,你来说说白汽能不能看见?学生答:看得见。师:那它是水蒸气吗?学生:不是……
  2、实验演示,证伪提升
  演示实验能将书上抽象的概念以实验的形式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的方式,是科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简单性的特点,非常适合低段的学生。
  如新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三课《压缩空气》一课,我问学生注射器里装了空气,我准备往前推了,问学生能不能推得动?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然后我假装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然后问学生,然后所有的学生都说推不动。后面学生分组实验,发现自己很轻松的推动。一会儿有学生说我力气小要多吃点饭,有的学生说我是个骗子,总之课堂氛围特别好。我相信,这次证伪实验,带给学生的冲击力是很大的。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升
  3、正视错误数据,证伪提升。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出现意外是很正常的,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数据是很正常的。当教学中出现错误数据时,我们要正视这些数据,说不定有新的发现和提升。
  如新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四课《空气有质量吗》,我们在天平的一端放皮球,另一端放绿豆。调节平衡,然后给皮球打3筒气,平衡,空气无质量。继续给皮球打3筒气,平衡,空气无质量。学生讨论,可能空气太轻,3筒空气的质量不足与让天平倾斜。然后实验一直往下做。最后看到了天平向打气的皮球这端倾斜,说明空气有质量。
  三、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
  1、有“质”便要有“解”
  如果说质疑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那么“解疑”便是让学生体会到质疑的成功与价值的重要部分。只“质`”不“解”,或草草解答,都会极其削弱学生对其“质疑”的积极与热情。在“解疑”这一环节中,要特别注意有“质”便要有“解”。
  2、有“解”更要有“法”
  而且“解疑”的方法要合适,不能老师包办代替,不能含糊了之。
  如新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第三课《压缩空气》一课,注射器的前端用橡皮塞塞住,然后学生往前推,观察现象。学生通过做实验认为能往前推是因为空气跑掉了一些。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反问。你看见空气跑掉了吗?怎么样能看见空气跑掉或者没有跑掉呢?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说,其实空气是没有跑掉的。这全都让老师包办,并且非常含糊的一说,实验都没做,那对学生质疑精神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3、有“解”才会有“进”
  “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孩子们也将在释疑的过程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体现出质疑的价值,对持久的质疑起到了促进与催化作用。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但是质疑能力的培养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敢问,这是前提。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在鼓励质疑的过程中,多指导孩子质疑的方法,并积极尝试有“疑”必“释”,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也是进行质疑问难的最终着眼点和归宿点。
  参考文献:
  [1]袁珍红浅摺低年级科学课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有效策略,《中小学教育》2019.359期
  [2]姚伟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支点.中国教师报,2010.3.10
  [3]姚伟国.学生科学概念转化过程中教师“有效介入”的操作策略.教学月刊,2010(4)
  • 【发布时间】2021/4/6 18:15:45
  • 【点击频次】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