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靠的是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作为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让学生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建立和巩固,提升整体的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只有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引导,数学素养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民主和谐的氛围,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增强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方法;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此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特提出几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意识层面的情境。而不是用教师的思维模式给学生创设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才会感受到情境教学的趣味,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为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创设情境,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自主探索,养成学生乐于学习,喜欢动手操作的好习惯。要注重问题的延伸。数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对知识的学习也是由浅入深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按照环环相扣的指示,去解决问题。
例:已知△ABC三边的长为a、b、c,且满足b+c=2(a-1),bc=a2-2a+1。(1)试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2)求a-c的值。
分析:(1)由于b+c=2(a-1),bc=a2-2a+1,所以b、c是方程x2-2(a-1)x+(a2-2a+1)=0的两个实数根,则△=4(a-1)2-4(a2-2a+1)=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b=c。于是可判定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2)在上述基础上,可知:2c=2(a-1),即a-c=1 。
解:(1)∵a、b、c为△ABC三边的长,b+c=2(a-1),bc=a2-2a+1,
∴b、c是方程x2-2(a-1)x+(a2-2a+1)=0的两个实数根,
∴△=4(a-1)2-4(a2-2a+1)=0,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b=c。
∴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b=c,b+c=2(a-1),
∴2c=2(a-1),即a-c=1 。
说明:本题由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采取构造方程的办法,进而利用判别式判定出根的情况,不仅快捷地判定出三角形的形状,还简化了解题过程,思路也很清晰,非常巧妙.
二、讲授探索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存在探索型问题。它是中考数学常见的问题,它往往是以是否存在、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这类问题正面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把握已知条件的特征,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联想后,才能获得结论。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考虑,作出去伪存真的判断,最后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2.结论探索型问题。它是指给定的条件,但无明确的结论,或者结论不唯一,需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或者只给出问题的对象的一些特殊关系,需要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其基本特征是问题的条件明确,而相应的结论有待于探求或仅指出探求的方向。与常见的综合法直接推理相类似,它的思路是:牢牢抓住这类的试题的基本特征,根据已知条件或者图形的特征,由因导果,通过分析、归纳、探索,进行大胆地推测想象,发现规律,获得结论,并加以验证。
3.条件探索型问题。其特点是:问题的结论明确,要求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使条件完备。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逆向思维,与分析法解题类似。
4.规律探索型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索,探索给定的问题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从而总结出一般结论,最后再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从而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规律探索型试题,可有效地考查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上,均出现了考查学生对规律的探索、论证或说明等方面的题目。解答此类试题的思路为寻找其固有的规律,找到解题的定理,结合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并以验证的形式完成题目上的要求。
三、巧妙利用错题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利用错题库,使之转化为教学资源,使之成为辅导学生纠错改错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对错题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解数学题一般总是习惯于正向思维,从正面入手;但有些数学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求解,要么思维受阻,要么较为繁琐,难度太大。而使用“正难则反”之法,打破思维常规,考虑问题的反面,构造其对立的数学形式,向原问题相反的方向去探索,往往能打开解题思路、绝处逢生,且能简化运算过程。
例: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可得到新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1,则b=_______,c=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若按平时的正向思维,则比较麻烦。若逆其道而行之,把新函数的图象按原路倒回去,先向下平移3个单位,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即可得到原函数的图象,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即:由y=x2-2x+1,得y=(x-1)2。先把y=(x-1)2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y=(x-1)2-3;再把y=(x-1)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y=(x+1)2-3,化为一般式为:y=x2+2x-2,所以可知b=2,c=-2。
日常学习中所谓的“粗心”可以说都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好题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二)针对易错题的类型采取的有效措施。
我们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它是把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技能、方式、方法进行整合运用的一种能力,它是数学综合素质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利用一些数学现象锻炼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去引导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某工厂要给一个水池注水,现有甲、乙、丙三台抽水机,如果由甲、乙两台抽水机共同注水,需要 10 小时完成;如果由乙、丙两台抽水机注水,需要12 小时才能注满。现在先由甲、丙两台抽水机共同注水4 小时,剩下的再由乙抽水机单独给水池注水,需12 小时才能注满。请问,如果由乙抽水机单独给这个水池注水,需要几小时能够注满?
分析:看到这道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运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而方程(组)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能够求出未知量,而在于能够尽量避免不需要求解的未知量,只要求解出需要知道的未知量即可。这就是“设而不求”的思想。
解:设甲、乙、丙分别用x、y、z小时可单独注满水池,
则根据题意,得: ■+■=■ ①■+■=■ ②(■+■)×4=1-■×12 ③
将①、②两式相加,得:■+■=■+■=■,代入③式,得:
(■+■-■)×4=1-■×12,
解得:y=15
故:由乙抽水机单独给这个水池注水,需要15小时能够注满。
说明:解答此题中,根据设出的未知数得到的是三元方程组,而题目又不需要我们求出x、z的值,事实上,求起来也比较麻烦,如果硬要将所有的未知量全都解出来,不仅容易出错,而且还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由于解答本题时使用了设而不求的方法,将(■+■)视为一个整体,把①、②两式相加,同时将、这两个“多余量”一齐消去,从而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这样做简便多了。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引导他们作更多的分析、思考和大胆合理的探索、猜想,需要对他们加强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力争,力争达成这个目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边俊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2期.
[2]姜洪飞;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06期.
[3]王玉成;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3年18期.
[4]姜洪飞;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06期.
[5]屈淑莲;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20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方法;措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课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为此笔者根据实践经验,特提出几点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合学生思维发展以及意识层面的情境。而不是用教师的思维模式给学生创设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才会感受到情境教学的趣味,才能敞开心扉接受数学知识。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为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创设情境,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自主探索,养成学生乐于学习,喜欢动手操作的好习惯。要注重问题的延伸。数学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对知识的学习也是由浅入深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按照环环相扣的指示,去解决问题。
例:已知△ABC三边的长为a、b、c,且满足b+c=2(a-1),bc=a2-2a+1。(1)试判断此三角形的形状?(2)求a-c的值。
分析:(1)由于b+c=2(a-1),bc=a2-2a+1,所以b、c是方程x2-2(a-1)x+(a2-2a+1)=0的两个实数根,则△=4(a-1)2-4(a2-2a+1)=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b=c。于是可判定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2)在上述基础上,可知:2c=2(a-1),即a-c=1 。
解:(1)∵a、b、c为△ABC三边的长,b+c=2(a-1),bc=a2-2a+1,
∴b、c是方程x2-2(a-1)x+(a2-2a+1)=0的两个实数根,
∴△=4(a-1)2-4(a2-2a+1)=0,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即b=c。
∴此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b=c,b+c=2(a-1),
∴2c=2(a-1),即a-c=1 。
说明:本题由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采取构造方程的办法,进而利用判别式判定出根的情况,不仅快捷地判定出三角形的形状,还简化了解题过程,思路也很清晰,非常巧妙.
二、讲授探索型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存在探索型问题。它是中考数学常见的问题,它往往是以是否存在、是否变化等疑问句出现,以示结论成立与否有待判断。这类问题正面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把握已知条件的特征,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分析、联想后,才能获得结论。当然也可以从反面考虑,作出去伪存真的判断,最后得出问题的正确结论。
2.结论探索型问题。它是指给定的条件,但无明确的结论,或者结论不唯一,需要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结论,或者只给出问题的对象的一些特殊关系,需要探索出一般的规律。其基本特征是问题的条件明确,而相应的结论有待于探求或仅指出探求的方向。与常见的综合法直接推理相类似,它的思路是:牢牢抓住这类的试题的基本特征,根据已知条件或者图形的特征,由因导果,通过分析、归纳、探索,进行大胆地推测想象,发现规律,获得结论,并加以验证。
3.条件探索型问题。其特点是:问题的结论明确,要求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使条件完备。解答条件探索型问题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逆向思维,与分析法解题类似。
4.规律探索型问题。它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索,探索给定的问题所具有的规律性或不变性,从而总结出一般结论,最后再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从而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规律探索型试题,可有效地考查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上,均出现了考查学生对规律的探索、论证或说明等方面的题目。解答此类试题的思路为寻找其固有的规律,找到解题的定理,结合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并以验证的形式完成题目上的要求。
三、巧妙利用错题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利用错题库,使之转化为教学资源,使之成为辅导学生纠错改错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对错题的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
解数学题一般总是习惯于正向思维,从正面入手;但有些数学题如果从正面入手求解,要么思维受阻,要么较为繁琐,难度太大。而使用“正难则反”之法,打破思维常规,考虑问题的反面,构造其对立的数学形式,向原问题相反的方向去探索,往往能打开解题思路、绝处逢生,且能简化运算过程。
例:把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可得到新函数的解析式为y=x2-2x+1,则b=_______,c=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若按平时的正向思维,则比较麻烦。若逆其道而行之,把新函数的图象按原路倒回去,先向下平移3个单位,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即可得到原函数的图象,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即:由y=x2-2x+1,得y=(x-1)2。先把y=(x-1)2向下平移3个单位,得:y=(x-1)2-3;再把y=(x-1)2-3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y=(x+1)2-3,化为一般式为:y=x2+2x-2,所以可知b=2,c=-2。
日常学习中所谓的“粗心”可以说都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做好题后一定要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二)针对易错题的类型采取的有效措施。
我们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它是把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技能、方式、方法进行整合运用的一种能力,它是数学综合素质的核心。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利用一些数学现象锻炼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综合运用数学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去引导教育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某工厂要给一个水池注水,现有甲、乙、丙三台抽水机,如果由甲、乙两台抽水机共同注水,需要 10 小时完成;如果由乙、丙两台抽水机注水,需要12 小时才能注满。现在先由甲、丙两台抽水机共同注水4 小时,剩下的再由乙抽水机单独给水池注水,需12 小时才能注满。请问,如果由乙抽水机单独给这个水池注水,需要几小时能够注满?
分析:看到这道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运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而方程(组)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能够求出未知量,而在于能够尽量避免不需要求解的未知量,只要求解出需要知道的未知量即可。这就是“设而不求”的思想。
解:设甲、乙、丙分别用x、y、z小时可单独注满水池,
则根据题意,得: ■+■=■ ①■+■=■ ②(■+■)×4=1-■×12 ③
将①、②两式相加,得:■+■=■+■=■,代入③式,得:
(■+■-■)×4=1-■×12,
解得:y=15
故:由乙抽水机单独给这个水池注水,需要15小时能够注满。
说明:解答此题中,根据设出的未知数得到的是三元方程组,而题目又不需要我们求出x、z的值,事实上,求起来也比较麻烦,如果硬要将所有的未知量全都解出来,不仅容易出错,而且还会浪费我们宝贵的时间。由于解答本题时使用了设而不求的方法,将(■+■)视为一个整体,把①、②两式相加,同时将、这两个“多余量”一齐消去,从而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这样做简便多了。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根本。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引导他们作更多的分析、思考和大胆合理的探索、猜想,需要对他们加强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力争,力争达成这个目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边俊丽;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2期.
[2]姜洪飞;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06期.
[3]王玉成;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3年18期.
[4]姜洪飞;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年06期.
[5]屈淑莲;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20期.
- 【发布时间】2021/5/13 9:16:32
- 【点击频次】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