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新媒体时代中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新要求

 

【作者】 肖丽红

【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媒体素养是人们在新媒体时代不被时代抛弃的必备素质,也是中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提高中学生的新媒体素质,需要教师、学校以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教育理念和学校培养模式,消除对新媒体的恐惧和负面评价,充分保障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权利。
  关键词:中学生;媒体素养;新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即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媒体,这也标志着世界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与旧媒体相比最鲜明的特征是:去中心化。旧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内容发布者将完全相同的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到达接受者,内容发送者对内容有绝对的控制权。在旧媒体时代,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或听众),不是传播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则就是欣赏者,总之,在特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身份是固定的,对于信息的内容你可以不喜欢但无法参与到信息的制作中。而新媒体是社会化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媒体,[1](P116)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整合,每个人不仅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制作者,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新媒体既能对个人量提供个性化的媒体内容,又能让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平等的交流和传播,新媒体时代消解了过去媒体制作者的权威性和中心性,真正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他自己就相当于一个电视台(广播台、报社),每个人的身份是模糊的,随时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或者制作者。
  就像文字时代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文字素养一样,在新媒体时代生活的人们也要具备新媒体素养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抛弃。所谓新媒体素养是指,作为一名积极的公民,人们在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一种自主、批判与反思意识,保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懂得如何不断利用新媒体来优化我们的生活,提高学习与工作的效率,而不是让媒介反过来控制我们。[2](P11)媒体素养在西方国家已经被列为与“听、说、读、写”并列的公民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对学生的新媒体素养的培养要有新理念。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消除对网络和媒体的恐惧心理和负面评价,正确认识、客观评价社会化媒体的作用。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公布的数字,我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由2015年底的52.6%提升到2020年底的96%,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由2015年底的57.4%提升到2020年底的108%,我国网民规模由2015年底的6.88亿增长到2020年底的9.89亿,互联网普及率由50.3%提升到70.4%,[3]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上网主要目的是交往和阅读新闻,微信已成为未成年人获得新闻信息的首先渠道,被调查未成年人微信使用率高达84.6%。[4]——“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人们对网络的认识还存在诸多片面化倾向,一些中小学“妖魔化”网络和媒体、视之为“洪水猛兽”的倾向依然严重,禁止学生上网、使用手机依然普遍存在,甚至认为“网瘾”是一种精神性疾病!基于对社会化媒体的负面评价,学校的媒体素养教育的重点是“免疫式”教育:远离网络。在我国当前的媒体素养教育中,仍然“充斥着拒绝式、对立式和预防注射式的思考,以及只靠常识的批判思考,从而使媒体与媒体受众处于互为对立的角色”,[5]把媒体受众看成是媒体的被动受害者。在这种把媒体和媒体受众对立思维的主导下,学校和教师不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还造成了学生恐惧网络、排斥网络甚至把上网当成罪过的不良心理。有的父母把孩子上网、看电视作为与学习知识完全对立的娱乐,或者当做孩子完成作业、考出好成绩的“奖赏”。在这种把媒体与生活相互对立、相互隔离的思维主导下,学校和教师不可能注重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而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价值取向。
  其次,改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培养一个“好学生”转为培养一个“好公民”。按照目前的学生选拔机制,只要考出好成绩就是“好学生”,但是,在媒体社会化时代,教师能教给学生的那些“知识”可以很容易从网上获取。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其直接目的是给教师减压给学生减负,而根本宗旨就是贯彻这一教育理念。如果教师改变其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会同时减少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一是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能从网上学到的知识点,鼓励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寻找答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对于引起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教师不必给出学生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要引导学生寻找和容忍各种不同的观点,并鼓励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相互辩论,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引领学生一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接受”教育,而是一个“从游”过程。
  此外,学校在管理制度上也应该充分保障学生接触媒体的权利。现在,一些中小学由于升学压力在学生上网方面依然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甚至当众销毁学生带到学校的手机[6]。2010年,全国政协委员严琦认为“网吧衍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成了社会顽疾,针对顽疾,就应该下猛药”,建议“关闭所有社会网吧,政府办公共网吧”[7]。目前,社会上很多人把网络暴力色情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归罪于互联网本身,而没有认识到网络上的消极因素其实是现实生活中不良因素的折射,因噎废食的办法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错失发展良机。必须认识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也是联合国倡导的公民基本权利,把学生隔离在网络世界之外是对学生基本权利的侵害。2015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9月28日为促进普遍获取信息国际日,联合国会员国通过了改变世界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一项就是要求各国“根据国家立法和国际协议,确保公众获得各种信息,保障基本自由”[8]。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对中小学各阶段的“信息意识”也作出了明确要求[9],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重要会员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在公民媒体信息教育方面走在前列。
  参考文献:
  [1] 《媒体素养教育的嬗变与启示》,作者:李廷军,(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2] 《新媒体素养》,张志安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2月版。
  [3]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http://www.cac.gov.cn/2021-06/28/c_1626464503226700.htm。
  [4]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作者:季为民 沈杰,(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版。
  [5] 仇加勉:《超越保护主义:文化反哺视角的媒介素质教育》,《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 网易教育频道:贵州一中学当众砸毁学生手机,https://www.163.com/edu/article/CNRAHFG500297VGM.html
  [7]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取缔社会网吧 政府接管,https://tech.qq.com/a/20100302/000108.htm
  [8] 联合国教科文组:全民信息计划(IFAP),https://zh.unesco.org/programme/ifap
  [9]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http://www.moe.gov.cn/s78/A06/jcys_left/zc_jyzb/201001/t20100128_82087.html
  作者简介:肖丽红,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中学教育,中小学管理。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54:24
  • 【点击频次】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