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文朗读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求知。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欣赏能力,并能更好地调动学习语文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本文主要简述了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朗读课文;课堂教学;评价
一、导言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那么,怎样才能使朗读真正为理解文本服务,绽放迷人的光彩呢?以下是我在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二、朗读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求知。
(一)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人性。
在课文朗读教学时,教师常为学生齐读不齐而感到不满,结果学生读得也极其没精神,需要教师不时提醒要如何读。通过对课标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明白了每个学生的是独立的个体,差异性也很大,朗读得不齐或许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那么朗读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语文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为了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灵活地安排读的形式,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语感的作用。
(二)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指定要朗读的段落,指定重点句子,重点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朗读都处于强制的被动学习的状态,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让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读促思,才能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读自己最想读的部分,给学生时间来练习,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时便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的时候。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成竹在胸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可想而知,学生们肯定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读得轻松愉快,这既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这个朗读的过程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收获,读中求知。如教《草原》一课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并让学生把自己感觉描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得“意境幽远”;有的学生读得“妙趣横生”。这样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水平,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过多地指导哪个词该重读,哪儿该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这种阅读反而垄断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变成了统一的认识。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因此,不要过多的强调朗读技巧,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真情流露,我们的阅读就已经达到目的。
三、让朗读在评价中生辉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
(一)教师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教师在课堂评价的灵活到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仅仅局限简单的“你读得真好!”、“你读得很棒!”,这样笼统无针对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感受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本质上得到提高。比如,《巨人的花园》一文描写到:“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如果学生读得很投入的话,你可以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都浑身打冷颤了!”教师应这样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更深刻思考文本的含义有所帮助,更对其他学生学会评价别人也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所以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需要改进。“你读得很流利,如果速度稍微放慢些就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了”。“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小木偶的委屈和难受,如果你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正是这些富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既受到鼓励,又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能用生硬的态度和语言一口否决,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伤害学生自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二)学生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绽放光彩,就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多方位地谈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读。如,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的教学中,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一位学生对修路工人的不畏惧困难,坚定的信心读得特别到位,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于是老师追问:“你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能赢得大家的掌声吗?”学生略加思索后回答:“我有意把能体现工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语句突出,重读。我还觉得如果‘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体现了的修路工人的决心,要一次比一次读得重。”之后,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这也是自评所表现出来的优势。
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互评也很必要。生生互评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凝结,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提高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在学生自评、互评时,教师不应只是旁观,应当加以引导,在营造学生宽松、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同时,对评价者进行二度评价,教会学生如何去评,从什么角度评价,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评,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充分实现课堂中的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总之,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朗读生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为深刻理解文本服务。
四、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让朗读为理解文本服务,绽放迷人的光彩,方法很多,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继续研究,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光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作者简介:艾合买提江·阿吾提,男,维吾尔族,新疆伽师县教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关键词:朗读课文;课堂教学;评价
一、导言
什么是朗读呢?字典解释,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朗读显然不是这种简单意义上的“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那么,怎样才能使朗读真正为理解文本服务,绽放迷人的光彩呢?以下是我在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
二、朗读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朗读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求知。
(一)朗读教学中突出学生人性。
在课文朗读教学时,教师常为学生齐读不齐而感到不满,结果学生读得也极其没精神,需要教师不时提醒要如何读。通过对课标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明白了每个学生的是独立的个体,差异性也很大,朗读得不齐或许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那么朗读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语文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为了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灵活地安排读的形式,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语感的作用。
(二)由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给学生指定要朗读的段落,指定重点句子,重点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朗读都处于强制的被动学习的状态,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让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读促思,才能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读,读自己最想读的部分,给学生时间来练习,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时便是学生读书读得最认真、最带劲、最动情的时候。接下来,热炒热卖,赶紧拉开场子让成竹在胸的学生们都来比试一番。可想而知,学生们肯定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选、自练、自读、自悟,读得轻松愉快,这既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这个朗读的过程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收获,读中求知。如教《草原》一课时,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并让学生把自己感觉描写得最美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结果有的学生把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得“意境幽远”;有的学生读得“妙趣横生”。这样把朗读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水平,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三)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
朗读技巧是指朗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设计和处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过多地指导哪个词该重读,哪儿该换气,哪儿抑扬顿挫等技巧,这种阅读反而垄断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的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变成了统一的认识。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有所差异,因此,不要过多的强调朗读技巧,只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真情流露,我们的阅读就已经达到目的。
三、让朗读在评价中生辉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
(一)教师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角色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教师在课堂评价的灵活到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课堂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仅仅局限简单的“你读得真好!”、“你读得很棒!”,这样笼统无针对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能使学生真正感受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让学生在朗读的本质上得到提高。比如,《巨人的花园》一文描写到:“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如果学生读得很投入的话,你可以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都浑身打冷颤了!”教师应这样的评价,不仅对学生更深刻思考文本的含义有所帮助,更对其他学生学会评价别人也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所以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需要改进。“你读得很流利,如果速度稍微放慢些就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了”。“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也感受到了小木偶的委屈和难受,如果你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正是这些富有激励性、导向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既受到鼓励,又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同时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能用生硬的态度和语言一口否决,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伤害学生自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二)学生评价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使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理解绽放光彩,就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多方位地谈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读。如,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的教学中,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一位学生对修路工人的不畏惧困难,坚定的信心读得特别到位,引起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于是老师追问:“你能说说自己为什么能赢得大家的掌声吗?”学生略加思索后回答:“我有意把能体现工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语句突出,重读。我还觉得如果‘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体现了的修路工人的决心,要一次比一次读得重。”之后,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这也是自评所表现出来的优势。
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互评也很必要。生生互评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凝结,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提高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在学生自评、互评时,教师不应只是旁观,应当加以引导,在营造学生宽松、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同时,对评价者进行二度评价,教会学生如何去评,从什么角度评价,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评,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充分实现课堂中的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总之,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朗读生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为深刻理解文本服务。
四、结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真正让朗读为理解文本服务,绽放迷人的光彩,方法很多,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继续研究,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好时光中,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汉语丰厚优美的语言之花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上绚烂开放。
作者简介:艾合买提江·阿吾提,男,维吾尔族,新疆伽师县教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本科学历,一级教师。
- 【发布时间】2021/10/10 10:59:07
- 【点击频次】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