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实践
摘 要:“墙”饰于人,“文”表于外,“化”空于心,折射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错位和内化乏力,解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错位问题,处理好“硬”“软”关系,在“软硬兼施”上下功夫是关键;解决校园文化内化乏力的问题,处理好整体规划与主题建设的关系,在活动区域链与主题性活动相统一上下功夫。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认知错位;内化乏力;仪式感
学校从餐厅到教学楼必经之路有一面文化墙,高几近两米,长二十余米,择一端而远望,有绵延不绝之感;用材考究,精雕细刻,金碧辉煌,远观而不失清晰,近察而不忍亵玩;图文并茂,《论语》择句居多,《四书五经》杂陈其中,洋洋洒洒,万言不足以算计;图,皆为校领导伴几位学生,佯作讲解状。某一日,饭余,在文化墙处,我随机拦住几位学生,指着“抔”字,问这个字怎么读,竟无一人读作“póu”,其中,几人读作“bēi”。我又问,平日经过之时,是否也看看(读读)这些文字,学生面面相觑,作扭捏状,已而皆掩面而奔。墙,不可谓不壮观;文化,不可谓不经典。然,“墙”饰于人,“文”表于外,“化”空于心,此文化墙“日来寂寞喧嚣处,月照模糊艳丽楼”。
何以至此?我认为这既有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问题,也有对“校园建设文化”的落实问题,二者的偏重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归旨和效能。
“抔(póu)”“杯(bēi)”之间,反照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错位。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工程,由学校建设到师生认知到师生内化为行为,总体来说,三者之间是同生共融、相参相和的过程,而非此先彼后的逻辑关系。校园文化仅至止于“建设”,甚或仅仅用于装点门面、显摆于人、迎合检查……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烂尾工程,这样的校园文化除了“娱已”之外,意义了了。
“抔(póu)”“杯(bēi)”之间,也反映了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的内化乏力。“建设”之后,校园文化的精神价值、文化意义和指引作用如何内化为学生思想、意识、行动,这是“建设”之后(甚至之前,即预设),学校工作者(管理者、教师乃至学生)应知应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不可仅止于“建设”上,虽然它是基础性的、必要的,因为校园文化建设终归应内化为学生之思想、意识和行动上。作为初中生,这种内化行为需要学生自我认知、自觉自为,而学校在文化建设推进上也是不可少的、是需必要作为的,学校对此选择忽略或者作秀式“运动”都是十分有害的。
突出软硬兼施,化解内化乏力,从而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建设理念先进、环境育人、活动引领的校园文化,是有益的、必要的两大举措。
解决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错位问题,处理好“硬”“软”关系,在“软硬兼施”上下功夫。《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建立以师资配备、生均拨款、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要素为核心的标准体系和办学条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加快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高标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随之蓬勃而起,作为重要的、具有标识意义、也最易于操作的校园文化建设走在了“现代化”前面,大干快上,花花绿绿,在校园这片净土上,呈现勃勃生机。然而,许多学校在“建设”后,忘记了建设的“初心”,更有甚者,快意于高大上的“建设”,而无意于建设后的“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阵地、适宜场所,是学校发展的应有之义、必要之举,更是以文塑人、以人彰文的有效途径、重大举措。而要实现校园文化此功能功效,既要一手抓“建设”(硬),又要一手抓“化人”(软),两手都要抓,软硬兼施。在“硬”上,物之质、形之异不可不求,但在内容选材上,句之选择不可不慎,文之修饰不可不察,既要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又要补足革命文化之“钙”,更需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做足正本清源,做好守正创新,做实文化信仰,做到文化自信。在“软”上,要突出制度性,完善机制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明确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层面的主体责任,建立督导、评价等激励机制,激活“墙文化”、“纸面文化”。首先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引导机制,引领师生学进去、悟出来;充分发挥“师者,人之模范也”作用,引领学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次,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学而优则奉为楷模,行而正则尊为榜样,激扬学文,彰显先进,人人视学为赏心悦目事、乐此不疲情,营造向上向善、知行合一之风气。
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摆正“硬”与“软”的关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认知、做好制度化规范之外,以恰当的、适宜的文化活动来引领学生认知文化、内化知识在初中生中是十分有效的。
解决校园文化内化乏力的问题,处理好整体规划与主题建设的关系,在活动区域链与主题性活动相统一上下功夫。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主题文化建设为统领,集成校园、教室、办公室、走道、走廊、宿舍、餐厅、运动场、功能科室乃至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等区域(板块)文化建设,使其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如,经典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教育、师德师风、红色教育、文明礼仪、安全教育、国家发展成就等专题板块,张贴或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道德楷模、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格言和事迹,开辟师生主题性的自创作品展示专栏。不同区域或板块展示不同主题性文化,一区域一文化,一步一变化,移步换景,减弱学生的视觉疲劳,增强学生审美和需求的多元化。
在做好整体规划与活动区域链相统一的基础上,主题教育活动显得尤其必要。主题教育活动应形式多样,说学逗唱,不拘一格;演写画舞,无一不可;线上线下,网络与现场,皆有可为,从而实现“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主题教育内容应丰富多彩,雅俗共赏,古今融合,中西合璧,文理偕同;且与主题性的板块建设相结合,实现“建设文化”与“文化建设”的相融通,从而做到“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这样,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文化建设、文化认知中来,从而实现文化理解、价值识别、行为认知。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仪式教育在学生道德价值观念形成、行为养成中的重要引领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仪式教育?“通过特定的象征符号、音乐设置、衣着仪态、行为举止等程序式设置形成一种强大的‘感染域’与‘情绪场’,人们置身其中往往会经历一场精神洗礼。”[3]情景剧、文明礼仪、音乐演奏、舞蹈表演、辩论赛、身份角色演绎、现场作画、限时写作、调查实践等等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这不仅给了学生现场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文化体验、价值彰显以及强大的示范性和感染性,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深入其中,让“墙文化”“纸面文化”内化为学生知行合一。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这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好这个主阵地,匡正“抔(póu)”与“杯bēi”所折射出的文化建设错位和内化乏力,是学校的一项综合性工程。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匡扶认识、理顺关系,又要抓住着力点下足功夫,明要义,重内化,知文章,见行动,持续打造“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
[3]曾楠.新知新觉:通过纪念庆典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N].人民日报,2018-06-29(07)
- 【发布时间】2021/6/15 20:39:18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