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科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探究

 

【作者】 李顺贵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罗渡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导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启蒙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启蒙,就必须在问题设计上下力气,使之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开放性,以及问题实施的时机性,这样才能使问题提出在科学教学展开中获得较好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小学科学;提问;有效;实践
  有效的学习起于思,而思又源自于质疑。不论是质疑生疑还是疑惑未解之际都会产生强大动力,这种动力是学生主体作用在其中充分发挥而带来的,能给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带来强大驱动力。科学作为启蒙平台,是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载体,自然需要思来帮助疑来助力,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进而处于求真的愤悱状态。当然,这样的效果并非是“师讲生听”模式可以实现的,需要改变成以学生行为主体的新课标背景下指导的实践模式,才能使课堂有充分的智慧碰撞,带来学生思维上更多的互动和信息互换。而这些的发起,无疑是提问在串线联桥,起到了诱发和促思的效果。
  一、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
  过度简易与过度繁杂的问题都不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展开进行,特别是过难的问题,很有可能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而没有科学探究热情。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个循环系统,每一项认知的获得都经历了未知到“最近发展区”到已知的过程。而认知能力的提升就是在这样的循环系统中持续推进而又软螺旋上升的。因此,我们在科学实施方案的撰写时,就要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处着手,通过已知唤醒,让学生感觉又不深知的这样一个境界中。这样的问题就非常具有探究性,基于学生科学现实又高于学生科学现实,必须要求学生“跳一跳”,甚至仅个人的“单打独斗”还不行,前者是个人自主探究学习,后者是合作探究学习。这两种方式所需要的问题都必须具备探究性。问题的探究性在语言表述上是“为什么”,一般不是“是什么”,这一点需要我们老师在设计时应注意。
  二、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
  五个手指都不能做到长短相同,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虽然同一个班接受了大致相同的课堂教育,但因基础不同仍表现为不同学习结果。因此,根据学生间所存在的一定差异,我们所提出来的科学问题也不能完全相同,特别是要实施分层施教的科学课堂,便应使问题具有层次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接受不同难度的思维诱发。实践中,那些不基于学生客观现实的问题实施,是难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处于激活状态的,他们主体性也不会由此而大放主体作用。所以,在科学启蒙的科学课堂中,我们提问应杜绝“一刀切”,要重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而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那样才可以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跳一跳”的实践主体。
  三、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老师为下步教学展开而作铺垫的引导性问题,或者是为了引出下个教学话题或步骤,而很少注重学生思维训练。而科学要达到启蒙效果,就必须注重思维导启,使之质疑现象、质疑过程、质疑方法,目的在于更好的找到探究路径和实现结果的呈现。能实现这样效果的问题不是一般检测型问题所能实现的,需要的问题应具备开放性,能给与学生更好的思维导向,让学生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來,将已知和未知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约束,特别是习惯性思维的定势束缚,激话学生逻辑思维,鼓励创新思考,那样才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科学探究学习。例如,在教授《磁铁的磁性》一课时,在成功导入新知环节中,我们就可利用“你想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的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这样就可引导深思。实践中我们也可看到有的学生对磁铁人成分感兴趣,也有的学生对磁铁为什么能吸铁感兴趣,还有的在探究磁铁是怎么来的。开放性问题可以使学生思维向不同方向发散,而探究的方向和主题也因思维的不同而有异。
  四、提问实施时应具备时机性
  不是随便哪个时候都可以提问。只有问得及时的问才会恰当而具有良好的教学意义。如果提问过早,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没有被唤醒,思维未处于激活状态,这二者之间就容易出现断层而联系不上,造成她们专注力分散而不能聚焦思考;相反,如果提问过迟,就无法引起学生思维关注就失去推动学生思维运转的思考价值。因此,提问实施须把握时机,一线教师必须构建一个最利于学生思维参与的提问机会,能唤起学生求真的冲动,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能实现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促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运转和参与到老师诱思中来。例如,在《食物链和食物网》这课堂的导课阶段中,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的自学需求,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概念,教学时我通过多媒体呈现了富有动感的三幅照片,上面分别是螳螂、蝉、黄雀。这时,我们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到这组照片,大家心目中一定有一个成语与之相对吧,来说说是什么成语?学生自然就想到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此时我们又引导学生思考,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寓言课文,其意思与之差不多,很多学生就想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八字成语。正当学生为他们自己说出正确答案而获得满足感的同时,我又开启了下一轮的思维引导,紧紧把握住这一机会,提问学生:象这种,在动物中间有存在的,你吃我,我又被他吃的现象就称之为食物链。在让学生认识了食物链的基础上再引导食物网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多年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证明,要让科学课堂具有良好的思维导向以及创新思维培养密度和力度,我们就必须在导学案设计时就加大问题设计创新,使之具备探索性、层次性、开放性,以及要精心规划问题实施的时机性,这样才能使问题提出在科学教学展开时获得较好的实践意义,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中进行有序、有效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东华,探究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J].祖国,2017年。
  • 【发布时间】2021/6/15 20:40:50
  • 【点击频次】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