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课改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陈玉英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改已经进行十多年了,这十几年的新课改,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革命,在教学中,我努力改革教学方法,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改革教材安排,用活用好教材,狠抓课堂管理,构建高效率课堂,注重数学知识应用,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课改理念在数学中的应用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改革教学方法,营造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把书本知识讲清楚,或通过一问一答将数学知识问清楚,学生能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数学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教师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做法把学生的好奇心、思维方法、探索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中,通过探索与实践,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学生被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紧紧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推开了探索式、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 
  1.从实际出发,组织数学智力活动,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掌握学习方法。
  所谓智力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的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勤于思考的学生活动,通过它能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使学生将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本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原则,使学生的动手、动脑,分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知识过手,增长智慧和才能,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2.发挥参与者作用,挖掘学生潜力。
  课堂上教师完全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和合作者。通过探索,我建立起一套“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展”新的课堂教学结构,经过反复实践,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首先安排学生将知识脉络分小组独立整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练习题,最后交流练习。例如:进行概率教学时,学生用表格、树状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部分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最后配以设计巧妙的练习,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 
  3.营造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接受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终身难忘的印象。在教学中为了营造学习氛围,我总是想方设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和活动,首先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下座位,可以重组小组,甚至争辩、讨论;其次是理解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最后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这些做法可以让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二、大胆改革安排,用活用好教材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不当教材的复印者,不把教材当作圣经念,结合本地实际用活用好教材。
  1.对教材取舍重组,加强重难点知识学习。
  例如:在八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这节中,课本是一课时,而我们将它分为三至四课时讲,另外,我还补充、探讨了十字相乘法,目的是为了九年级分式约分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对教材中的证明内容进行了重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设计教学过程,重视课题学习。
  课题学习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捷径。我在进行教学时,不局限于书中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参阅相应资料进行多次设计,选择最优方案教学,力求将每一课题的学习过程调整到对学生产生最好吸引力的学习状态。
  三、狠抓课堂管理,构建高效率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抓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其次抓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最后抓课堂的行为管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1、注重知识来源,提高学生兴趣
  在数学新课改中,关注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注重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知识是由于要解决问题的而产生的缘故。例如:在“字母表示什么”的教学中,我从实际应用的例子、几何图形等多角度说明了字母表示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用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创设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教材教学中,我力求努力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内容的呈现上一般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明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的方式。对重要公式、法则和规律的呈现方式更是便于学生主动探索和交流。同时,还结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编排一定数量的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3、注重知识运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新课标认为,学生的应用意识不够,创造能力较弱,学生不太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因而就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在新课改教学中大大强化了“应用”,我力求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提出问题,同时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把原有的“应用题”的范畴向“数学建模”的方向做了很多扩充。这是个很好的转变,我的方法如下:
  ⑴重视“传统应用题”。
  比如象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配套问题、增长率问题,等等。目的是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高度“模式化”的应用题,使学生对实际问题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方法达到很熟悉的程度。通过传统应用题的模式化学习、归纳,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⑵注重培养应用意识,指导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增加各种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重视给学生提出更多的“不是那么模式化”的应用问题,如:有生活气息、信息容量大的、不能考简单模仿例题或利用公式解决的数学问题、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等等。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研究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表格、图象等方法整理信息;通过分析特殊情况来获得一般规律;利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数学工具来表示相关的数据的关系,并利用这些工具解决它,等等。当然,这些问题还不到“数学建模”的程度,但是建模的意识已初步形成。
  ⑶“先学后用”和“在用中学”结合。
  新课标认为:“原来是把知识学完了再用,现在是通过用来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我们认为这两种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在教学活动中,我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选取:解决问题要用到的基本数学工具,应该学完了再用,比如:三角函数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表的查法;而有些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思路,则不是学了就能用好的,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体会。比如:七年级上册的一元一次方程部分,我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且在解决应用问题的同时学习方程的解法。另外,象统计和概率这部分内容,则基本上是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的概念和方法,“在用中学”则非常合适。总之,无论是“先学后用”还是“在用中学”在教学中我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新课改,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只要我们立足课改,大胆的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接班人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 【发布时间】2021/4/6 18:27:57
  • 【点击频次】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