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凝聚民族的根
——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一轮复习的家国情怀教育
摘 要:家国情怀教育是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最高境界,为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一轮复习课中达成此目标,本文即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的一轮复习为例,围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这一主题,将《抗日战争》一课的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呈现出来,寓历史知识的探究和立德树人的家国情怀教育有机结合。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育;民族的根;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始终浸润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新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张弘扬家国情怀,在重视家风、家训、家教和家庭建设的基础上聚力国家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教育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核心素养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一轮复习课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在此,笔者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的一轮复习为例,围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这一主题,将《抗日战争》一课的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呈现出来,寓历史知识的探究和立德树人的家国情怀教育有机结合。
一、综述近代中日战争微专题,点燃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下一代的民族认同感是历史教育的最大功能之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民族精神的内核则是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的家国情怀品质。《抗日战争》一课教学是极好的教育素材。基于该课的史料特色,又为了一轮复习课有别于新授课,教学中既有新意又突显家国情怀教育,笔者设计两个微专题知识,即:近代中国的战争感悟和近代日本侵华战争思考。
首先,近代中国的战争感悟。教师凝重煽情,学生思考回忆。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华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战争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中法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14年抗日战争。一百多年的历史,笔者以六次列强侵华战争为点,建构起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知识体系。这样,一幅在时空框架下的近代列强侵华史的思维导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面对一百多年沉重而痛苦的记忆,学生无不忧伤、悲愤和深深思索。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等等问题让学生痛定思痛。那为什么百年的屈辱战争(抗日战争除外),中国无一例外都以失败收场?如此结局,同学们有何感悟?一个深情设问,学生当即回答:政治腐败是根本原因,列强似乎不可战胜,落后就要挨打,唤醒民众,强大国力是出路。开课伊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顺势点燃。
其次,近代日本侵华战争思考。教师平铺直叙,学生凝神静听。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史。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以军事立国、极力向外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战争的策源地。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对象之众,在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而且战争结局更是让人深思。1874年,日军进犯台湾,胜;1875年,进犯朝鲜,胜;1879年,吞并琉球,胜;1894年,甲午战争,胜;1904年,日俄战争,胜;1914年,参与一战,胜。历历在目的军事冒险将日本推上了穷兵黩武的不归路。那么,日本的次次军事冒险为何都能成功?这是必然?还是偶然?历史与问题又一次给了学生新的思维,即多角度的战争体验思考。其一,对日本军国主义来说似乎是“帝国武运长久,”这是日本侵华惯用的伎俩。其二,对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国家、地区的人民就无异于劫难、痛苦和人间地狱,奋起、抗争、求道是出路。其三,对我们青年学生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惨痛的历史教训: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是我们永远的责任和使命,落后就要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复的真理。
二、聚焦时事新闻评论,培育家国情怀
历史是过去的新闻,新闻是将来的历史。聚焦时事新闻评论不仅可以印证学过的历史,而且还有益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中日关系走上了正常化,但因历史遗留问题,两国关系总是磕磕碰碰,甚至出现多次交恶现象。所以,透过今天的中日关系,回望过去的中日历史,这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根源和问题的本质。为此,复习《抗日战争》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聚焦时事新闻评论这一教学环节。
首先,播放“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核废水倒入大海”新闻。看完视频后,教师深情地讲道:同学们,根据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截至4月14日,除中、韩、俄、欧盟外,还有311个环保团体向日方表示坚决反对,只有美国声援了日本政府的决定。核废水排放入海的决定不能仅由日本“一家做主”,还涉及国际法理诸多问题,引发国内外法学界关注。那么,日本排放核废水入海是否违反国际法?如何看待美国声援日本?我们可采取哪些措施维权?视频铺垫,教师叙述,问题渲染,学生群情愤慨,当即许多同学纷纷站起发表评论,都表示十分愤慨。A同学说,日本这么干,哥斯拉可能真的要来了。B同学表示,现在奥特曼最需要做的不是打怪兽,而是干掉日本政府。C同学称,海鲜要遭殃了,以后还敢吃吗?D同学道,这种做法极其不负责任,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E同学讲,一点也没有改历史的德行,无耻下流。等等义愤填膺,群情激昂。虽措辞激烈,但彰显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那么,时至今日,日本还为什么敢这样做?时评点醒了学中人。因为出于政治目的,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今,日本政府的背后总有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和财团军阀)在支持。由此悟道: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振兴、发展、创新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任重道远。
新闻时评,是近年来最热的一种新闻文体,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5分多钟的新闻时评教学活动虽短,但它让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历史教学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地反衬历史、比较历史、感悟历史。显然,这种文体符合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问题、表述论证、归纳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新闻强调要用事实说话,绝非有闻必录,而是通过许多具体事实的报道,旗帜鲜明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同理,历史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健全人格并成为合格公民,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追根溯源,新闻、历史原本是一家。所以,历史教学中增设聚焦时事新闻评论环节,会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三、追问重点难点问题,激扬家国情怀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思维是情感喷发的源泉。由于本课教学是第一轮复习课,自然就不能像新授课那样面面俱到,仍追求教学过程的活跃性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凸显学习问题的思辩性、历史知识的教育性和心灵情感的启悟性。为此,复习《抗日战争》这课时,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追问了四个问题,以精准重难点的问题教学法方式展开本课的复习课教学。
首先,追问为什么要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意义何在?此问实际上是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目的有三:第一,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能力;第二,训练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第三,启悟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面对追问,学生展开了分组讨论和研究,最后达成共识,认为:改为十四年抗战,这是客观历史史实证明的;这是着眼于抗日战争整体性,是全民族的抗战;这是历史认识的进步,体现了唯物史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审视和评论历史的标准;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有利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有利客观反映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有利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重要地位;有利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显然,仅此追问,学生不仅通读了整篇课文,而且透过史实领会到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深刻意义,即抗战的全民族性,乃中国抗战胜利之本。
第二,追问十四年日军侵华究竟犯下了哪些罪行?这些罪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此问的目的是要学生铭记历史,不忘使命,并从历史中感悟责任和担当。为此,笔者再次播放直观视频(日军731部队罪行),以影视载体来增强学生的历史印记,认清日军侵华罪行的兽性、残酷和军国主义的危害,从而激扬民族情感,家国情怀。
第三,追问为什么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以追根溯源来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启迪未来。通过展示三则材料(材料略),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认识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陷入极端困难境地;日本法西斯专制主义的建立;大陆政策的推动,蓄谋已久;中国内战,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等等,这是日本敢于冒险的重要因素。
第四,追问为什么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转折点?通过回归教材、个人畅言、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共识。战争的结果和深远影响证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由此,它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唤起了民族团结,捍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因此收回了台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在学生内心深处喷发。
四、高考真题训练,巩固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近几年的高考对家国情怀的考查是重要导向。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开放性试题都有涉及。所以,强化训练高考真题,有助把握复习关键,巩固家国情怀教育。为此,在复习完四个追问后,笔者引用了“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题”: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显然,该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考查了时空观念。即学生能利用时间、空间或材料内容、所学知识,采用判断、比较、归纳和批判、借鉴、引用等方式形成观点;其次,考查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即方向上学生能从多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方式上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上注重逻辑严密、文句通顺;第三,考查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即学生能认识到材料内容的缺失和教材目录存在的阶级斗争的烙印,忽视了国民党军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积极作用,未能反映抗日战争的全貌,没有认识到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源泉。这样,本题的训练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抗日战争不仅彰显了每个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自强精神。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家国情怀品质,所以,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抗日战争》一课的复习,我们深受教益,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2]皋银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7):12-13.
[3]何勇.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2016(1):150.
- 【发布时间】2021/11/5 20:06:59
- 【点击频次】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