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实践
【关键词】 ;
【正文】 “适合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更加精准的表达。适合教育认为,儿童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具有鲜活生命的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切实落实到每一位拥有不同特点和禀赋的学生身上去。新城花园小学努力构建适合每一个儿童多元、个性成长的课程体系,改善课程教学,全面整体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个性和谐多元发展。
新城的课程建设始于2013年,这轮课程建设依托学校“十二五”主课题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儿童成长的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而展开,构建了“太阳花课程文化”,铺就了学校多元发展路径。2017年12月,学校被省教育厅和省科协立项为江苏省STEM项目试点学校,而STEM理念以项目设计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正好符合学校“课程建设”的二轮深度卷入。为更好地将STEM理念渗透到学校课程建设中,以项目为抓手,更深入地进行了“广域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2018年,学校进行了第二轮课程建设“STEM教育理念下广域课程的探究”,打开了学校新的航道。
“太阳花课程体系”:全面架构了学校课程体系
1.“太阳花课程”建设理念先行
太阳花课程建设理念紧扣“适合教育”的大教育观——“一切基于儿童的发展”,认同学生在课程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设计课程框架,突出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特色课程的深度延展以及实践课程的开发整合,力争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学会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加强课程发展过程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太阳花教育理念。
2.“太阳花课程”体系架构完善
新城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太阳花,希望他们都能如太阳花一样茁壮地成长,享受到最适合的教育。而“肥沃的土壤”,“明媚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又都是太阳花适合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养分。所以,这就自然形成了“太阳花课程体系”的三大核心:“土壤课程”“阳光课程”“雨露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努力践行:“土壤课程”校本化,奠基儿童生命的底色;“雨露课程”特色化,打造儿童成长的亮色;“阳光课程”多元化,凸显儿童灵动的本色。适合的课程体系,满足适合教育的每一个。
3.“太阳花课程”内容明确可见
“土壤课程”就是由国家课程语数英语等各学科组成,强调基础知识的提升;“雨露课程”是由各学科的特色项目统整而成的,是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应语文、数学等学科,共构建了“多元阅读课程”“数学日记课程”“轮滑特色课程”等七大雨露课程群。阳光课程则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了各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依托学生社团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学校开发了“民间工艺课程”“艺术花苑课程”“体育健康课程”等五大类共42项阳光课程群。学校将这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合型整体,建构了新的内在联系:土壤(学科)课程从内容整合入手,强调基础知识与学力的提升;雨露(拓展)课程从能力拓展入手,实现基础性与能力的加强;阳光(实践)课程则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了各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太阳花课程”从深度、广度和综合性三个维度上全面深化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太阳花课程体系”和“太阳花课程文化”。
4.“太阳花课程”实施路径清晰
(1)校本化实施“土壤课程”。①实施方向:优化重组国家基础课程,弹性改变课时比例。②实施策略:每个学期,科研处、教导处、名师工作室三部门联动,部署其实施路径。③实施阵地:一方面,立足课堂,全员参与,从不同层面实践课程统整的理念,研究土壤课程的操作策略;另一方面,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从课堂教学中找到能够链接“统整”的典型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2)特色化实施“雨露课程”。①校本教材常态运行。学校的每一个雨露课程都编撰了相应的校本教材,依托校本教材,将雨露课程全部排进了不同年级的课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课程化建设。如,二至四年级从体育课时中拿出50%学时开设“轮滑”课。②课题统领高位指导。学校为雨露课程群里的每一个课程都申报了一个省或市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为课程建设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③特色项目深度研究。每个学期,相应的分管项目负责人都会拟定“项目学期计划”,从整理上通盘规划所有课程(项目)的研究。立足各学科教研组,也会以“课例研究”“专题活动”“各类展示”等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
(3)多元化实施“阳光课程”。①课程化普适管理。为了普及阳光课程的课程化管理,学校专设阳光课程指导中心,全程负责课程设置、教师任用招生,“七认真”常态运行,期末考核评价等,真正做到了跟国家基础课程一样的普适性管理标准,常态化,规范化。②专业化精品打造。让每一门阳光课程走精品化专业之路是学校不懈的追求,努力从师资水平、训练形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不断探索让每一个阳光课程散发暖暖春意。③特色化创新实践。阳光课程除了走专业化之路,特色化创新又是另一走向。学校力争在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能够“走出特色”“创出品牌”。
第一轮课程建设,学校卷入研究实践了五年多,汇编了层次清晰又科学的《太阳花课程统整的图谱》,做到课程建设校本化;《统整学科质量目标指南》,做到课堂目标操作化;《学科统整课堂教学指南》,做到教学质量标准化;《太阳花课程的评价标准》,做到教学评价科学化。
“广域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实践的二次飞跃
1.“广域课程”建设目标清晰
“广域课程”是以学校原有三级课程体系为基础,以“项目学习设计”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构建良好的学科对话关系,促使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广域课程”的开发,通过一系列由“项目学习”带动的广域课程的学习,促进儿童多元而个性的适合性成长。
2.“广域课程”开发体系鲜明
广域课程的开发,让适合教育更深入。基于项目的广域课程学习并非只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还侧重对教材内容以外知识的体验与经历,旨在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注重生活经验知识的增长。广域课程的顶层架构分“学科项目、特色项目”两个板块进行。其中学科项目主要是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特色项目主要是基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项目研究。
3.“广域课程”内容丰富多元
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主要从普适和品牌两条路径进行学科项目开发策略研究。我们主要聚焦“未来之城发展项目的研究与设计”、聚焦“校外实践寒暑假作业的改革与创新”和聚焦“党史学习”小小党史馆我来建项目的重点打造和实践。
根据学校的现有特色文化,学校主要采用“指向专业场域的实践技能整合”“指向德育心育的内涵修养整合”“指向艺体领域的专业素养整合”等多个角度进行“项目学习设计”进行广域课程特色项目的开发实践。
4.“广域课程”研究举措多样
(1)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
除了项目的开发,还要进行项目的实践。多次课堂的实践,不断地摸索和探究,学校努力走上了教与学的课堂变革之旅。学科项目分成三类:一是跨学科整合的项目课例,二是多学科融合型的项目课例。
基于学校目前的广域课程开发进程,在具体开展学科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配置匹配的课程资源,紧抓当下“教智融合”契机,不断深化学科项目开发实践。在信息化资源领域,学校依托园区易加学院平台,依托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撑平台,设置在线项目学习资源,让项目学习走向深入,让项目学习实现了与技术的融合,也让学生同真实世界建立联系。
在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中,我们有三大亮点:
①聚焦“未来之城”发展项目的研究与设计。“未来城市”发展的项目研究与设计,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学校每年组织开展STEM工程挑战赛,通过设计任务计划书、建立未来之城模型、现场展评等方式让学生放手去做,大胆想象、大胆设计,在实践中成长,展现在眼前的“未来之城”足够惊艳,但隐匿在背后的能力培养更值得回味。
②聚焦“校外实践”寒暑假作业的改革与创新。新城花园小学的寒暑假作业,学生不再完成《快乐过寒假》、《快乐过暑假》,只需跟着学校的STEM实践性课程作业一起去“玩”。近几年的实践中,假期实践性课程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假期生活,融洽家庭亲子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作用,每一份作业的完成都看到了学生的综合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
③聚焦“学党史忆历史”的“小小党史馆我来建”项目。新城师生历时42天,梳理并聚焦了建党百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36个班级,聚焦36个历史时刻,学习党史、寻访党史、绘制党史,最终建成了一座“小小党史馆”。这座小小党史馆,既是新城花园小学美术组合德法组联动的项目化学习的成果,也是新城师生深入学习党史的一条创新路径。
(2)基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项目研究
①做实了“德育课程”的项目设计。在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德育校本课程的特色研究,探索提升学生品格力的有效实践策略,学校就“德育心育的内涵修养的”整合取向”,项目设计包含“文化园区”、“家庭教育宝典”、“德育心育”、“劳动达人修炼”、“新动力班主任”等五大课题,力求让德育实践也项目化。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整合,不断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通过各种有效的德育载体,先后开发并实施四套德育校本课程,为学生品格力的提升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②做亮了“科创实践”的项目设计。PBL(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已经在新城花园小学悄然地发生。“指向专业场域的实践技能整合”的“科创实践”项目设计包含“基于STEM创客中心的创意课程”“基于PBL成长空间的体验课程”“基于花园博物馆的特色课程”等三大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PBL项目式学习。依托园区内涵发展,学校近三年来从硬件打造、课程开发领域侧重向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方向倾斜,学校专门成立了STEM工作坊。在已经打造的“未来之城”特色项目基础上,结合木工、博世琢美工具进行体验课程开发。?学校打造花园博物馆课程,该课程聚焦国家基础课程的花俗、花药的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课程研发,与园区创研工坊深度合作,开展扦插、嫁接、水培、琥珀等课程。
③做精了“美育课程”的项目设计。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指向艺体领域的专业素养整合”的“美育课程”的项目设计包含“完美创意”纸艺课程、“聆听花声”合唱课程、“足尖运动”多元轮滑课程、“指尖运动”手球课程等四大类。各类“美育课程”项目化设计,项目化实践,努力实现“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目标。
无论是跨学科整合,还是多学科融合,无论是广域课程的开发还是课程课例的课堂实践,都是回归学生立场,做最适合儿童成长的课程建设。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构建良性的学科对话关系,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知识链条更通畅,知识体系更完整的课程中,获得智慧的提升、能力的锻造和心灵的成长。
学校的课程建设依然在继续,适合教育之旅依然在路上。从第一轮到第二轮,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路径探索,新城花园小学始终相信,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意义的。所以发展儿童,始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终点”,我们努力通过完整的课程建设,构建适合教育,实现儿童个性、多元而健康的发展。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将努力实现四个突破:课程供给从统一批发走向个人定制,学习方式从课堂学习走向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从分科教学走向主题综合,学习评价从传统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新城的课程建设始于2013年,这轮课程建设依托学校“十二五”主课题江苏省教科院“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儿童成长的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而展开,构建了“太阳花课程文化”,铺就了学校多元发展路径。2017年12月,学校被省教育厅和省科协立项为江苏省STEM项目试点学校,而STEM理念以项目设计整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正好符合学校“课程建设”的二轮深度卷入。为更好地将STEM理念渗透到学校课程建设中,以项目为抓手,更深入地进行了“广域课程”的校本实践研究,2018年,学校进行了第二轮课程建设“STEM教育理念下广域课程的探究”,打开了学校新的航道。
“太阳花课程体系”:全面架构了学校课程体系
1.“太阳花课程”建设理念先行
太阳花课程建设理念紧扣“适合教育”的大教育观——“一切基于儿童的发展”,认同学生在课程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设计课程框架,突出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特色课程的深度延展以及实践课程的开发整合,力争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学会丰富的、具有挑战性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加强课程发展过程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太阳花教育理念。
2.“太阳花课程”体系架构完善
新城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太阳花,希望他们都能如太阳花一样茁壮地成长,享受到最适合的教育。而“肥沃的土壤”,“明媚的阳光”和“滋润的雨露”又都是太阳花适合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养分。所以,这就自然形成了“太阳花课程体系”的三大核心:“土壤课程”“阳光课程”“雨露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学校努力践行:“土壤课程”校本化,奠基儿童生命的底色;“雨露课程”特色化,打造儿童成长的亮色;“阳光课程”多元化,凸显儿童灵动的本色。适合的课程体系,满足适合教育的每一个。
3.“太阳花课程”内容明确可见
“土壤课程”就是由国家课程语数英语等各学科组成,强调基础知识的提升;“雨露课程”是由各学科的特色项目统整而成的,是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应语文、数学等学科,共构建了“多元阅读课程”“数学日记课程”“轮滑特色课程”等七大雨露课程群。阳光课程则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了各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依托学生社团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学校开发了“民间工艺课程”“艺术花苑课程”“体育健康课程”等五大类共42项阳光课程群。学校将这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新的复合型整体,建构了新的内在联系:土壤(学科)课程从内容整合入手,强调基础知识与学力的提升;雨露(拓展)课程从能力拓展入手,实现基础性与能力的加强;阳光(实践)课程则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了各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太阳花课程”从深度、广度和综合性三个维度上全面深化了学校的课程改革,形成了“太阳花课程体系”和“太阳花课程文化”。
4.“太阳花课程”实施路径清晰
(1)校本化实施“土壤课程”。①实施方向:优化重组国家基础课程,弹性改变课时比例。②实施策略:每个学期,科研处、教导处、名师工作室三部门联动,部署其实施路径。③实施阵地:一方面,立足课堂,全员参与,从不同层面实践课程统整的理念,研究土壤课程的操作策略;另一方面,以课例为载体,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从课堂教学中找到能够链接“统整”的典型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2)特色化实施“雨露课程”。①校本教材常态运行。学校的每一个雨露课程都编撰了相应的校本教材,依托校本教材,将雨露课程全部排进了不同年级的课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课程化建设。如,二至四年级从体育课时中拿出50%学时开设“轮滑”课。②课题统领高位指导。学校为雨露课程群里的每一个课程都申报了一个省或市级的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为课程建设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③特色项目深度研究。每个学期,相应的分管项目负责人都会拟定“项目学期计划”,从整理上通盘规划所有课程(项目)的研究。立足各学科教研组,也会以“课例研究”“专题活动”“各类展示”等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
(3)多元化实施“阳光课程”。①课程化普适管理。为了普及阳光课程的课程化管理,学校专设阳光课程指导中心,全程负责课程设置、教师任用招生,“七认真”常态运行,期末考核评价等,真正做到了跟国家基础课程一样的普适性管理标准,常态化,规范化。②专业化精品打造。让每一门阳光课程走精品化专业之路是学校不懈的追求,努力从师资水平、训练形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不断探索让每一个阳光课程散发暖暖春意。③特色化创新实践。阳光课程除了走专业化之路,特色化创新又是另一走向。学校力争在满足所有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同时,能够“走出特色”“创出品牌”。
第一轮课程建设,学校卷入研究实践了五年多,汇编了层次清晰又科学的《太阳花课程统整的图谱》,做到课程建设校本化;《统整学科质量目标指南》,做到课堂目标操作化;《学科统整课堂教学指南》,做到教学质量标准化;《太阳花课程的评价标准》,做到教学评价科学化。
“广域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实践的二次飞跃
1.“广域课程”建设目标清晰
“广域课程”是以学校原有三级课程体系为基础,以“项目学习设计”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构建良好的学科对话关系,促使学生知识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广域课程”的开发,通过一系列由“项目学习”带动的广域课程的学习,促进儿童多元而个性的适合性成长。
2.“广域课程”开发体系鲜明
广域课程的开发,让适合教育更深入。基于项目的广域课程学习并非只强调学科知识的掌握,还侧重对教材内容以外知识的体验与经历,旨在丰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注重生活经验知识的增长。广域课程的顶层架构分“学科项目、特色项目”两个板块进行。其中学科项目主要是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特色项目主要是基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项目研究。
3.“广域课程”内容丰富多元
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主要从普适和品牌两条路径进行学科项目开发策略研究。我们主要聚焦“未来之城发展项目的研究与设计”、聚焦“校外实践寒暑假作业的改革与创新”和聚焦“党史学习”小小党史馆我来建项目的重点打造和实践。
根据学校的现有特色文化,学校主要采用“指向专业场域的实践技能整合”“指向德育心育的内涵修养整合”“指向艺体领域的专业素养整合”等多个角度进行“项目学习设计”进行广域课程特色项目的开发实践。
4.“广域课程”研究举措多样
(1)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
除了项目的开发,还要进行项目的实践。多次课堂的实践,不断地摸索和探究,学校努力走上了教与学的课堂变革之旅。学科项目分成三类:一是跨学科整合的项目课例,二是多学科融合型的项目课例。
基于学校目前的广域课程开发进程,在具体开展学科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配置匹配的课程资源,紧抓当下“教智融合”契机,不断深化学科项目开发实践。在信息化资源领域,学校依托园区易加学院平台,依托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支撑平台,设置在线项目学习资源,让项目学习走向深入,让项目学习实现了与技术的融合,也让学生同真实世界建立联系。
在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项目研究中,我们有三大亮点:
①聚焦“未来之城”发展项目的研究与设计。“未来城市”发展的项目研究与设计,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学校每年组织开展STEM工程挑战赛,通过设计任务计划书、建立未来之城模型、现场展评等方式让学生放手去做,大胆想象、大胆设计,在实践中成长,展现在眼前的“未来之城”足够惊艳,但隐匿在背后的能力培养更值得回味。
②聚焦“校外实践”寒暑假作业的改革与创新。新城花园小学的寒暑假作业,学生不再完成《快乐过寒假》、《快乐过暑假》,只需跟着学校的STEM实践性课程作业一起去“玩”。近几年的实践中,假期实践性课程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假期生活,融洽家庭亲子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富有成效的作用,每一份作业的完成都看到了学生的综合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
③聚焦“学党史忆历史”的“小小党史馆我来建”项目。新城师生历时42天,梳理并聚焦了建党百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36个班级,聚焦36个历史时刻,学习党史、寻访党史、绘制党史,最终建成了一座“小小党史馆”。这座小小党史馆,既是新城花园小学美术组合德法组联动的项目化学习的成果,也是新城师生深入学习党史的一条创新路径。
(2)基于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项目研究
①做实了“德育课程”的项目设计。在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进一步深化德育校本课程的特色研究,探索提升学生品格力的有效实践策略,学校就“德育心育的内涵修养的”整合取向”,项目设计包含“文化园区”、“家庭教育宝典”、“德育心育”、“劳动达人修炼”、“新动力班主任”等五大课题,力求让德育实践也项目化。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整合,不断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通过各种有效的德育载体,先后开发并实施四套德育校本课程,为学生品格力的提升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②做亮了“科创实践”的项目设计。PBL(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已经在新城花园小学悄然地发生。“指向专业场域的实践技能整合”的“科创实践”项目设计包含“基于STEM创客中心的创意课程”“基于PBL成长空间的体验课程”“基于花园博物馆的特色课程”等三大课程。本质上就是一种PBL项目式学习。依托园区内涵发展,学校近三年来从硬件打造、课程开发领域侧重向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方向倾斜,学校专门成立了STEM工作坊。在已经打造的“未来之城”特色项目基础上,结合木工、博世琢美工具进行体验课程开发。?学校打造花园博物馆课程,该课程聚焦国家基础课程的花俗、花药的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课程研发,与园区创研工坊深度合作,开展扦插、嫁接、水培、琥珀等课程。
③做精了“美育课程”的项目设计。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美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指向艺体领域的专业素养整合”的“美育课程”的项目设计包含“完美创意”纸艺课程、“聆听花声”合唱课程、“足尖运动”多元轮滑课程、“指尖运动”手球课程等四大类。各类“美育课程”项目化设计,项目化实践,努力实现“以体育人”“以美化人”的美育目标。
无论是跨学科整合,还是多学科融合,无论是广域课程的开发还是课程课例的课堂实践,都是回归学生立场,做最适合儿童成长的课程建设。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构建良性的学科对话关系,让孩子们在一系列知识链条更通畅,知识体系更完整的课程中,获得智慧的提升、能力的锻造和心灵的成长。
学校的课程建设依然在继续,适合教育之旅依然在路上。从第一轮到第二轮,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路径探索,新城花园小学始终相信,课程的校本化实践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巨大意义的。所以发展儿童,始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终点”,我们努力通过完整的课程建设,构建适合教育,实现儿童个性、多元而健康的发展。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将努力实现四个突破:课程供给从统一批发走向个人定制,学习方式从课堂学习走向项目实践,教学模式从分科教学走向主题综合,学习评价从传统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 【发布时间】2021/7/3 9:50:10
- 【点击频次】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