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病毒专题》教学设计
【关键词】 ;
【正文】 1.教材分析
关于病毒相关的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独立的章节内容对应,而是穿插在高中生物必修三本教材中的相关部分,如:必修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三《特异性免疫》均有所涉及,病毒作为生物界中结构更为简单的非细胞生物,在我们一轮复习的开篇,走进细胞之前,首先复习病毒相关知识。
2.学情分析
首先,从情感上讲,目前新冠病毒依然是社会热点,学生们对此也十分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会比较感兴趣;另外,从知识层面,学生关于病毒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相对综合的问题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学情,同时依据课程标准和生物学核心素养指出的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基于分析病毒的增殖过程,认识病毒遗传的物质性;2.科学思维:理解并掌握不同病毒的增殖过程,通过了解病毒体会科技发展中的科学思维;3.科学探究:运用病毒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社会责任:通过学习病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健康生活方式,关爱生命。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不同病毒的增殖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对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讲解法、图解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来突破。
5.教学及学法
1.教法:课件直观展示法、问题串法、讲解法。
2.学法:讨论学习法、归纳学习法。
讲解T2噬菌体增殖过程,视频展示新型冠状病毒增殖过程,学生观察讨论学案中HIV病毒增殖过程图解,教师进行总结,突破重难点。
6.教学过程
6.1新课导入
播放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宣传视频,点出病毒为目前的社会热点,同样也是高考的热点。展示近五年病毒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引起学生重视。地球上的生物根据有无细胞结构可以分为非细胞生物和细胞生物,作为一轮复习的开篇,在走进细胞之前,我们首先从更为简单的非细胞生物——病毒开始复习。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T2噬菌体、HIV、新冠病毒结构模式图,设置问题串,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三者异同,回答下列问题:
(1) 病毒由哪几种成分组成?
(2)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3) 病毒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科学思维。
学生回顾病毒的生存方式——寄生生活,教师强调其为“特异性”寄生在活细胞中,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种寄生具有“特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展示结构简单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教师讲解具体过程,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对侵染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
(1)你认为病毒的特异性寄生主要由哪个过程,哪种成分决定?
(2)合成子代病毒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场所在哪里?他们分别来自哪里?
(4)如何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说出你的实验思路。
总结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不同的病毒其增殖过程不完全相同,学生对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更感兴趣,多媒体播放新冠侵染过程视频,学生归纳总结其与T2噬菌体的不同。
由于新冠在结构上与我们熟悉的HIV更相似,所以他们的增殖过程也是类似的,但也有所差异,多媒体展示HIV增殖过程图解,学生交流总结其增殖过程,并比较与新型冠状病毒增殖过程的差异。
通过以上创设情景、具体讲解、设置问题串以及学生交流讨论等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病毒的增殖过程,并通过三种典型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总结中心法则。
不同病毒增殖方式不完全相同,截止到2018年地球上已存在的病毒的种类多达4958种,那么他们都是如何分类的呢?引出病毒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同时使学生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之所以耗费这么多时间是因为其为RNA病毒更容易变异,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一些事实现象进行解释。
我们对病毒进行深入研究,意义何在?由“知己知彼——疫苗研制”引出病毒的应用,总结研究的意义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另外请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分享病毒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教师补充目前医学研究中,利用噬菌体治疗耐药细菌治疗的新思路。
6.3课堂小结
最后,请学生进行总结本节课知识框架,主要学习了病毒的成分、遗传物质、生存方式、增殖过程、分类及应用,重点为增殖过程;其他同学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7.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提出的观点,或许是不完善的、片面的,但那是探究意识的体现,是探究思维火花的闪耀,应该给与及时鼓励和正面引导。
关于病毒相关的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独立的章节内容对应,而是穿插在高中生物必修三本教材中的相关部分,如:必修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必修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三《特异性免疫》均有所涉及,病毒作为生物界中结构更为简单的非细胞生物,在我们一轮复习的开篇,走进细胞之前,首先复习病毒相关知识。
2.学情分析
首先,从情感上讲,目前新冠病毒依然是社会热点,学生们对此也十分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会比较感兴趣;另外,从知识层面,学生关于病毒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相对综合的问题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学情,同时依据课程标准和生物学核心素养指出的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基于分析病毒的增殖过程,认识病毒遗传的物质性;2.科学思维:理解并掌握不同病毒的增殖过程,通过了解病毒体会科技发展中的科学思维;3.科学探究:运用病毒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社会责任:通过学习病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健康生活方式,关爱生命。
4.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不同病毒的增殖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亦是难点。对这部分内容主要采用讲解法、图解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来突破。
5.教学及学法
1.教法:课件直观展示法、问题串法、讲解法。
2.学法:讨论学习法、归纳学习法。
讲解T2噬菌体增殖过程,视频展示新型冠状病毒增殖过程,学生观察讨论学案中HIV病毒增殖过程图解,教师进行总结,突破重难点。
6.教学过程
6.1新课导入
播放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宣传视频,点出病毒为目前的社会热点,同样也是高考的热点。展示近五年病毒在高考中出现频率,引起学生重视。地球上的生物根据有无细胞结构可以分为非细胞生物和细胞生物,作为一轮复习的开篇,在走进细胞之前,我们首先从更为简单的非细胞生物——病毒开始复习。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
多媒体展示T2噬菌体、HIV、新冠病毒结构模式图,设置问题串,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三者异同,回答下列问题:
(1) 病毒由哪几种成分组成?
(2)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3) 病毒的生存方式是什么?
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科学思维。
学生回顾病毒的生存方式——寄生生活,教师强调其为“特异性”寄生在活细胞中,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这种寄生具有“特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展示结构简单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过程,教师讲解具体过程,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对侵染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
(1)你认为病毒的特异性寄生主要由哪个过程,哪种成分决定?
(2)合成子代病毒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场所在哪里?他们分别来自哪里?
(4)如何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说出你的实验思路。
总结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和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不同的病毒其增殖过程不完全相同,学生对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更感兴趣,多媒体播放新冠侵染过程视频,学生归纳总结其与T2噬菌体的不同。
由于新冠在结构上与我们熟悉的HIV更相似,所以他们的增殖过程也是类似的,但也有所差异,多媒体展示HIV增殖过程图解,学生交流总结其增殖过程,并比较与新型冠状病毒增殖过程的差异。
通过以上创设情景、具体讲解、设置问题串以及学生交流讨论等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病毒的增殖过程,并通过三种典型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总结中心法则。
不同病毒增殖方式不完全相同,截止到2018年地球上已存在的病毒的种类多达4958种,那么他们都是如何分类的呢?引出病毒根据不同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同时使学生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之所以耗费这么多时间是因为其为RNA病毒更容易变异,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一些事实现象进行解释。
我们对病毒进行深入研究,意义何在?由“知己知彼——疫苗研制”引出病毒的应用,总结研究的意义是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另外请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分享病毒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教师补充目前医学研究中,利用噬菌体治疗耐药细菌治疗的新思路。
6.3课堂小结
最后,请学生进行总结本节课知识框架,主要学习了病毒的成分、遗传物质、生存方式、增殖过程、分类及应用,重点为增殖过程;其他同学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7.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提出的观点,或许是不完善的、片面的,但那是探究意识的体现,是探究思维火花的闪耀,应该给与及时鼓励和正面引导。
- 【发布时间】2021/8/2 15:41:02
- 【点击频次】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