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设计初中数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关注了当前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弱化的现状;阐述了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学科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设计原则;总结了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优化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和完善课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能力;实践活动设计;数学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偏重书本知识的惯性做法,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碎片化,不够系统。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与之相应的是数学课堂形式单一,联系实际不切合、枯燥无味,学生必然是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差、实践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实践活动将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就“如何设计数学实践活动?”等问题仍存在疑问和困惑。
鉴于此,笔者从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入手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尝试,总结出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中的一些粗浅经验,期望能为存在以上疑问的教师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充实和完善初中数学实践课程,实现新课程倡导的提升素养的教育愿景。
二、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数学”指明了课程内容的学科性本质,即数学实践活动课首先是数学课,而不是其他什么课。在知识和能力上应秉承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结构体系。“实践”指明了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实际”、“践行”,即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由生活实际中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活动”是指课程组织实施形式要“灵活”、“能动”,即不局限于传统单学科课堂教学形式,可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三、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
基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征,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学科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四个方面的原则。其中,学科性指实践活动设计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知识、能力及素养的选择和确定;实践性体现在学生实践体验、实践操作、给定目标下的实践方案设计三个层面;开放性指寻求在活动的时间、空间和课程输出方式——供求上的开放;生成性要求教师关注课前生成——预设,课上生成——题设,课后生成——延续。
四、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
数学实践的过程通常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所以实践活动设计一般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深挖或重组,包括实践点的确定、学习情景的更新、活动环节的设计、活动评价设计、课后反思等。
(一)依据课程标准,选择理解起来有困难,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操作可行性强的内容作为实践点。
实践点是实践活动的“发源地”,是数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部”,实践点的合理选择是设计好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合理选择实践点可遵循的方法是:第一,秉承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作为实践点。例如:认识无理数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依靠讲授的方式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可将理解无理数作为实践点,通过“寻找无理数”的活动,借助画图、拼接图形等形式,整合勾股定理等知识展开无理数的学习。第二,秉承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操作可行性强的内容作为实践点。例如:数据的收集内容,可以很容易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调查身边你所关心的问题”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学习。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展开调查的可操作性强,适合在课堂进行。
(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想要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很重要,千篇一律的“甲、乙同学”使学生们始终在学习“别人”的经验与规律。“学校与家”的“圈子”,让学生很难跳脱出原有的视野。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时代感强的情景,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例如:微信交流情景、网络购物情景、“奔跑吧”竞赛情景等。还有一些贴合性好的情景,例如:运动会上的数学、选班长、用身高测楼高等。这些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思维相应地活跃起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指引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握知识主线、能力暗线,有效设计实践活动环节。
知识主线是指学生应习得的数学知识,即数学的事实、概念、性质、结构、应用等。能力暗线是指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即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
实践活动的课堂环节一般分为创设情景、确立学习目标与要求、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四个阶段。学习情境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同时学习的过程反过来生成新的情境。目标与要求是明确学习的方向、规则和目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并形成实践成果或结论,同时达成情感体验的变化。成果展示环节中对学生实践所得进行展示、确准,扩大学生认知面、提升获得感。实践活动环节实际上是将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融入动手操作之中,强化实践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多元价值体认的过程。
(四)注重实践过程、突出操作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一般分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达成进行评判,过程性评价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学习态度、活动表现等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促进性评价。教师评价时既要关注操作成果判断给予总结性评价,又要体察实践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最终的学习评价。
(五)以生为本,注重实践活动设计的反思与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多角度再整合。为保证实践环节不虚化,实践效果不弱化。设计过程中应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即以习得生活的智慧为本、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为本。以并以此来考量和反思活动设计下的学生学习效果、实践效果和学习体验。遵循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设计路线,反复打磨,促进实践学习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传世.全面构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8):44-46+63.
[2]陈大伟.从一幅图看观课议课的关注[J].江西教育,2016(35):30-31.
[3]安玉芳.浅谈初中综合实践课的有效开展[J].甘肃教育,2019(19):91
[4]毛盛连.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07):105.
[5]陈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21):76.
作者简介:乔健波,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本科,学士,中学一级/初中部副主任。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践能力;实践活动设计;数学学习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偏重书本知识的惯性做法,对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碎片化,不够系统。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与之相应的是数学课堂形式单一,联系实际不切合、枯燥无味,学生必然是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差、实践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数学实践活动将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就“如何设计数学实践活动?”等问题仍存在疑问和困惑。
鉴于此,笔者从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入手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尝试,总结出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中的一些粗浅经验,期望能为存在以上疑问的教师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充实和完善初中数学实践课程,实现新课程倡导的提升素养的教育愿景。
二、初中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数学”指明了课程内容的学科性本质,即数学实践活动课首先是数学课,而不是其他什么课。在知识和能力上应秉承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结构体系。“实践”指明了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实际”、“践行”,即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由生活实际中学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学。“活动”是指课程组织实施形式要“灵活”、“能动”,即不局限于传统单学科课堂教学形式,可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三、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原则
基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内涵与特征,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学科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四个方面的原则。其中,学科性指实践活动设计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知识、能力及素养的选择和确定;实践性体现在学生实践体验、实践操作、给定目标下的实践方案设计三个层面;开放性指寻求在活动的时间、空间和课程输出方式——供求上的开放;生成性要求教师关注课前生成——预设,课上生成——题设,课后生成——延续。
四、初中数学实践活动设计的一般过程
数学实践的过程通常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所以实践活动设计一般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深挖或重组,包括实践点的确定、学习情景的更新、活动环节的设计、活动评价设计、课后反思等。
(一)依据课程标准,选择理解起来有困难,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操作可行性强的内容作为实践点。
实践点是实践活动的“发源地”,是数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部”,实践点的合理选择是设计好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合理选择实践点可遵循的方法是:第一,秉承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作为实践点。例如:认识无理数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单纯依靠讲授的方式教学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可将理解无理数作为实践点,通过“寻找无理数”的活动,借助画图、拼接图形等形式,整合勾股定理等知识展开无理数的学习。第二,秉承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操作可行性强的内容作为实践点。例如:数据的收集内容,可以很容易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调查身边你所关心的问题”活动,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学习。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展开调查的可操作性强,适合在课堂进行。
(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兴趣,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想要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很重要,千篇一律的“甲、乙同学”使学生们始终在学习“别人”的经验与规律。“学校与家”的“圈子”,让学生很难跳脱出原有的视野。因此,可以设计一些时代感强的情景,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例如:微信交流情景、网络购物情景、“奔跑吧”竞赛情景等。还有一些贴合性好的情景,例如:运动会上的数学、选班长、用身高测楼高等。这些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思维相应地活跃起来,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指引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把握知识主线、能力暗线,有效设计实践活动环节。
知识主线是指学生应习得的数学知识,即数学的事实、概念、性质、结构、应用等。能力暗线是指应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即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
实践活动的课堂环节一般分为创设情景、确立学习目标与要求、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四个阶段。学习情境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同时学习的过程反过来生成新的情境。目标与要求是明确学习的方向、规则和目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并形成实践成果或结论,同时达成情感体验的变化。成果展示环节中对学生实践所得进行展示、确准,扩大学生认知面、提升获得感。实践活动环节实际上是将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融入动手操作之中,强化实践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多元价值体认的过程。
(四)注重实践过程、突出操作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数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一般分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主要依据课程标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达成进行评判,过程性评价围绕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学习态度、活动表现等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促进性评价。教师评价时既要关注操作成果判断给予总结性评价,又要体察实践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将二者结合起来作为最终的学习评价。
(五)以生为本,注重实践活动设计的反思与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多角度再整合。为保证实践环节不虚化,实践效果不弱化。设计过程中应始终把握“以生为本”的理念,即以习得生活的智慧为本、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为本。以并以此来考量和反思活动设计下的学生学习效果、实践效果和学习体验。遵循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设计路线,反复打磨,促进实践学习效果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传世.全面构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6(08):44-46+63.
[2]陈大伟.从一幅图看观课议课的关注[J].江西教育,2016(35):30-31.
[3]安玉芳.浅谈初中综合实践课的有效开展[J].甘肃教育,2019(19):91
[4]毛盛连.浅谈如何上好初中数学活动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07):105.
[5]陈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21):76.
作者简介:乔健波,辽宁省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本科,学士,中学一级/初中部副主任。
- 【发布时间】2021/5/13 12:32:55
- 【点击频次】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