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学具是化抽象为直观、变语言为动作的典型操作依托,在小学数学教与学中运用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算理,促进思维与能力协商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运用;有效
数学是研究数、量、形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教学就是教育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解决的事件是真实可感的,但解决的过程是隐性的,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对于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就需要教师把隐性变显性,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那如何变化呢?这过程需要转化思想,转化的介质就是学具。因此,学具担当着直观化教学使命,在小学数学教学,又特别是低段数学学习中有着重大巨大作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由于小学天生爱动、喜欢玩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学具当玩具在“玩玩具”中增强学习兴趣。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玩”而不参与学习。在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目的,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得出的结论作激励评价,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过程中获得兴趣激发和培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学具品成一个三角形模型和一个四边形模型,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观察、比较形状变化情况。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事先阐明要求,不然怎么观察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引导有法,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感知体验,就能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认识。
二、运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中的公式、定义、概念、性质,其语句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给形象思维的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破解这一教学难题,适合儿童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呢?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达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苹果(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苹果,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也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结合起来,使概念具象化,从而让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运用学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协调发展
皮亚杰告诉我们,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和动作。因此,数学教学要完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我们就可充分利用学具来进行,从操作动作开始,带动嘴说脑动等感官进行实践,让他们对遇到的问题通过操作而不断思考,从而在理解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学具来辅助支撑。我们让学生运用学具学习,不光是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是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思维的同步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多数还是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动手操作能够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思维。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在指尖上思维”,加强学具运用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不成功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探索知识过程的学习体验,既发展了能力,又培养了思维。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与学中运用还有诸多意义,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学具能激活课堂,增加氛围,使师生互动更有平台与活力,而且能化抽象为直观,变语言理解为动作引领,从而有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洁,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研究,2018年。
[2]蒋玉平,论操作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
[3]孙瑞华,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运用;有效
数学是研究数、量、形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教学就是教育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虽然解决的事件是真实可感的,但解决的过程是隐性的,需要抽象逻辑思维。对于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就需要教师把隐性变显性,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那如何变化呢?这过程需要转化思想,转化的介质就是学具。因此,学具担当着直观化教学使命,在小学数学教学,又特别是低段数学学习中有着重大巨大作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教育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由于小学天生爱动、喜欢玩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学具当玩具在“玩玩具”中增强学习兴趣。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玩”而不参与学习。在学生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目的,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得出的结论作激励评价,让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过程中获得兴趣激发和培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让学生利用学具品成一个三角形模型和一个四边形模型,然后轻轻拉动这两个模型,观察、比较形状变化情况。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事先阐明要求,不然怎么观察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引导有法,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感知体验,就能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认识。
二、运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数学中的公式、定义、概念、性质,其语句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给形象思维的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破解这一教学难题,适合儿童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呢?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达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苹果(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苹果,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也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结合起来,使概念具象化,从而让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运用学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协调发展
皮亚杰告诉我们,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语言和动作。因此,数学教学要完成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我们就可充分利用学具来进行,从操作动作开始,带动嘴说脑动等感官进行实践,让他们对遇到的问题通过操作而不断思考,从而在理解的同时实现思维的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动手实践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学具来辅助支撑。我们让学生运用学具学习,不光是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是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思维的同步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高,多数还是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动手操作能够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抽象的数学规律,形成数学思维。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在指尖上思维”,加强学具运用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协调发展。例如教学圆锥体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一圆柱形容器、一圆锥形容器、沙子或水,让学生用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中装水或沙)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不成功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更获得了探索知识过程的学习体验,既发展了能力,又培养了思维。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与学中运用还有诸多意义,笔者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学具能激活课堂,增加氛围,使师生互动更有平台与活力,而且能化抽象为直观,变语言理解为动作引领,从而有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洁,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研究,2018年。
[2]蒋玉平,论操作学具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
[3]孙瑞华,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
- 【发布时间】2021/5/13 9:23:20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