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校共育下的手机管理实践探索
——以广东实验中学为例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探查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对手机使用的认知和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实践后学生、教师、家长对不在校园使用手机的反馈。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在校园使用手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缓解了与家长关系的紧张状况;减少了对教师教学影响;带来了学生与家长沟通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家校共育;手机管理;实践探索
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1]。对于教育部这一规定,学校应该如何基于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利益攸关主体探索出合理的具体措施以确保该规定落地,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值得基础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问题。本文基于对广东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学生、教师、家长和学校四方主体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四方关于手机使用的客观认知,在此基础上,探讨广东实验中学关于手机管理的实践探索,以期能为其它学校提供经验借鉴。
一、 探查家校生态中的手机使用认知
本文问卷调查采用纸质版发放和腾讯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问卷调查使用纸质版,家长和教师问卷使用腾讯问卷,学生以广东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学生为样本,家长以高一高二家长为样本,教师以广东实验中学部分教师为样本,学生问卷回收740份,家长问卷回收234份,教师问卷回收69份。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
学生是使用手机的主体,学生对使用手机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使用手机以及使用程度,也影响着学校和教师这两个主体对手机的管理,同时也关系着家长及家庭关系
的和谐。为了探查学生对使用手机的认知和态度,本文采用纸质版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广东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在学校执行教育部《通知》之前,带手机的学生人数占到了79.38%,并且由此带来一定程度的家庭分歧和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产生家庭分歧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家长担心使用手机会影响到学习。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有少部分学生过于沉迷网络和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个人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表1 学生对校园使用手机认知的统计
2. 基于家长视角的调查分析
对于学生使用手机,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家长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认知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是否使用手机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手机。同时,家长与学生在使用手机问题上的沟通,对于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手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探查家长对于学生使用手机的认知,本文采用腾讯问卷对广东实验中学高一高二家长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家长在把手机带入校园这个问题上,存在与孩子产生分歧,这和对学生的调查结果也基本吻合。有64.5%的家长认为在“不让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这个问题上学校应该起到主要作用,还有22.2%家长认为学生自身应该控制自己。
表2 家长对校园使用手机认知的统计
3. 基于教师视角的调查分析
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主体,教师如何认识学生使用手机以及面对学生使用手机持有什么态度,对学生是否约束自己使用手机行为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探查教师这一主体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认知,本文采用腾讯问卷对广东实验中学高一高二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学案例生使用手机对80.2%的老师带来了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绝大多数教师会在课堂上对使用手机的学生直接进行管理。但是教师认为在其它途径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学生使用手机搜答案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合理的。
表3 教师对校园使用手机认知的统计
4. 基于学校管理层面的视角
学校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对保障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在手机使用方面,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需要考虑如何制定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制度如何执行,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考虑家长和学生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等等,因此,学校虽然是管理主体,但是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个核心问题来展开,需要学生、教师和家长多方主体的配合。
图1 家校共育下的学生发展
二、 依据手机使用认知透视手机管理困境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在手机使用和管理上,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主体对手机使用的认知是有差异的。同一事情,不同主体对其认知不同,进而产生不同行为,这就会导致手机管理出现困境。
1. 困境之一:作为手机使用主体的学生与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和教师
有研究表明:管理者群体认为对自身“手机是个好东西”,可以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对学生“绝对不能用”,学生使用手机会带来手机依赖,影响学习[2]。
从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认为自己带手机主要是为了与家长联系方便和查阅资料,并不会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太大的不利影响。但是学生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的自控能力,在没有外界的约束下,他们是否可以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和从手机上对外界庞杂信息世界的关注。
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和教师,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维护良好的校风和课堂氛围,保障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管理者并不否认使用手机有其好的一面,但使用手机在他们看来至少是一个对学习产生干扰的不利因素,并且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确实出现一些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这两者对使用手机认知的巨大差异,就使得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和教师不管出台何种管理制度,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并不高,学生总是在用各种办法规避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致使手机管理成为校园中的一个难题。
2. 困境之二: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与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和教师
张俊、吴重涵认为“学生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整体态度、利益诉求和行为,对教育生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或成为教育改进的动力或破坏力”[3]。在手机使用问题上,家长对待此事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希望家长能成为学生不带手机入校园的第一道屏障,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使用手机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家庭带来了不和谐的一面,说明家长也确实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家长这道屏障并没有真正起到屏障的作用,大部分家长寄希望于通过学校的管理来限制学生对手机的使用,但是问题在于学校再严格的规定,也不可能做到随时随地观察学生在做什么。家长和学校对此问题的不一致,也是导致管理困境的原因之一。
3. 困境之三:作为孩子的学生与作为父母的家长
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自己带手机是为了和家长联系方便,并不是为了其它的,这一理由直接关系到了家长,并且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手机进入学校后家长却又难以监控学生使用手机做什么,使用多长时间,这就导致家长既想获得与孩子联系方便的便利,又不愿意自己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把控制手机使用的责任寄希望于学校。
三、 实践效果及其讨论分析
1. 制定手机管理机制
(1)完善手机管理方案
为落实教育部在《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广东实验中学依据《通知》中的有关规定,对学校《手机使用管理规定》进行完善和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修订:一是学生原则上不得将手机带入校园,学生确有将手机带入校园需求的,须经学生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交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二是从区域限制上来看,校园内学生禁止私自使用手机;三是学校在宿舍区域安装手机柜,对带入校园的学生手机进行统一保管。
(2)密切家校沟通,讲清手机管理“为什么”
首先,发出倡议书。广东实验中学首先向学校学生及家长发出了《放下手机抬起头,行稳致远创未来》的倡议书,从三个方面进行倡议:校内不使用手机;校外少使用手机;多进行户外运动。通过倡议引导学生对使用手机的再认识以及家长和学生对使用手机的沟通交流。另外,在本学期开学前,通过班主任告知学生和家长学校《校内手机使用管理办法》,通过明确校内手机管理要求,为开学后学校执行《校内手机使用管理办法》,落实教育部《通知》中的有关内容做好宣传工作。
其次,加强宣传引导。开学后,通过班主任上以“手机管理”为主题的班会课,让学生明白手机管理的办法和意义,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同时,开学时,召开住宿生大会时,对学生在宿舍使用手机的管理规定,进行集体教育。
第三,加强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处专门安排时间,解答学生对学校《手机使用管理规定》的疑惑。例如,有学生提出自己携带非智能机,但放在学校的手机存放柜里,为什么不可以,并且学校推荐的电话手表比非智能机还贵,学生处均作出了详尽的解释。通过这种方式,很好地关注到了个体学生,疏解了《手机使用管理规定》执行过程中的困难。
(3)细化管理措施,做到有“管”有“疏”
首先,做到“管”的个性化。由于广东实验中学学生生源地复杂,有部分同学来自于广东省各地市,广州市内的也有部分同学离家较远,在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个体特殊情况。针对特殊情况,考虑这部分学生的特殊需求,允许这部分学生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个人写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批后进行全校公示,这部分学生的手机进入校园后要上交由学校统一保管。
其次,做到“管”的全员化。全体教师参与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监督。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多,接触时间也是最长的主体。学校赋予教师在学校任何区域对学生使用手机都具有管理权力,这就对学生使用手机形成强大的约束力,从而减少学生私下将手机带入校园后的使用行为。
第三,做好“疏”的渠道。由于广东实验中学是全寄宿制学校,学生存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客观需求。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渠道。一是各个教室门口都安装有电子班牌,通过电子班牌家长和学生均可以进行语音和文字信息交流,并且随时可以查看。二是联系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在校内安装插卡式电话亭,方便学生和家长电话沟通交流。三是在宿舍安装电话吧,解决放晚修后学生和家长沟通的需求。四是同意学生使用电话手表。
2. 实施效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取得了明显的积极效果。调查问题和内容如下:学生问题1:规定执行后不带手机进入校园是否对你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问题2:规定执行后你认为不带手机进入校园对你的学习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问题3:规定执行后你认为不带手机是否对你和家长的沟通产生了不利影响?问题:4:规定执行后,你现在是否还会因为手机问题与家长产生矛盾?问题5:规定执行后,你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问题6:规定执行后,你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是否降低了?问题7:规定执行后,你投入到学习和同学们的交往时间是否增加了?教师问题1:本学期,学校执行教育部《通知》后,您的课堂是否还会存在学生使用手机的困扰?教师问题2:学校执行教育部《通知》后,如果您遇到学生使用手机,您会怎么处理?家长问题1:《通知》执行后,您和孩子在手机是否进校园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吗?问题2:《通知》执行后,您和孩子的沟通受到影响了吗?问题3:《通知》执行后,您和孩子沟通主要方式是什么?问题4:《通知》执行后,你和孩子的关系是否得到了改善?
调查结果发现:从学生角度来说,不带手机进入校园对大部分同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学习、家庭关系、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晚寝后,使用手机的同学大大降低;从沟通途径上看,电子班牌和电话手表成为主要沟通工具;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针对问题6,66.77%的同学回答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并没有降低,这个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从教师角度来说,和之前相比,教师受到学生使用手机的困扰也明显减少,这说明学生现在使用手机的频率、时间都有很大的减少,效果比较明显。从家长角度来说,有32.9%的家长认为在手机问题上的分歧得到了缓解,之前存在分歧的家长占比为41%,这个效果还是很明显;使用电子班牌进行沟通的占比为59.4%,这和学生反馈的结果非常接近,成为沟通的主要方式。33.3%的家长认为与孩子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原本就比较好的占比为64.5%,这说明因手机使用问题带来的家庭关系紧张得到缓解的家庭占比还是非常高的。
表4 《通知》执行后学生、教师、家长对不使用手机后的反馈统计
3. 讨论分析
从目前的实施效果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在教学区域内、操场、体育馆、校道上基本上看不到学生在使用手机,经常在课间看到学生使用电子班牌给家长留言,从教师的反馈来看,学生使用手机给其课堂带来的困惑也大大减少,家长也认为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有一定改善,学生也认为对自身的学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与家长关系都得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但是如果作为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进一步讨论和分析,一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具备安装电子班牌和固定电话的条件,如果没有条件安装,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如何解决;二是假如宿舍管理员发现,学生在宿舍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加,说明依然是有部分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在宿舍使用手机应该如何管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2021.02.15。
[2] 徐莉,静爽爽,何佳敏. 两个世界的对垒:中学生手机依赖学校管理难题的叙事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8):14—18。
[3] 张俊,吴重涵. 从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态—兼论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学校产生[J],中国教育学刊,2021,(3):7—13.
基金项目:1广东省青年文化创新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案例创编和文化宣传”(粤财科教[2019]154号)项目研究成果。2.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三全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KDY080)。
- 【发布时间】2021/6/15 20:35:27
- 【点击频次】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