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再严谨的预设也挡不住动态生成。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应正视课堂上意料之外的生成性资源,充分发挥“错误”“想法”和“考问”等生成作用,使其为数学课堂走向高效教学奠定资源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利用;有效
数学教学是师生智慧碰撞下的信息交流,在这段未知探索中,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受阻、想法,甚至“怪问”等现象,即使我们课前预设再严谨,也不会挡住这些现象的发生。因为这就是新课改倡导的客观存在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和利用是我们应的教学态度和做法。
一、巧用“错误”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由阻转畅
除开粗心马虎导致的错误,那就是思维受阻造成的错误占比最大了。而这些错误的形成直接了反映了学生思维缺陷,那就是思维受阻没有通畅,特别是拐角处,没有越过“那个湾”。因此,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顺通思维就成为我们化解教学难点的当务之急。虽然路径很多,但把这种“错误”视为生成性资源,作为化解学生“错误”的平台,就可以实现“错错为正”的效果了。然而,我们很多教师怕学生出错,特别是公开课时,心理绷得更紧。实际上,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不利用学生的错误也会“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心理学家盖耶之语)。因此,我们就要允许出错,更要将错就错。
在利用学生错误这种资源时,可作为新知教学的深化与拓展,也可作为新知的巩固与内化辅助。作为教师,应在更新对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要尊重错误,更要把有价值的错误视为资源,及时捕捉并巧妙加以利用或作进一步开发,使之放大,解决普遍性问题。
二、巧用“想法”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十人有十个想法。数学教与学的展开是段未知的旅行,过程中因学生个性化的“想法”而变成富有生成性。在动态生成的数学教学上,基于学生是学习主体而展开的推进,是在充分激趣的前提下实施的。在学生兴奋时,他们因经历不同而面对同样的知识感悟和点醒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思考方式,各有各的不同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推进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就应从尊重学生想法开始,在把握取向正确性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创新想法。只有这样,他们主体性才会真正在他们成为学习主人时得到完全释放与发挥,也是真正把学生课堂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正确做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同寻常、富有创意的“想法”,这种“想法”如果蕴藏着思维的创新或智慧的火花,那我们就必须捕捉利用,甚至放大,甚至拓展环节,利用专门的教学平台来将这种“想法”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当然,这种教学,不是师对生的“一对一”,而是要引导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就把一个学生的“想法”放到了一个班的“想法”利用这个高度了,就有利于促进整个班级学生创新思考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思考有“想法”,更应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只是有了这种“想法”和见解,我们要及时抓住,对不当的“想法”要对症下药,相机引导,使之纠偏或改正,促进发展。
三、巧用“考问”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教学互动更为有效
“考问”源于“考考你”的提问。传统课堂大多是教师考问学生,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注意和激起思考。而在以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我们也倡导学生考问教师,这更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当然,学生的考问不是引起教师兴趣而是源于他们对知识有疑问——或不懂或出现思维“断点”,他们才会考问教师,才会去老师问难。这样,课堂上就实现了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的双向互动了。这样的教学显然有利于师生的信息互换和思维碰撞,在沟通中实现问题解决。在这过程中,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这不仅是一种地位的改变,更是一种观念的改变。学生角色的转变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次教学的大变革,体现了“优学”思想的实践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有创新思考和积极提问,而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在判断其价值基础上思考是否作进一步开发,放大其教学功能。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对提问学生以鼓励,还能促进其他学生“效仿”,更能促进课堂互动频繁和有效度。
当然,要让学生都能果敢考问教师,那课堂必定是以民主平等为基调的。只有这种课堂,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而标新立异,才会有对不懂就要问的勇气而敢于考问教师。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常常有温馨的氛围作支撑。实践中,教师要语言亲和有感染力,多鼓励,把积极情感用在师生交流中。这些都是民主平等课堂环境的营造之径,都能让学生在感受氛围和谐的同时而产生心理自由有安全感,进而主动参与,积极互动,与教师共同把教学对话推进到高效境界中。
课堂就是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大海航行,虽有舵手把握方向,但过程还是会有“意外”。中国著名教授叶澜曾说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过程中,我们虽然早有预设,但也不可能“一切照旧”,在航行中随时都有可能有动态生成,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不能发现了资源而不利用,仍然遵循固有套路。特别是那些瞬间即逝的又极富有教学价值的“错误现象”“个性想法”“疑难发问”,教师要正确看待,善于在利用上做文章,使其教学价值被深度挖掘。这既体现了教者的思想转变,也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实践。
总之,在倡导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优教优学”课改背景下,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要正视和善待这些突发意外的资源而得到的动态生成,因人因势及时处理,灵活有效应用,使之为数学课堂走向高效教学奠定资源基础。这样的教学既有“深度”又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是高效教学和思维培养、主体性发挥的多重丰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世燕,浅谈动态生成性课堂中教师的有效应对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性资源;利用;有效
数学教学是师生智慧碰撞下的信息交流,在这段未知探索中,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受阻、想法,甚至“怪问”等现象,即使我们课前预设再严谨,也不会挡住这些现象的发生。因为这就是新课改倡导的客观存在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和利用是我们应的教学态度和做法。
一、巧用“错误”生成性资源,促进学生思维由阻转畅
除开粗心马虎导致的错误,那就是思维受阻造成的错误占比最大了。而这些错误的形成直接了反映了学生思维缺陷,那就是思维受阻没有通畅,特别是拐角处,没有越过“那个湾”。因此,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顺通思维就成为我们化解教学难点的当务之急。虽然路径很多,但把这种“错误”视为生成性资源,作为化解学生“错误”的平台,就可以实现“错错为正”的效果了。然而,我们很多教师怕学生出错,特别是公开课时,心理绷得更紧。实际上,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存在的。不利用学生的错误也会“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心理学家盖耶之语)。因此,我们就要允许出错,更要将错就错。
在利用学生错误这种资源时,可作为新知教学的深化与拓展,也可作为新知的巩固与内化辅助。作为教师,应在更新对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要尊重错误,更要把有价值的错误视为资源,及时捕捉并巧妙加以利用或作进一步开发,使之放大,解决普遍性问题。
二、巧用“想法”生成性资源,激发学生创新思考
十人有十个想法。数学教与学的展开是段未知的旅行,过程中因学生个性化的“想法”而变成富有生成性。在动态生成的数学教学上,基于学生是学习主体而展开的推进,是在充分激趣的前提下实施的。在学生兴奋时,他们因经历不同而面对同样的知识感悟和点醒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思考方式,各有各的不同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推进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就应从尊重学生想法开始,在把握取向正确性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创新想法。只有这样,他们主体性才会真正在他们成为学习主人时得到完全释放与发挥,也是真正把学生课堂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正确做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同寻常、富有创意的“想法”,这种“想法”如果蕴藏着思维的创新或智慧的火花,那我们就必须捕捉利用,甚至放大,甚至拓展环节,利用专门的教学平台来将这种“想法”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当然,这种教学,不是师对生的“一对一”,而是要引导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样,就把一个学生的“想法”放到了一个班的“想法”利用这个高度了,就有利于促进整个班级学生创新思考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思考有“想法”,更应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只是有了这种“想法”和见解,我们要及时抓住,对不当的“想法”要对症下药,相机引导,使之纠偏或改正,促进发展。
三、巧用“考问”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教学互动更为有效
“考问”源于“考考你”的提问。传统课堂大多是教师考问学生,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注意和激起思考。而在以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我们也倡导学生考问教师,这更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当然,学生的考问不是引起教师兴趣而是源于他们对知识有疑问——或不懂或出现思维“断点”,他们才会考问教师,才会去老师问难。这样,课堂上就实现了教师问学生、学生问教师的双向互动了。这样的教学显然有利于师生的信息互换和思维碰撞,在沟通中实现问题解决。在这过程中,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这不仅是一种地位的改变,更是一种观念的改变。学生角色的转变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一次教学的大变革,体现了“优学”思想的实践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有创新思考和积极提问,而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在判断其价值基础上思考是否作进一步开发,放大其教学功能。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对提问学生以鼓励,还能促进其他学生“效仿”,更能促进课堂互动频繁和有效度。
当然,要让学生都能果敢考问教师,那课堂必定是以民主平等为基调的。只有这种课堂,学生才会有心理自由而标新立异,才会有对不懂就要问的勇气而敢于考问教师。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常常有温馨的氛围作支撑。实践中,教师要语言亲和有感染力,多鼓励,把积极情感用在师生交流中。这些都是民主平等课堂环境的营造之径,都能让学生在感受氛围和谐的同时而产生心理自由有安全感,进而主动参与,积极互动,与教师共同把教学对话推进到高效境界中。
课堂就是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大海航行,虽有舵手把握方向,但过程还是会有“意外”。中国著名教授叶澜曾说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这过程中,我们虽然早有预设,但也不可能“一切照旧”,在航行中随时都有可能有动态生成,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不能发现了资源而不利用,仍然遵循固有套路。特别是那些瞬间即逝的又极富有教学价值的“错误现象”“个性想法”“疑难发问”,教师要正确看待,善于在利用上做文章,使其教学价值被深度挖掘。这既体现了教者的思想转变,也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实践。
总之,在倡导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优教优学”课改背景下,作为教学实践者,我们要正视和善待这些突发意外的资源而得到的动态生成,因人因势及时处理,灵活有效应用,使之为数学课堂走向高效教学奠定资源基础。这样的教学既有“深度”又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是高效教学和思维培养、主体性发挥的多重丰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世燕,浅谈动态生成性课堂中教师的有效应对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8年。
- 【发布时间】2021/8/2 15:39:14
- 【点击频次】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