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小组合作模式在管理中的尝试
【关键词】 ;
【正文】 班额过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都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近两年,我摸索的一套合作学习两条线小组竞赛的做法取得了很大成效。新学期伊始,我将它与大家共享。
班里有68人,根据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学习潜力,我把他们4人一组分成17组,称之为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非常接近,心理状态、智力水平也都差不多,可比性比较强,这样就好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积极性。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做过一项实验:他把80名学生分成4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者将会得到奖励;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结果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30%左右。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过高的成功率,会让人觉得任务本身缺乏挑战性,努力与否都会成功;而过低的成功率,则让人觉得任务本身太难,即使努力也没用,反正都是失败。因此,当成功可能性为30%左右时,人们的心理会是:虽然有失败的可能性,但如果努力的话,同样具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同样的任务,就被看得非常具有挑战性,从而激发起人的进取心。
我班4人一组的成功概率正好是25%,符合心理学上的最佳激励模式。我还让学生树立一种全新的成功观念,即下次期中考试中每小组的优胜者就是成功者。所以只要努力奋斗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全班学生在学习上就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在期中考试后,我和班长共同对各小组的个人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分别评出17个第一名和17个后进生,取得小组第一的学生将会在班会上进行表扬和奖励,而后进生则私下进行谈话,鼓励他们下次争取更大的进步。
另一种小组模式是根据学生座位划分的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座次,我把全班分为ABCD四个区,然后A区分为A1、A2、A3、A4,B区分为B1、B2、B3、B4,C区分为C1、C2、C3、C4,D区分为D1、D2、D3、D4、D5,共17个小组。各小组是相对独立的集体,并且民主选举出组长。小组按位置分配一目了然,既便于管理,也便于开展小组活动和小组竞赛。各小组成员有成绩优异者,也有后进生,我鼓励组内结成帮扶对子,大家共同进步。
对合作小组的考核实行积分制。对于课堂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加分,对于违反纪律的小组给予减分,加分和减分由正副班长独立记录。当然,加分、减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班级量化考核细则。细则公布于众,张贴于墙上,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加分、减分的依据。在考核有争议的时候,由三人班委会裁定。
学期结束的时候,根据积分的多少评选优秀小组,并发送纪念品,奖前3组每组一面小红旗,以示鼓励。按考核结果评出优秀小组。评价个人成绩时可以个人考核外加小组整体考核为依据。个人考核以学校检查与班级检查相结合,小组内的个人打分,可以一天中小组成员没有出现任何纪律、卫生、学习、生活等违纪现象的,每人加1分;如果一个星期内整个小组各方面都表现的很好,无违纪现象,每人加2分。如果一个月内整个小组表现优秀的,每个成员加3分。学期结束时评出优秀个人,发给物质奖励。三是量化评析的结果要公开。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每个学生又同样是被管理的对象,公开化可以增强班级量化结果的透明度,保障量化结果的公平性。如在班中设立专门的成绩量化专栏,对小组组合以及小组个人实施评价,以表格的形式,一天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合作小组的整体情况,知道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管理他人,从而形成共同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氛围,增强了班内的民主管理气氛,提高了班级内的竞争机制,达到了利用小组合作、学生管理班级的真正目的
首先,明确评价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管理者,都在班级承担着一定的职责,从而不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学生也就成为了班级评价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会评价的方法,学会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其次,明确评价的内容。评价内容要讲究全面性,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如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而且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处事能力、合作精神等。第三,明确评价的方式。不仅使用量化考核的评价方法,而且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案追踪,座谈等。第四,明确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量化标准,进行以人为本的评价。从而,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找差距,不断进取,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使班级的后进生克服自卑心理,在一次次进步中找到自信,养成自我约束、自我促进的良好行为习惯。班级形成共同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氛围。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要实现班级管理实效性的不断提高,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创造出新成绩。
学习小组和合作小组,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班干部和各小组长的配合下,整个班级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同学们不仅学习激情高涨,而且课外活动也组织得有声有色,深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赞赏。
班里有68人,根据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和学习潜力,我把他们4人一组分成17组,称之为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在学习成绩上非常接近,心理状态、智力水平也都差不多,可比性比较强,这样就好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积极性。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做过一项实验:他把80名学生分成4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名者将会得到奖励;对第三组学生说,成绩前10名者可以得到奖励;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名者都能得到奖励。结果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个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30%左右。这个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过高的成功率,会让人觉得任务本身缺乏挑战性,努力与否都会成功;而过低的成功率,则让人觉得任务本身太难,即使努力也没用,反正都是失败。因此,当成功可能性为30%左右时,人们的心理会是:虽然有失败的可能性,但如果努力的话,同样具有成功的可能性,这样,同样的任务,就被看得非常具有挑战性,从而激发起人的进取心。
我班4人一组的成功概率正好是25%,符合心理学上的最佳激励模式。我还让学生树立一种全新的成功观念,即下次期中考试中每小组的优胜者就是成功者。所以只要努力奋斗了,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全班学生在学习上就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在期中考试后,我和班长共同对各小组的个人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分别评出17个第一名和17个后进生,取得小组第一的学生将会在班会上进行表扬和奖励,而后进生则私下进行谈话,鼓励他们下次争取更大的进步。
另一种小组模式是根据学生座位划分的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座次,我把全班分为ABCD四个区,然后A区分为A1、A2、A3、A4,B区分为B1、B2、B3、B4,C区分为C1、C2、C3、C4,D区分为D1、D2、D3、D4、D5,共17个小组。各小组是相对独立的集体,并且民主选举出组长。小组按位置分配一目了然,既便于管理,也便于开展小组活动和小组竞赛。各小组成员有成绩优异者,也有后进生,我鼓励组内结成帮扶对子,大家共同进步。
对合作小组的考核实行积分制。对于课堂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加分,对于违反纪律的小组给予减分,加分和减分由正副班长独立记录。当然,加分、减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班级量化考核细则。细则公布于众,张贴于墙上,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班干部加分、减分的依据。在考核有争议的时候,由三人班委会裁定。
学期结束的时候,根据积分的多少评选优秀小组,并发送纪念品,奖前3组每组一面小红旗,以示鼓励。按考核结果评出优秀小组。评价个人成绩时可以个人考核外加小组整体考核为依据。个人考核以学校检查与班级检查相结合,小组内的个人打分,可以一天中小组成员没有出现任何纪律、卫生、学习、生活等违纪现象的,每人加1分;如果一个星期内整个小组各方面都表现的很好,无违纪现象,每人加2分。如果一个月内整个小组表现优秀的,每个成员加3分。学期结束时评出优秀个人,发给物质奖励。三是量化评析的结果要公开。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每个学生又同样是被管理的对象,公开化可以增强班级量化结果的透明度,保障量化结果的公平性。如在班中设立专门的成绩量化专栏,对小组组合以及小组个人实施评价,以表格的形式,一天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及合作小组的整体情况,知道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管理他人,从而形成共同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氛围,增强了班内的民主管理气氛,提高了班级内的竞争机制,达到了利用小组合作、学生管理班级的真正目的
首先,明确评价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管理者,都在班级承担着一定的职责,从而不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学生也就成为了班级评价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会评价的方法,学会评价他人和评价自己,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手段。其次,明确评价的内容。评价内容要讲究全面性,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如学生在纪律、卫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而且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如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处事能力、合作精神等。第三,明确评价的方式。不仅使用量化考核的评价方法,而且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案追踪,座谈等。第四,明确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量化标准,进行以人为本的评价。从而,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找差距,不断进取,向更高的目标努力;使班级的后进生克服自卑心理,在一次次进步中找到自信,养成自我约束、自我促进的良好行为习惯。班级形成共同监督、共同促进的管理氛围。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要实现班级管理实效性的不断提高,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创造出新成绩。
学习小组和合作小组,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班干部和各小组长的配合下,整个班级被管理得井井有条,同学们不仅学习激情高涨,而且课外活动也组织得有声有色,深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的赞赏。
- 【发布时间】2021/6/15 21:29:07
- 【点击频次】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