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核心素养齐发展,阅读思维巧联结

 

【作者】 王 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巧用思维导图促进儿童阅读的一些尝试

  摘 要:当下,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强化人的素养培养,并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新《语文课程标准》也突出了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和语文技能离不开阅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在阅读中逐渐形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据了核心地位。但是通过现有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小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乐观,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阅读过程中缺乏思维在场。而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展开,尤其是阅读思维的培养,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巧用思维导图在儿童阅读中积累词句,理清脉络,比较联结,整本导读等方面的一些尝试。
  关键词:思维导图;儿童阅读;尝试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改变教学生语文知识为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的导向性。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等。这一导向性的根本转变,强调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获得语文知识、语文积累和语文技能离不开阅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在阅读中逐渐形成。
  思维导图(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在儿童阅读活动中,如何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 巧用思维导图积累词句,丰富语言
  “思维导图”的本质是以立体方式思考文本,既整体把握又联系局部,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文本“对话”。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重在词句的积累,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词语积累和文本的整体把握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小蝌蚪的样子、变化;三次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它们的动作、语言怎样?提取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的分支内容,逐级延伸。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描写外貌、动作的词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如下图:













  二、 巧用思维导图理清脉络,复述故事
  预习单篇课文时,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预习时,学生先整体浏览,画出中央图“玲玲的家”;接着速读课文,画出导图的主干,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读课文,画出支干,如,“人物”后面画出“ 爸爸”、“玲玲”等等。这样,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事情发展的关键信息,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跃然纸上,清晰明了。同时借助这样的思维导图,复述故事就简单多了。如下图:












  三、 巧用思维导图比较联结,分享感悟
  作为翠屏区群文阅读实验校,我们将群文阅读纳入课表,使之常态化。群文阅读即多文本阅读,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即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 如何实现文本的比较联结,进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真正将故事逻辑可视化,大大降低了学生们的阅读难度,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思维导图,这也会使小学生们感觉非常有趣,增加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谁是最佳发明家?” 议题中的四篇文本——《寻找朋友的机器》《怒气收集袋》《万能电梯》《呼噜消声器》时,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文本的内容,提升阅读能力。绘制群文思维导图,一般可以这样操作:1.浏览整组。让学生对每篇文本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要求学生取一张纸画一个中央图,把群文议题写上去,也可以根据议题画上匹配的彩色图像。接着,由中央图发散开去,画出思维导图的主干,它们通常是本组议题的文本题目。2.感知文本。在浏览的基础上,再速读每一篇文本,画出初步理解以及捕捉到的基本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是接下来的学习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3.比较联结。学生根据不同颜色分支,对刚刚完成的思维导图上的内容进行比较,进行求同比异,这样,后续学习就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4.交流分享。学生重点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发明项目以及发明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在动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轻松地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抓住了主要人物和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学生读得有兴趣,“画”的兴致更高。读得轻松、画得有趣、说得畅快。如下图:












  四、巧用思维导图整体把握,阅读整本
  整本书阅读主要指班级共读一本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阅读前的导读课,阅读中的“推进课”,读完书后的“主题交流课”。 导读课一是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充满期待,兴趣高涨,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封面、封地、目录、作者简介、书评等对书有个大致了解,做到在首思尾,为主题交流做好铺垫。如在班级共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时,教师抓住作者黑柳彻子的身份、代表作等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清晰的掌握作者的信息,此时再告诉孩子们,这本书就是写作者小时候在“巴学园”发生的故事。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好奇,阅读兴趣不言而喻。如下图:















  在阅读《放慢脚步去长大》这本书后,孩子们与书中的人物成为了朋友,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教师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最喜欢的章节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孩子们必须在理解故事的整体结构,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因此,在初读之后孩子们还会主动反复阅读,借助思维导图理解故事的整个脉络,这个过程需要孩子反复揣摩、提炼语言,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在班级读书会上,孩子们借助思维导图呈现着一个个有趣的话题,“杨等等改名记”“弹力女超人”“母女大战为哪般?”“麻辣同桌”“生日聚会”“别了,我的蓝旗街”...... 书中有血有肉的人物、感人温馨的画面, 动人心弦的故事,随着思维导图流畅的线条,在课堂交流清晰的呈现。不仅锻炼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也让孩子们充分享受了阅读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儿童阅读的思维直观展现方式,在阅读中教师巧妙运用能够引导学生们展开自由思考,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成果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出来,实现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发展,从而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思维导图》(英)东尼.博赞     化学工业出版社
  [2]《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读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 蒋军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注:以上思维导图均由本文作者及其学生手绘)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46:18
  • 【点击频次】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