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 “主题阅读”模式实施的校本化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是对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领域中“主题阅读”模式实施的校本化研究总结,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重点阐述研究成果“主题阅读”模式的实施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主题阅读;实施;校本化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阅读教学应以阅读材料为中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语言的符号化要求学生能有效地进行符号、文字、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数学语言的抽象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要求学生将口、手、脑同步使用。因此,数学阅读不是简单浏览和了解,而是动口、动手、动脑的理解与加工过程,包括看材料、提问题,对数学过程进行演绎推理、应用、归纳、总结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但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不阅读课本,不会阅读课本,学习阅读能力欠缺。
一、研究背景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早就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作为数学教师应改变轻视数学阅读的传统观念,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中考试卷中题目的选材设计都与实际相结合,需要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提取信息,这类题型呈现方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成了中考命题的热点、亮点之一。但是学生在解这类题中丢分比较严重,普遍出现“题看不懂”、“不能理解题意”等,这是学生阅能力差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不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因此在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我校校情和学情,有必要对阅读教学的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进行研究,有校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研究意义
对七年级数学“主题阅读”模式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七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合、自主探究、归纳应用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
三、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指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有效解决初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
对七年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设计,形成一批有指导意义、实用价值、可操作模式的阅读课案例,探索提炼数学阅读教学的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为更多教师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我们围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并获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1、“主题阅读”模式的实施环节
(1)课前阅读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提出具体的课前阅读要求,利用“预习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进行探索,发现新知,让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能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数学概念、定理时,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定义、定理、公式,完成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让学生自主讨论、分享收获;在数学问题解决、习题课上指导学生自己精读题目,快速、准确的寻找解题信息,分析题意,找出问题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课堂阅读。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对一些容易的知识点已基本掌握,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问。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探究,渗透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阅读数学语言要“反复揣摩”,因为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简洁性的特点,理解数学语言是数学阅读的核心问题。
“思考在前”的阅读策略,教材呈现问题的思考过程和具体的结论,阅读中遇到问题时,要先思考再阅读结论。
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有助于记忆理解阅读材料;
数学阅读要采用“语义转换”技巧,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结合,数学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和转换。
数学阅读要采用“归纳小结”技巧,帮助学生理清材料脉络,提取重点内容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3)课后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要进行课后阅读的延伸。将阅读由课内延续到课外,强化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2、“主题阅读”模式实施的有效策略
(1)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数学阅读,激发阅读愿望。如在考试中适当地设置一些能够体现数学阅读能力的试题,引起学生重视数学阅读。
(2)教师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编好导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益。在编制阅读材料时,设置小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捕捉要点、搭建知识框架,形成数学能力。教师结合阅读材料,传授阅读技巧:会标记,培养符号意识;会批注,培养对话意识;会思考,培养联想意识;会复述,培养自评意识;写提要,培养梳理意识等。
(3)创设交流的平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介绍阅读的技巧、体会与疑问,再进行全班交流,分享阅读的感受与快乐,最后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提高阅读能力。
3、“主题阅读”模式实施的校本化途径
(1)设计阅读学案,变为阅读材料的导读。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我校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实际情况,分两个阶段编制阅读学案。
第一阶段:教师编写阅读提纲和问题,让学生带着提纲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转换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学生形成一定能力后,让学生模仿编写阅读提纲和问题,分清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
(2)安排交流阅读环节,解决问题。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交流,让学生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解题过程,教师参与学生交流活动,并能及时对交流作出评价。
(3)开发阅读材料,将阅读材料变为探索新知的素材
开发辨析阅读材料,增强学生辨别能力;开发纠错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开发拓展阅读材料,提升应用能力;开发小结阅读材料,增强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4)设计专题阅读,将阅读材料变为阅读实践活动的素材。
阅读材料中,有不少材料反映的问题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将其作为专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研究,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
总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强课前阅读指导,课堂上强化阅读,课后延伸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引导阅读、学生自主泛读,学生探究、细读精读,学生分析讲解,学生课外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冬《初中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02)
[2]姜顺芝《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途径》 《新课程教学》.2019(20)
[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以校为本小课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校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2010025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主题阅读;实施;校本化研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数学阅读教学应以阅读材料为中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掌握数学知识。数学语言具有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语言的符号化要求学生能有效地进行符号、文字、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数学语言的抽象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要求学生将口、手、脑同步使用。因此,数学阅读不是简单浏览和了解,而是动口、动手、动脑的理解与加工过程,包括看材料、提问题,对数学过程进行演绎推理、应用、归纳、总结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但在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不阅读课本,不会阅读课本,学习阅读能力欠缺。
一、研究背景
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早就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作为数学教师应改变轻视数学阅读的传统观念,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中考试卷中题目的选材设计都与实际相结合,需要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提取信息,这类题型呈现方式多样,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成了中考命题的热点、亮点之一。但是学生在解这类题中丢分比较严重,普遍出现“题看不懂”、“不能理解题意”等,这是学生阅能力差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精髓,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做练习或板演,然后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不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差。因此在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结合我校校情和学情,有必要对阅读教学的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进行研究,有校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研究意义
对七年级数学“主题阅读”模式的实施进行研究,促进七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炼与整合、自主探究、归纳应用能力,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素养,
三、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指导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巧;有效解决初中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
对七年级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设计,形成一批有指导意义、实用价值、可操作模式的阅读课案例,探索提炼数学阅读教学的环节、有效策略和校本化途径,为更多教师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四、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我们围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并获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1、“主题阅读”模式的实施环节
(1)课前阅读
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指导,提出具体的课前阅读要求,利用“预习学案”引导学生阅读,进行探索,发现新知,让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能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在阅读数学概念、定理时,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定义、定理、公式,完成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的转化,让学生自主讨论、分享收获;在数学问题解决、习题课上指导学生自己精读题目,快速、准确的寻找解题信息,分析题意,找出问题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课堂阅读。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对一些容易的知识点已基本掌握,但仍然存在一些疑问。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探究,渗透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和技巧。
阅读数学语言要“反复揣摩”,因为数学语言具有严谨性、抽象性、简洁性的特点,理解数学语言是数学阅读的核心问题。
“思考在前”的阅读策略,教材呈现问题的思考过程和具体的结论,阅读中遇到问题时,要先思考再阅读结论。
数学阅读要“读写结合,手脑并用”,有助于记忆理解阅读材料;
数学阅读要采用“语义转换”技巧,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结合,数学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和转换。
数学阅读要采用“归纳小结”技巧,帮助学生理清材料脉络,提取重点内容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认知结构,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
(3)课后阅读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要进行课后阅读的延伸。将阅读由课内延续到课外,强化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2、“主题阅读”模式实施的有效策略
(1)让学生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数学阅读,激发阅读愿望。如在考试中适当地设置一些能够体现数学阅读能力的试题,引起学生重视数学阅读。
(2)教师按照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编好导读材料,提高阅读效益。在编制阅读材料时,设置小目标,让学生在阅读中捕捉要点、搭建知识框架,形成数学能力。教师结合阅读材料,传授阅读技巧:会标记,培养符号意识;会批注,培养对话意识;会思考,培养联想意识;会复述,培养自评意识;写提要,培养梳理意识等。
(3)创设交流的平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学生阅读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介绍阅读的技巧、体会与疑问,再进行全班交流,分享阅读的感受与快乐,最后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提高阅读能力。
3、“主题阅读”模式实施的校本化途径
(1)设计阅读学案,变为阅读材料的导读。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我校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实际情况,分两个阶段编制阅读学案。
第一阶段:教师编写阅读提纲和问题,让学生带着提纲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语言转换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学生形成一定能力后,让学生模仿编写阅读提纲和问题,分清阅读材料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
(2)安排交流阅读环节,解决问题。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交流,让学生熟练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所学内容,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解题过程,教师参与学生交流活动,并能及时对交流作出评价。
(3)开发阅读材料,将阅读材料变为探索新知的素材
开发辨析阅读材料,增强学生辨别能力;开发纠错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开发拓展阅读材料,提升应用能力;开发小结阅读材料,增强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4)设计专题阅读,将阅读材料变为阅读实践活动的素材。
阅读材料中,有不少材料反映的问题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可将其作为专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研究,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素材。
总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强课前阅读指导,课堂上强化阅读,课后延伸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有效的数学阅读方法,在课堂上采用引导阅读、学生自主泛读,学生探究、细读精读,学生分析讲解,学生课外阅读等方法,培养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冬《初中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02)
[2]姜顺芝《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途径》 《新课程教学》.2019(20)
[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本论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0以校为本小课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的校本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号:2010025
- 【发布时间】2021/11/5 20:06:48
- 【点击频次】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