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 丹

【机构】 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化学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为宗旨,加强科学观念及应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在探究与实践中体会社会责任感。本文在教材分析和相关理论基础上,从计算、理论以及易错题型这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教和学存在的弊端,完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材;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在当前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核心素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教学过程的灵魂。
  一、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1.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布鲁纳是认知主义的代表,他认为学生应该将学科知识理成有结构的框架体系,同样反对传统教学,提出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发现法,学习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转换与评价三个环节。
  2.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理论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技能和技巧,赞科夫反对传统教学观,其教育理念是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并提出了五项新的教学原则,分别为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和使全部学生都得到一般的发展原则。过高难度则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怀疑自己,中等难度时学生学习动机最强。
  二、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1.计算类问题教学策略
  化学计算类问题非常考察学生的能力,是对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考化学的必考点,也是学生容易丢分的关键。所以,对计算类问题进行教学策略研究非常有必要。
  (1)注重概念教学,构建概念图,夯实化学基础
  进行化学计算的前提是掌握相关化学理论概念,正确理解了概念,才会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通过概念图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条理性,不至于在脑海里杂乱无章,造成概念混乱。
  例如学习溶质质量分数的相关内容时可构建如下概念图:








  (2)与其他学科的相联系,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学习化学用语时,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例如在学习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时,可采取小学数学的方法,即已知一袋水果中每个苹果的重量、每个梨的重量,求这袋水果中苹果的质量与梨的质量之比,忽略各种水果大小的差异。这种方法既贴切生活,又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变抽象为直观,使学生牢固掌握计算公式。
  (3)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相对质量的关系,利用守恒关系进行计算
  计算题题型之一是利用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依据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确定反应物以及生成物,进而求解;题型之二便是中考的最后一道计算题,涉及到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依据是相对质量之比等于实际质量之比,将复杂的化学计算转变为数学层次上的比例关系。
  2.理论性知识教学策略
  (1)注重学生基本概念性问题
  概念学习是理论学习的基础。在新概念的学习时,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减轻学生记忆新概念的负担。获得新的概念,也就是概念在认知过程中概念的形成阶段,包含了概念获得、概念剖析以及概念应用。例如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时,相对原子质量指含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这句话往往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发现、剖析其本质的含义。理解了它的概念,同学们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感觉就不会是一个抽象、难以理解的名词了。
  (2)教学过程中注重弹性认知学习
  避免过高难度的知识打击学生信心,弹性认知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把握知识拓展的宽度和深度,拓展过宽和过深都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生往往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掌握到,学生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要把握好“度”。
  例如,学习氧化反应时,初中阶段的界定是物质与氧发生化学反应,这里不必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会加重学生理论学习的负担,有关化合价的角度,练习题会以信息题的形式出现,从而实现初高中的衔接。
  3.易错题型辨析与教学
  (1)有关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
  教学建议:这类题易错点在于学生对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拐点、终点把握不够清晰,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这几个点,这种题型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2)有关除杂问题
  这部分是化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做这类型的题时往往是凭感觉,随便选用除杂试剂,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没有把除杂相关知识掌握。考试时学生经常将“饱和碳酸氢钠”写成“饱和碳酸钠”,甚至会忽略“饱和”二字,或者不知如何下手,这些都是因为学生不理解除杂原理,大多都是靠死记硬背来记忆。例如除去实验室制取CO2中的杂质气体(HCl和水蒸气),先使混合气体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使其通过浓硫酸,这一流程很多学生都不理解。
  教学建议: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强调气体除杂的原则,即不能引入新杂质、要最大程度上保留需要的气体成分;其次,让学生掌握有关气体的性质,涉及到洗气时,气体遵循“长进短出”原则。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何少华,毕华林.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4-27.
  [2]王国峥.化学用语学习“瓶颈”的障碍分析与教学策略
  [3]陆丽娜.基于陶行知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
  [4]毕华林,卢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 【发布时间】2021/5/13 8:50:50
  • 【点击频次】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