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即是课题”案例诠释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摘 要:校本小课题研究中倡导对“问题即是课题”的观点,就“捕捉教学中司空见惯的问题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的实践过程描述,来完成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的范例说明。基于此帮助教师克服对“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在教学中养成研究的习惯,激励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关键词:问题;课题;课题研究
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快乐,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年,并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近十年,总结教育教学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历程,认为这句话比较恰当的诠释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共生关系。因此,这句名言也成为了我对教育管理者和骨干教师培训的篇首语。然而,我从未能理解:大师以什么为根据总结出一句让百年之后的我们逐渐体悟的至理名言呢?
如今,通读大师的《给教师的建议》的编译本,我仿佛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大师的的教学日常……
一、研究背景
场景(苏霍姆林斯基大师带着教材和听课本坐进了教室,不但听老师讲课,还全神贯注的观察和思索学生和教师的表现……):
我在三年级听了几节语法课。这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讲了一条规则,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举出了一些例子,把规则背会了。在第二天的课上,女教师提问这条规则,可是只有少数几个“最好”的学生还记得,其余的学生都忘记了。为什么忘记得这么快呢?不是昨天还回答得那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老师又重新让他很们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了第三天的课上,仍旧是那幅情景:还是那几个“最好”的学生知道这条规则。这时候,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西”了,她开始讲解新教材,而关于那条“教过的”规则,只是说:“你们回家后背会它,我要检查的......”。
这种教室的场景,这种场景中学生“纳闷”的表现,这种面对学生反复出现的“怪异”状况,这种老师“委曲求全”的无奈之举……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不也是司空见惯吗?我们除了无力的感叹和责怪,不也是在反复的重复着同样的话语吗?!一年又又一年,教学场景总是惊人的相似!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大师的眼里,这些“问题”即将成为研究的“课题”了。
二、提出问题
沉思(苏霍姆林斯基大师陷入困惑,他头脑里充满了问号——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
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
为什么这条规则这么难记呢?
不是看起来学生已经理解了吗?
是不是因为对学龄初期儿童来说,抽象真理本来就很难识记,更加难以在记忆中保持呢?
抽象真理的识记和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
当我们还在无力的感叹和责怪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大师没有批评教师,没有埋怨学生,他设身处地,敏锐的、深入的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大师从“教材中知识类型”、“思维的特点规律”、“教育心理学”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界定,将个体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转化为教师群体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
忙碌(苏霍姆林斯基大师一次次走进这位教师的课堂、一次次走进同科教师的课堂、一次次与这些老师共同的探讨…….)
我又连续听10节,每听一节课,我思想上就进一步的明确起来;每一次下课后,我就跟教师们一起思考:脑力劳动应该怎样进行,才能使知识保存在记忆中,才能使识记变得牢固,才能使儿童既进行一些意志努力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我们不断的研究识记和保存记忆的心理学规律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我一边继续听该教师的课,同时也去听别的教师的课。这对于我和那位女教师以及别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时期,可以说,我们大家的思想都集中于一点:一定要弄明白,抽象真理的识记和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课堂上的每一种现象。经过长时间的连续听这一位教师的课,又与该教师一起听别的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好的课,边听边思索,终于得出了结论,理论指导实践也即将发生。
该教师参照教算术的教师的做法:她向儿童提出的目的是要记住这条规则。但她首先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当儿童透彻理解了这一规则后,她就提出一系列例子让儿童去反复理解和反复思考;儿童们在思想里运用这条已经很好地理解、但还没有记住的规则来解释事实性的例子。于是,她在上课前就拟定了些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儿童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规则的实质。结果:学生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想曾经从他的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本身。
当我们止步于“问题的本质”时,苏霍姆林斯基大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出了研究的方向、目标和思路,并逻辑严密的实践。当然,这来自于长期教学实践积累的经验、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具备相应的研究素养。这种“实践—反思—改进——实践”的模式正是校本小课题的行动研究法。即便我们之前并未经受过这样的历程,若教师们转变思想: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探究教育教学的问题,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教学研究盛行的今天,我们也会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力,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结论
烧脑(苏霍姆林斯基大师与老师们一起花费了大量时间解决了一个课堂的惯常现象反映的教育教学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的表述结论……)
经过严密的研究和实践得出:对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讲过的规则,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就越牢固。
当我们对一种问题的研究得出结论喝彩、庆功时,苏霍姆林斯基大师没有止步,他以详实的实践为基础,孜孜不倦的提炼研究的精髓,指导实践操作方法,推广研究结论,以期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都能避免重复出现……这样研究结论的表述,每一个字词都经历过艰辛的思考、诸多事实的再现、反复的探讨、多种论证方式,它们带着光芒,穿越漫长的时光,照亮了我们混沌的思维认知世界。我们只有郑重的对待大师的研究精神、研究态度、研究方法,并继承与发展,为教育理论的丰富贡献力量。
该案例呈现了苏霍姆林斯基大师在教学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到生成“课题”的过程,并诠释了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我们可以得出:围绕一个问题反复实践探索,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入和清晰,属于教师的课题自然会生成;在合作交流中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在一步步深化和拓展,对看似零碎的见解进行总结、分析,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磨合中,教师的教学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作者:B.A.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李林杰,女,河南太康人,在新疆和田市第五中学工作,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教育硕士。
- 【发布时间】2021/8/2 15:38:56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