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APOS理论对正弦定理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正弦定理基本是按照讲练评的模式进行,这样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利用APOS对正弦定理进行教学,从活动设计,过程阶段,对象阶段,图式阶段这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定理的形成过程和理解,从而在理解定理的角度来处理题目。
关键字:正弦定理;APOS
问题提出:
数学命题课型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课型,命题课型包含数学公理、数学定理、数学性质、数学法则、数学公式等内容,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解三角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很多学生反映解三角如果仅仅是考察正弦定理或者余弦定理,这个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果把解三角作为一个背景复合其它内容,比如方程,函数思想,这样就会比较难。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解三角的边角互化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很多学生也是套用这个模式,但是这样明显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初衷。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讲—练—评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这几个方面在高考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因此,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模式是需要进行改进的。
解决问题:
一、APOS理论说明[2]
APOS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习得需要进行心理建构,此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Action(活动)阶段;(2)Process(过程)阶段
(3)Object(对象)阶段;(4)Scheme(图式)阶段
二、课堂设计:
(1)常规的正弦定理课堂设计:
一、三角形知识回顾
1.三角形分类 ; 2.三角形元素
3.三角形元素间的关系;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正弦定理的推导
1.正弦定理 ; 2.正弦定理的变式
三、正弦定理的应用
这三个模块都是通过讲评练的形式来开展,因此很多学生只是记住了正弦定理这条公式,对于正弦定理的核心,也就是比值没有深刻的体会,导致后面很多题目做得比较被动。
(2)根据APOS设计的课堂:
第一阶段:感知阶段
课前知识讲解:在△ABC中,∠A记为A,∠B记为B,∠C记为C,边BC记为a,边AC记为b,边AB记为c。
探索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按4到5个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里面分为测量角度的人,测量长度的人,记录数据的人。每一组活动的用具是一条相对长一些的绳子,三个图钉,量角器,尺子。
通过测量,学生都会明白在三角形中存在这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关系,但是这个只是一个直观的感知阶段。
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边和角之间有没有存在比较确定的数量关系。
第二阶段:抽象阶段
思考1:讨论边和角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分析自己组得到的数据,讨论边和角除了直观的边角关系,看看还有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学生切入的角度可能有如下几种:
(1)边和角进行直接比值;
(2)边和角代入正比例函数,看看比例系数是否确定;
(3)边和角代入二次函数等学过的函数;
大部分学生想到的都是上面的几种方法,但是都不可以,学生就会存在想法,是不是边和角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只有直观的边角关系。
思考2:如何研究角度
因为刚学完三角函数不久,很多对角度的处理还是有一些印象的,因此很多学生就会对角进行如下处理:
(1)化成弧度;
(2)化成正弦值;
(3)化成余弦值;
(4)化成正切值;
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表,反映够快的学生看得出正弦值和长度存在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得出正弦定理的初步模型■=■=■。
第三阶段:概括阶段
这个阶段也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阶段。很多学生直接化了一个三角形来思考,这个是不全面,而且也不容易找到突破口,因此,作出如下安排:
(1)先在直角三角形里面来证,因为这里面的三角函数直接可以用边来表示;
(2)接着在锐角三角形来证,有了前面的直角三角形做基础,学生还是很容易找到作高这个切入口了;
(3)钝角三角形的证明就和锐角的差不多;
因此,这个阶段的核心是让学生明白证明问题的全面和严谨。
思考问题:正弦定理的比值有没有具体的含义,这个让学生课后思考。
第四阶段:巩固阶段
题组一:解三角形
1.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求其他元素:
(1)在△ABC中,已知a=■,A=300,B=450,则( )
A.1 B.■ C.■ D.2
(2)在△ABC中,已知BC=■,B=300,C=1050,则( )
A.1 B.■ C.■ D.2
2.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元素:
(1)在△ABC中,已知a=1,b=■ ,A=■,解这个三角形.
(2)在△ABC中,已知a=1,b=2 ,A=■,解这个三角形.
题组二:定理变式的应用
1.在△ABC中,a=■b,A=2B,则B为( )
A.■ B.■
C.■或■ D.■或■
2.在△ABC中,若sinA>sinB,则( )
A.A>B B.A<b
C.A≥B D.A,B大小不能确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四个步骤,让学生对正弦定理的形成有直观的感受,深刻的领会正弦定理是比值,而不是边和角直接对等,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问题,感受数学的来源,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3
[2] 数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关键字:正弦定理;APOS
问题提出:
数学命题课型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课型,命题课型包含数学公理、数学定理、数学性质、数学法则、数学公式等内容,考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解三角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很多学生反映解三角如果仅仅是考察正弦定理或者余弦定理,这个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果把解三角作为一个背景复合其它内容,比如方程,函数思想,这样就会比较难。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解三角的边角互化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很多学生也是套用这个模式,但是这样明显违背了新课程改革初衷。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讲—练—评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模式。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这几个方面在高考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因此,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模式是需要进行改进的。
解决问题:
一、APOS理论说明[2]
APOS理论认为,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习得需要进行心理建构,此过程包括四个阶段:
(1)Action(活动)阶段;(2)Process(过程)阶段
(3)Object(对象)阶段;(4)Scheme(图式)阶段
二、课堂设计:
(1)常规的正弦定理课堂设计:
一、三角形知识回顾
1.三角形分类 ; 2.三角形元素
3.三角形元素间的关系; 4.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二、正弦定理的推导
1.正弦定理 ; 2.正弦定理的变式
三、正弦定理的应用
这三个模块都是通过讲评练的形式来开展,因此很多学生只是记住了正弦定理这条公式,对于正弦定理的核心,也就是比值没有深刻的体会,导致后面很多题目做得比较被动。
(2)根据APOS设计的课堂:
第一阶段:感知阶段
课前知识讲解:在△ABC中,∠A记为A,∠B记为B,∠C记为C,边BC记为a,边AC记为b,边AB记为c。
探索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按4到5个人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里面分为测量角度的人,测量长度的人,记录数据的人。每一组活动的用具是一条相对长一些的绳子,三个图钉,量角器,尺子。
通过测量,学生都会明白在三角形中存在这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的关系,但是这个只是一个直观的感知阶段。
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边和角之间有没有存在比较确定的数量关系。
第二阶段:抽象阶段
思考1:讨论边和角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分析自己组得到的数据,讨论边和角除了直观的边角关系,看看还有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学生切入的角度可能有如下几种:
(1)边和角进行直接比值;
(2)边和角代入正比例函数,看看比例系数是否确定;
(3)边和角代入二次函数等学过的函数;
大部分学生想到的都是上面的几种方法,但是都不可以,学生就会存在想法,是不是边和角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只有直观的边角关系。
思考2:如何研究角度
因为刚学完三角函数不久,很多对角度的处理还是有一些印象的,因此很多学生就会对角进行如下处理:
(1)化成弧度;
(2)化成正弦值;
(3)化成余弦值;
(4)化成正切值;
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表,反映够快的学生看得出正弦值和长度存在正比例关系,因此,可以得出正弦定理的初步模型■=■=■。
第三阶段:概括阶段
这个阶段也就是正弦定理的证明阶段。很多学生直接化了一个三角形来思考,这个是不全面,而且也不容易找到突破口,因此,作出如下安排:
(1)先在直角三角形里面来证,因为这里面的三角函数直接可以用边来表示;
(2)接着在锐角三角形来证,有了前面的直角三角形做基础,学生还是很容易找到作高这个切入口了;
(3)钝角三角形的证明就和锐角的差不多;
因此,这个阶段的核心是让学生明白证明问题的全面和严谨。
思考问题:正弦定理的比值有没有具体的含义,这个让学生课后思考。
第四阶段:巩固阶段
题组一:解三角形
1.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角和一边,求其他元素:
(1)在△ABC中,已知a=■,A=300,B=450,则( )
A.1 B.■ C.■ D.2
(2)在△ABC中,已知BC=■,B=300,C=1050,则( )
A.1 B.■ C.■ D.2
2.已知三角形任意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元素:
(1)在△ABC中,已知a=1,b=■ ,A=■,解这个三角形.
(2)在△ABC中,已知a=1,b=2 ,A=■,解这个三角形.
题组二:定理变式的应用
1.在△ABC中,a=■b,A=2B,则B为( )
A.■ B.■
C.■或■ D.■或■
2.在△ABC中,若sinA>sinB,则( )
A.A>B B.A<b
C.A≥B D.A,B大小不能确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四个步骤,让学生对正弦定理的形成有直观的感受,深刻的领会正弦定理是比值,而不是边和角直接对等,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问题,感受数学的来源,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3
[2] 数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46:07
- 【点击频次】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