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探索教育信息化运用,提升中小教师信息素养

 

【作者】 冯安声

【机构】 湖北省竹溪县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素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运用。教师仅凭一本书、一支笔就可以搞好教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科素养,又要有丰富的信息素养。本文将结合初中学科教学,探讨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升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教育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而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更是重中之重,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信息化素养对教学质量、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本文仅就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和现状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基本内涵
  教育信息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把提高信息素养纳入教育目标,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二是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管理与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层面。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主要指学科教师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包括以下方面:信息获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网络工具应用能力、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网络道德修养、终身学习能力。
  (二)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教师的信息意识不强、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当代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一些教师受定式思维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想改变多年来养成的教学习惯,不能快速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缺少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能力,信息思维能力弱,信息敏感度低,不能迅速发现对教学有价值的教育信息,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有难度,存在畏惧心理。还有一些教师习惯了过去的教学手段,很少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学,认为学习信息技术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工作负担。
  2.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不完备。教师信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等。当前很多教师不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不了解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原理,不了解信息技术的操作、信息技术资源的加工等方面的知识。甚至由于受教学理念及年龄差异影响,有一些教师的理念还很落后。
  3.教师的教育信息能力较差。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还很薄弱,亟待提高。如:有些教师不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办公软件,课件制作还只停留在简单的PPT制作上,甚至是从网上下载课件不作任何加工直接拿来使用。还有一些教师即使能够独立制作课件,但更多的是应付学校检查,缺乏实用性、创造性;上课时像放电影一样一张张播放幻灯片,没有发挥出教学课件的效用,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未知欲,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更谈不上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4.信息技术安全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在运用、处理信息中可能对自身、他人或群体、社会、国家等造成损害的行为。信息道德是指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据了解,目前部分教师的信息安全、道德、法律意识不高,特别是信息的处理随意性强,没有考虑到风险,甚至出现信息安全事故。如,有的教师缺乏信息的保密意识,随意在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发布他人或整个学校教师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甚至将他人信息泄露给商业机构,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另外还有教师在网络和社交媒体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或者虚假传闻,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还有教师无视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从网络上下载、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违法行为。
  二、提升初中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一)增强教师的信息意识,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应该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科技发展的趋势,结合自己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从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提升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在当今信息社会,高素质的教师应重视并认可信息化教育,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并积极在广大教师中宣传。
  (二)学校要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条件落后,教育信息硬件和软件建设不达标,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和广泛应用。为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建设和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设备。学校要制订教师信息素养中长期发展规划,创造条件,争取社会扶持、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和政府资金支持等措施,配备较为完备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还应为教师配备必要的计算机。二是建立学校或区域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逐步完善、更新学校学科教学资源系统,为广大教师提供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三是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农村学校,应与区域内、外先进的信息化学校实行合作,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培训共享、教科研共享、双师教学等方式,实现先进带落后、城市带农村、大学校带小学校的共享发展机制。
  (三)建章立制,实行信息发展激励奖惩机制。
  激励和奖惩机制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应建立一系列激励奖惩机制,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从被动到主动的过渡,实现人人参与、广泛应用、发展创新的良好局面。如,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专业技能考评纳入教师绩效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表模中。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公开课、展示课、样板课、竞赛课等活动,落实奖励制度,激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还可以与强化常规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督查、检查相结合,形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规范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培训。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除了用制度管理、措施激励外,还应规范学习与应用培训,学习培训是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充分利用省级以上远程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近几年来,国家实行“国培计划”信息技术远程项目培训,学校要充分利用此类机会,引导教师全员培训学习,加强督查,确保成效。二是学校要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培训。特别是选择实用性的教学软件、工具软件、课件制作软件和网络备课应用技术等培训,实行教师的常规教学网络化管理,如网络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课后反思、白板教学,有条件的甚至可开展智慧课堂等。三是实行教师个人自学与专业引领相结合。信息技术的运用最关键的是教师个的理念和习惯,针对能力的参差不齐和年龄特点,学校要实行传、帮、带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作用,把信息能力自我提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
  以上方面仅代表个人的浅显看法,具体操作也不能一概而论,仅当抛砖引玉。总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信息素养提升面临重重困难。但困难也是机遇。只要学校重视,准确分析研判,理论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一定会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2019〕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
  [2]《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陈晓红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7年8月1日)
  [3]《用技术解决问题——教师信息素养88个情境实例》,龙丽嫦、曾祥潘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4年3月1日)
  • 【发布时间】2021/8/2 15:41:15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