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怎样培养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作者】 潘耀金

【机构】 贵州省兴仁市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人作为一种生物,所有的行为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进行行动的,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行为动机。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它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究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强大力量。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培养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呢? 
  一、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巧妙的构思、恰当的比喻、灵活的教法、生动的语言,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顺序进行高效授课的方式。在讲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若忽略教学艺术,很容易产生泛泛而谈,那么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首先,运用课堂教学艺术,需要新颖的新课导入。导入是一堂课的切入点,是组织教学中的科学而又巧妙的手段之一,它凝结着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如同一座桥梁,联系着新课与旧课之间的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高潮与结局;如同航标,引导着学生逻辑思维的方向。导入过程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为师生即将进行新课教学前作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个教学环节,对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运用课堂教学艺术,需要教师讲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道德与法治课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与教师的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要想把教材中的抽象理论知识讲得具体而生动,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取百家语言之长,学习哲学语言的深刻性,学习逻辑语言的严谨性,学习语言学的规范性,学习大众语言的通俗性。再次,运用课堂教学艺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需要做到:第一,通过设“疑”、释疑、解惑等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周密的思维才能给学生解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和解惑,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新问题。第二,通过学为所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学生所能遇到的多种新难题都搬到课堂上,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第三,通过良好态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里的态势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绪与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学生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对口语起着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需要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的语言、和谐的面容、期待的目光、恰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和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与愉快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不再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来,“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任何精神压力、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想象力和心理活动都会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来,要给他们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
  三、巧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能极大地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具有适当的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整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开始、中间或结尾。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第一,深入研究新课题、新课标、新教材,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体系,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第二,练好基本功,注重语言的感染力。如利用成语故事、谚语、历史故事等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召力,且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从语句简单、通俗易懂的谚语中领悟一些深刻的道理,适当运用一些历史故事,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要求教师能讲标准的普通话,有一定的演讲技巧和课堂组织能力。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知识,应多吸取一些优秀的教育作品,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和研究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五、关注教学对象,投其所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只从教材、自身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就会出现:自己认为讲的好,但是大部分学生没兴趣听他的课。教学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考虑其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心理规律。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好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并通过提问、考试、交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去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教育对象。道德与法治课理论性比较强,有些基本概念很枯燥,有些基本原理很抽象。这将会导致一部分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不感兴趣。教师要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例来剖析原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也可通过时政热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时政热点带入课堂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投其所好”,重视利用时事新闻的生动事例来培养和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自学消化重点和难点、课后复习。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养成自信,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会看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课上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要求学生勤动脑、动口、动手,突破重点与难点。课后,对难懂的知识要进行分散记忆。记忆时,要把看、读、写、听紧密地结合来加强记忆。此外,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生命线,让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学习和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社会热点、社情民意,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介绍所见所闻,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主动地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中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 【发布时间】2021/9/8 15:24:09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