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立体化解读阅读文本

 

【作者】 曹 英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各种不同的方法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个性感悟,有效地感受文本的张力。如可以通过诵读体会文本的情感,通过解读文本的句子体会文本的脉络,通过多元对话深入探究文本的内在韵味等。文本的张力指的是文本中内容、情感等方面所具有的感染力,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所读文本,对其做出立体化解读,则需要学生深入感受文本的张力。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学生立体化感受文本魅力。
  一、指导诵读,感悟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引导学生诵读文本的方法促使学生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进而体验文本的张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其能力有所了解,及时反馈学生在诵读中发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诵读技能,更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情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歌,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张力,则要让学生尝试有感情地诵读文本。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让学生关注诗歌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让学生体会其押韵的特点,在诵读中感受押韵所产生的抑扬顿挫的诵读效果。其次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思考作者运用语言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详细地描绘了祖国的山水风光,展现了祖国各地的名产特产,在描写这些内容时,运用了各种词汇,表达了对其的赞美之情。在诵读中,学生意识到这些内容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倾慕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由此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凝聚在这首诗歌中的情感。
  教师要提醒学生认识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非拿腔作调地诵读,而是要在内心和文本中所展现的情感形成共鸣,要深入体会到作者想要透过文本表现的内在情感。学生不仅要掌握抑扬顿挫的诵读技巧,更要深入文本核心,感受文本的内核。
  二、解读句子,树立脉络
  学者陈海思在研究文本阅读时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关键词句,要先尝试理解这些词句,然后在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在掌握了文章中诸多句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分辨哪些句子是中心句,哪些句子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而了解文章的脉络,理顺阅读线索。
  在阅读《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分析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并尝试根据其判断文章的脉络和行文线索。如“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阅读这句话的过程中,学生抓住了“意想不到”这个词。学生发现作者接下来便描述了这是一件怎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后对谈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发现这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情节向着高潮处发展。其次教师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发现这句话从表面上看和谈迁并无关系,并没有一个字提到了谈迁,但是却展现了谈迁的人生状态。也就是说,文章之前所描述的所有内容都被作者用这句话加以总结。由此学生发现文章的最后一段起到了总结全文的效果,同时也从谈迁这个人身上拓展开来,言及世间万物,所以这是整篇文章的中心句。
  在整理文本线索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文本的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教师要促使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积极展开个性化感悟,深入理解文本。
  三、多元对话,深度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实际上是学生和文本、作者进行多元对话的过程,若想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张力,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带领学生尝试深入文本,拉近两者的关系,促使学生多角度感受文本。
  在阅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多元对话,深入探究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林冲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为何林冲一开始不想得罪洪教头,但是后来又打败了洪教头呢?”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在多元对话中,学生尝试和文本、作者进行多元对话。如有学生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展现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因此一开始不想得罪洪教头,但是洪教头一再逼迫,因此林冲只能先礼后兵,对其出手了。”还有些学生和文本进行了深入共鸣,产生了以下的想法:“这篇文章将林冲和洪教头进行对比,林冲的谦虚正好反衬了洪教头的猖狂,而洪教头的态度也反衬出林冲的性格。这样的话,正面人物的形象得到了优化,而反面角色也变得更加丑恶。”
  教师要注意的是,某些文本有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本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资料,让学生阅读,并对文本进行知人论世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张力。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分析语言、深入探究等方法进行文本解读,对文本进行再构建,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文本,做到立体化解读文本。
  • 【发布时间】2021/7/7 16:57:20
  • 【点击频次】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