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朗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本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文本大意,感悟到文字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还可以与作者实现情感对话,增强其情感体验。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指导学生朗读呢?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示范朗读、自主阅读、比较朗读、读写结合朗读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对策
朗读,就是指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示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教师范读时的语调、语气、表情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会受到熏陶。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特性,找准了文章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二、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三、比较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比较朗读是指在朗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加深利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以此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替换词句这一比较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对不同词汇运用下的语句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不同词汇的含义以及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以此在新旧词汇的反复对比朗读中加深对作者所使用词汇意图的理解。以《白杨》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哪儿需要它……”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在文本中,作者为了深刻地展现出白杨树高大挺秀和适应力极强的特点,使用了“从来”“哪儿”等词汇进行描述。我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将“从来”替换成“本来”,将“哪儿”替换成“这儿”。“白杨树本来就是这么直,这儿需要它,它就在这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在第一遍朗读中,学生会觉得替换后的词汇读起来不是味儿。再次阅读原文内容和替换后的内容,学生会体会到“从来”相较于“本来”,其语气更为强烈,更能说明白杨树的身姿一直都这样的挺拔,从来没有改变过。
而“哪儿”的语气也比“这儿”的语气更强烈。“这儿”仅仅能表明白杨树能在这一地方快速生长,而“哪儿”则能表明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快速生长,如此更能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比较朗读中,学生不仅可以从词汇语气中加深对白杨树品质的理解,还可以深刻地感知到作者对白杨树浓浓的赞叹之情。
四、读写结合朗读,梳理清楚文本的发展脉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之初,会引导学生先自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借此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但是,就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所选取的内容中有一些篇幅较长,或者内容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会立足文本内容的特点,在读写结合原则指导下,利用朗读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清楚文本的发展脉络。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付洪东.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60-61.
[2]张贤军.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新课程(小学),2016(9):151.
[3]刘英.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65-6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对策
朗读,就是指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示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教师范读时的语调、语气、表情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会受到熏陶。
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特性,找准了文章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二、指导自主阅读
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读为本,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之目的。
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选准“读”的内容。只有选准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而选择好了“读”的方式,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三、比较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比较朗读是指在朗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加深利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以此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替换词句这一比较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对不同词汇运用下的语句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不同词汇的含义以及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以此在新旧词汇的反复对比朗读中加深对作者所使用词汇意图的理解。以《白杨》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哪儿需要它……”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在文本中,作者为了深刻地展现出白杨树高大挺秀和适应力极强的特点,使用了“从来”“哪儿”等词汇进行描述。我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将“从来”替换成“本来”,将“哪儿”替换成“这儿”。“白杨树本来就是这么直,这儿需要它,它就在这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在第一遍朗读中,学生会觉得替换后的词汇读起来不是味儿。再次阅读原文内容和替换后的内容,学生会体会到“从来”相较于“本来”,其语气更为强烈,更能说明白杨树的身姿一直都这样的挺拔,从来没有改变过。
而“哪儿”的语气也比“这儿”的语气更强烈。“这儿”仅仅能表明白杨树能在这一地方快速生长,而“哪儿”则能表明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快速生长,如此更能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比较朗读中,学生不仅可以从词汇语气中加深对白杨树品质的理解,还可以深刻地感知到作者对白杨树浓浓的赞叹之情。
四、读写结合朗读,梳理清楚文本的发展脉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之初,会引导学生先自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借此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但是,就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所选取的内容中有一些篇幅较长,或者内容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会立足文本内容的特点,在读写结合原则指导下,利用朗读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清楚文本的发展脉络。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付洪东.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60-61.
[2]张贤军.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新课程(小学),2016(9):151.
[3]刘英.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65-66.
- 【发布时间】2021/5/13 9:20:31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