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刘玉环

【机构】 山东省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朱老庄镇杨集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仍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过于枯燥,影响课堂效果。若将数学课堂与数学文化结合起来,课堂将变得更加充实。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数学文化;学习兴趣;圆形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是神秘的,抽象的,没人能解释数学是怎样产生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数学文化是科学文化的一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却又高于一切科学文化,把它称为“一切自然科学之冠”也不为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文化应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开始渗透,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创新过程,让数学不只作为计算的工具,而是作为一种素养,代代相传。借助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同学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借助数学文化这一元素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通过执教青岛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完美的图形—圆》的信息窗1《圆的认识》第一课时,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课前引入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本节课《圆的认识》之前,我先让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的圆,并想一想如果将这些圆形换成其他几何图形会怎样?
  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
  (一)从开课就让同学们对本节课有强烈的兴趣;
  (二)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参与进来;
  (三)通过自己思考,让学生对圆和其他图形进行比较,初步认识到圆和以前所学图形有所不同,感受圆在生活的重要性。
  让同学们比一比谁找的多,同学们就会积极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圆:太阳、月亮、天坛、房子、果实、车轮、喷泉、月饼、水杯……甚至是文章里的句号,植物的茎干,小河里泛起的涟漪。同学们就会认识到,圆带给我们的是美,这种美是数学带来或创造的。这种对美的震撼,会促使同学们由浅显的对圆的认识到更深层的想要究其“理”。
  这样的课前作业,能帮助孩子带着一颗好奇心进入数学课堂这一知识的海洋,更好的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更高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中加入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40分钟,但让一个小学生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也是很困难的,这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拿出提前设计好的小问题。让同学们挑战一下的同时,也算学以致用了吧!
  在对圆有个初步认识,探索圆的特征后,可以让同学们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一)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
  (二)车轮设计成圆形的,车轴应该安在什么地方?
  对同学们而言,由掌握具体的知识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实验前可让学生先预想一下实验结果):拿出两个体积和重量接近的圆球和方块,在同一高度的斜坡上使圆球和方块同时自由下滑。结果圆球滚得很快且很远,方块滑得较慢且较近。将这个实验多演示几遍后,大部分同学们就能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正确答案:车轮是圆的,是因为圆的中心(圆心)到圆的外围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等于半径)。我们选用圆形作车轮后,车轴要通过圆心。只有这样,车子在行驶时,车轴跟地面的距离总是等于车轮半径,车子才会平稳行驶。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应用联系起来,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也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号:想要解决数学问题,就要大胆尝试。将想法付诸于行动,将数学文化和学习兴趣结合,可能会有超乎想象的收获。
  这样一个又动手又动脑的小实验,成功的将同学们的注意力拉了回来,刚才那些开小差的同学全部聚精会神的听课了,所以课堂中插入数学文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课后加入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我的课后设计内容包括两方面。
  (一)补充一些关于圆的知识。
  在中国,圆文化源远流长。
  1. 对圆的研究,最早有成果的是2000年前我国的墨子,他是世界上最早会作圆并了解圆的性质的科学家。
  2.在东汉时期,古代居民就在墙上开“圆窗”用于通风采光,这种将圆文化融于建筑行业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圆形就是幸福、团圆的象征。
  3.不只在中国,很多国家都存在将圆文化和建筑相结合的例子,圆形建筑物有利于减小风的阻力。被评为21世纪的世界十大建筑中,有七个建筑都和圆形关系密切。      
  此外,圆形还是放热最小的形状。生活中也有应用这一特点的发明,比如保温杯。小猫也喜欢在寒冷的冬天将自己的身体蜷缩起来,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达到保温的效果。
  经过这些知识的补充,同学们会认识到原来圆文化的历史这么悠久,圆文化的使用无处不在,对圆文化又多了一丝崇拜。
  (二) 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并进行思考相关问题。安排全班同学分小组将圆按不同方法折一折(可多次对折),再对对折后的圆进行观察。
  这部分的目的有两个:
  1.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心角和扇形大小的关系;
  2.引导学生发现:对折的次数和形成的扇形存在什么关系?对折很多次后扇形和哪个图形更接近?从而渗透极限的思想,为后面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做铺垫。
  种下怀疑、探究的种子,总有机会开花结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最希望的是我的学生们爱动脑,但是发现大部分同学常常会在思考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或者会走神,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大大下降。若在动脑的同时,让同学们动手的话,会卓有成效。看来,选择了数学文化这一个好的切入点,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行。
  数学文化,是自然科学的重中之重。先进的数学文化,会使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好数学文化,传承好数学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好数学,好学数学。
  参考文献:
  [1]方明娟.数学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研究[j]. 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7-118.
  [2]李硕楠.引入数学文化,培养叙述数学兴趣[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112-114.
  [3]梁兰英.对小学数学文化的思考[j]. 科学咨询,2008:26.
  [4]王贵阳.谈数学文化与小学数学[j]. 才智,2019:98.
  作者简介:刘玉环,汉族,32岁,201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9月至今在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朱老庄镇杨集小学担任小学数学教师。
  • 【发布时间】2021/4/6 18:31:37
  • 【点击频次】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