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教学散发生活气息
【关键词】 ;
【正文】 马斯洛曾说:“几乎任何一个孩子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段舞蹈,一幅画,一个剧本,一个游戏。”如此富有创造力的心灵,面对老师给出的习作题,为何举笔维艰,行文枯涩?我认为主要是孩子们缺乏自觉的表达愿望,宽泛的表达资源及和谐的表达氛围。如何不失时机地充分利快地过渡到书面表达,让孩子们写出文通字顺的习作呢?
一、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习作是一种学习,而且是相对枯燥的学习。如果我们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讲究激趣方法,学生惧怕心理何以消除。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捉蟋蟀、捅蜂窝、抓鱼虾等都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感到害怕头疼,但玩起上面的一些事情却十分带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搜集整理,就会成为他们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也乐意习作,渐渐地培养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在一次与学生交谈中,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特别喜欢钓青蛙。我问他怎么个钓法,又教育他应该如何保护青蛙,然后以《钓青蛙》为题让他写一篇作文。这位同学在习作中写道:“钓青蛙十分简单,只要拿一根小竹竿,两端系一根线,再把蚯蚓拴住,吊在线头上做钓饵,这样就做成了钓竿。拿到池塘边把钓饵放在草丛里上下抖动,便引来了许多青蛙。”“傻乎乎的青蛙一口吞了蚯蚓,你把它吊在半空中,伸手抓住青蛙,拔出钓饵,一只胖墩墩的青蛙就到手了。”后来“老师告诉我,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一万多只害虫。我就再也不钓青蛙了”学生写的是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他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文章就写得比较生动、具体。
我们要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一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域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营造乐写氛围,体验自由作文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我们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三、拓宽学生视野,积累感性体验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验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彩的校园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家庭对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对儿童来说就是爱的代名词。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个性(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沟通(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沟通”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放学后,我走进家门,就觉得不对劲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了。唉,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散步。散步时,我和他们做游戏。哈哈,他们和好了。”这是一则典型以沟通为主题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本交代清楚,能为习作提供原汁原味的素材。
与此同时,我还把作文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良机,让学生切实体会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妙处,然后引导他们练习写作文。此外,我还经常地在班内开展“结对子写作文”、“作文小比赛”、“一日记事”等练笔活动,让他们多练,久练,自然就回应了俗语中“多练笔下生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跟说话完全一样。”可见,习作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习作应扎根于生活中。学生所写的习作,可能来自于对生活的某种感悟,可能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也可能来自于自我心灵的某一次对话,通过习作,将自己的思想流露出来,感受诉说出来,情感宣泄出来,与人交流,从而引起的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交锋。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习作的趣味。
总之,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让他们多观察生活,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习作能力。让我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习作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空。
一、激发习作兴趣,增强习作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习作是一种学习,而且是相对枯燥的学习。如果我们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讲究激趣方法,学生惧怕心理何以消除。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捉蟋蟀、捅蜂窝、抓鱼虾等都是他们的课余生活。大部分学生对作文感到害怕头疼,但玩起上面的一些事情却十分带劲。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引导,帮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搜集整理,就会成为他们作文的好材料,学生也乐意习作,渐渐地培养起他们习作的兴趣。
在一次与学生交谈中,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特别喜欢钓青蛙。我问他怎么个钓法,又教育他应该如何保护青蛙,然后以《钓青蛙》为题让他写一篇作文。这位同学在习作中写道:“钓青蛙十分简单,只要拿一根小竹竿,两端系一根线,再把蚯蚓拴住,吊在线头上做钓饵,这样就做成了钓竿。拿到池塘边把钓饵放在草丛里上下抖动,便引来了许多青蛙。”“傻乎乎的青蛙一口吞了蚯蚓,你把它吊在半空中,伸手抓住青蛙,拔出钓饵,一只胖墩墩的青蛙就到手了。”后来“老师告诉我,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一万多只害虫。我就再也不钓青蛙了”学生写的是他自己的生活实践,他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文章就写得比较生动、具体。
我们要多方面地考虑到孩子们所学所想以及所看到的事物,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些他们喜爱的自然景物,激发他们说出自己亲眼看到的真实情感,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自卑感,使学生自强自信,不怕说错,敢于做驾驭语言的主人,敢于主动大胆交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写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最感兴趣的事,并运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创造情景美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我不断鼓励学生敢于亮出自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不卑不亢,敢于展现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肯定。这样一来,班里的情况大有好转,每位同学都能畅所欲言,由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大家说,大家议”,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效果显著。另外,我还利用地域优势,把孩子们生活中的趣事和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他们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丰富景象作为写作内容,使写作内容具有地域特色、生活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营造乐写氛围,体验自由作文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我们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三、拓宽学生视野,积累感性体验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怀着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验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彩的校园生活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
家庭对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对儿童来说就是爱的代名词。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个性(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沟通(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沟通”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放学后,我走进家门,就觉得不对劲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了。唉,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散步。散步时,我和他们做游戏。哈哈,他们和好了。”这是一则典型以沟通为主题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本交代清楚,能为习作提供原汁原味的素材。
与此同时,我还把作文教学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争取一切可利用的良机,让学生切实体会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妙处,然后引导他们练习写作文。此外,我还经常地在班内开展“结对子写作文”、“作文小比赛”、“一日记事”等练笔活动,让他们多练,久练,自然就回应了俗语中“多练笔下生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跟说话完全一样。”可见,习作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习作应扎根于生活中。学生所写的习作,可能来自于对生活的某种感悟,可能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也可能来自于自我心灵的某一次对话,通过习作,将自己的思想流露出来,感受诉说出来,情感宣泄出来,与人交流,从而引起的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交锋。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习作的趣味。
总之,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让他们多观察生活,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习作能力。让我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习作教学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空。
- 【发布时间】2021/7/7 15:59:52
- 【点击频次】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