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任青霞

【机构】 陕西省神木市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以几何级数激增。这些知识、技术仅靠课堂或仅靠老师的传授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必要的补充,而自学是一种最佳的途径。如果一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学习能力又是其它能力的发展基础。它影响其它能力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自学能力;学习方法;素质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我们应该按照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
  一、进行学法指导是保证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例如: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法指导,形成自学三角形的能力。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三角形面积=底×高&pide;2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基础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带着一定的兴趣去学习,可以使人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学习时精力就会非常集中,并且带有极大的热情,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能很好的发挥出来。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还将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源泉。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因此,我在课堂上经常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灵活多变。我在教学中注意教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这样的教法让学生有了主动性,兴趣提高了,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了。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促使学生手、脑、眼、口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达到“以动激趣”的效果。
  (三)开展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能让学生情绪饱满,炽热追求,积极用脑,气氛和谐,对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开展数学游戏,由于形式新颖、学生参与面广、喜闻乐于接受。再如搞一次室外数学课,能让学生为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学形式所感动,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教学“位置与顺序”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参观,将知识的传授融入到活动中来,这比起课堂无味的讲授强多了……
  三、提供机会,放手自学是关键
  自学是一种实践,学生在自学中不但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形成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学中要提供机会,放手自学,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教具、学具、操作活动为载体,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探索新知,学习新知,也学会学习。当然放手自学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有序地“看”,正确地“动”,规范地“讲”,科学地“想”。如教学“长方形周长”时,鼓励学生自己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报到几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①长+宽+长+宽,②长×2+宽×2,③(长+宽)×2。教师的肯定学生答案的同时让他们思考:哪种方法最简便?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推导出长方形的计算公式。由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因此,不仅对长方形的周长认识深刻,而且促进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美国的教育家提倡“发现法”,苏联的教育家强调让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中国的教育家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他们都很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随之就会显著提高起来。
  • 【发布时间】2021/6/15 20:48:11
  • 【点击频次】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