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道德教育特点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重视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人待人接物温文有礼,对他最好的评价就是“有家教”,可见家庭德育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为流传的《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人对家风家教、对子女教育的重视。明清时期著名学者孙奇逢,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说“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把孩子家庭教育的这件事放在了第一位。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涵义
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家庭道德教育就是在家庭温馨的亲情环境中,父母及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家庭德育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优良家风的建设为抓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出文明礼貌、尊老爱幼、明辨是非、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的合格人才。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1.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最基础的成果显示就是让孩子们分清善恶,知道廉耻,明确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人们在对善恶是非的认识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一种道德观念;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判标准、好恶偏好是道德情感的体现;为坚守心中的道德标准而表现出的坚定信念是道德意志的体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教育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让孩子热爱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2.学会劳动
在当前社会,所有孩子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劳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事。致使许多孩子成为了巨婴,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与生活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张,许多体力劳动被智能化的机器代替,孩子在将来社会从事的劳动越来越多的依托智力而不是体力,但是,肢体劳动是必须的,脑力劳动不会完全替代肢体劳动。所以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带领孩子参加各类劳动,在家中让孩子做家务活,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到农村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中对孩子不断的进行劳动意识培养,方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3.懂得感恩
对当代孩子来说学会“感恩”特别重要。因为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就是家中的“皇帝”,凡事以己为先,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感恩认知的灌输是让他们学会去尊重他人,感激他人。学会感谢给予养育之情的父母,学会感激给予辛苦教育的老师以及给予他们友谊的朋友等。如此,孩子才会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从而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
4.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是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里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古训也有‘幼则柬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意思是孩子小的时候首先应对他进行道德教育,教他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如何读书。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所以,只有将行为习惯的基础打牢,才有使人变得更优秀的条件。
5.勇敢面对挫折
我国古代文学哲学著作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说一个人想要实现梦想取得成功,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曲折,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挫折,发挥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国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存在片面强调正面教育的缺陷,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艰苦奋斗、坚强独立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抗压心理。
三、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力发展道德教育的忽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一提到教育,绝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智力教育,而非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今的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几乎是由孩子成绩是否优秀,是否考上重点学校来决定的。孩子的成绩优秀与否甚至可以成为两个家庭攀比的重要项目,孩子成绩好就认为孩子整个人都是优秀的,此时家长便对孩子百般迁就,一味溺爱,倾其所有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情况却很少关心,对孩子身上一些品德问题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也只知道一味的追求智力成绩的增长,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大理想和抱负,只懂得被他人爱,对他人、集体的一切毫不关心的人。
2.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忽视
有一句广告语说的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大多数行为习惯是在父母身上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转化为优秀内在品质伴随孩子一生。但部分家长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饭前洗手、整理内务、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优秀的品德等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习得。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影响,如果错过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塑造期,不但不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连已有的坏习惯也不易纠正。
3.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美德教育遭到冷漠
我国古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教育理念,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里几代人就守着一根“独苗”,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凡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都会引起整个家庭的轩然大波。即使家中有的家长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严格要求,如让孩子学会分享、坚强面对挫折、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好习惯时,但总会遭到家庭中另一部分家长的反对,这就使得孩子无形中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家长们过分的溺爱、呵护,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对学习不负责任、不关心身边的其他人、缺乏互相团结合作精神的人格特点。
4.家庭德育教育对学校过分依赖
许多家长认为在教育方面家庭只是起到辅助学校的作用,形成道德教育与家庭无关的错误观念。家长把德育教育责任全部推向学校,认为家长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行,其他的就完全交给学校,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扔给学校。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最小部分,是一种初级的社会群体,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行为品格在子女身上得以继承和延续,家庭亲情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和途径不可替代的。
四、家庭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好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教育孩子应该先从检点自己行为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必须保证自己做到做好。在道德教育中,身教远远大于言传,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日常生活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青少年的心灵或思想意识中。”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就要树立好榜样形象,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事方式,如家长的穿衣打扮、谈吐举止、待人接物……孩子看着父母的行为表现就会贮存在他们的大脑里,铭记在心中,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
2.从小处着手,因材施教
作为家长,在家庭德育教育过程中,根据孩子的个性,善于发现一些具体案例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小处着手,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弱、病、残等群体让座,不能随手扔垃圾等;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学会礼让、宽容同伴。父母做错了事情或者误会了孩子,要立马主动向孩子道歉或承认错误。家长也不能认为怎样做是对的,或者看到别人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好就一味的全部照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可能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耽误孩子的教育。因此必须从小处着手,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3.理性对待,奖惩结合
爱,是世界上最宽广和深奥的主题。各种不同的爱,可能是理性的,但更多的爱是出于感性。想要在对孩子的爱上做到客观、理性对于孩子家长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是,想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家长就必须要做到相对的理性并持之以恒,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家长在鼓励孩子的同时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完善不足,把奖励和惩罚的手段相结合,才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善恶分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发扬自己优点的人才。
4.家校合力,共同促进
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德育教育的成功单靠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都是不行的,只有家校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优势。学校的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做什么”,家庭则重在“怎样做”。孩子的个性具有多面性,很多小孩在家里呈现出的是一种性格,而在学校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性格。所以要提高家庭德育教育的效果,家长就必须要与学校老师形成紧密的联系,进行全面的沟通,多听听老师的看法与建议,与老师形成教育联盟,德育这一“仗”才能够取得胜利。
(本文系2019年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家庭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19]LX122)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涵义
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家庭道德教育就是在家庭温馨的亲情环境中,父母及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家庭德育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以优良家风的建设为抓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培养出文明礼貌、尊老爱幼、明辨是非、遵纪守法、爱国敬业的合格人才。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1.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的教育最基础的成果显示就是让孩子们分清善恶,知道廉耻,明确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人们在对善恶是非的认识道德认识基础上形成一种道德观念;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判标准、好恶偏好是道德情感的体现;为坚守心中的道德标准而表现出的坚定信念是道德意志的体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教育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让孩子热爱祖国、孝敬父母,诚实守信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2.学会劳动
在当前社会,所有孩子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劳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事。致使许多孩子成为了巨婴,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与生活技能。随着科技的发张,许多体力劳动被智能化的机器代替,孩子在将来社会从事的劳动越来越多的依托智力而不是体力,但是,肢体劳动是必须的,脑力劳动不会完全替代肢体劳动。所以作为家长要有意识的带领孩子参加各类劳动,在家中让孩子做家务活,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到农村体验劳动的乐趣,在生活中对孩子不断的进行劳动意识培养,方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3.懂得感恩
对当代孩子来说学会“感恩”特别重要。因为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就是家中的“皇帝”,凡事以己为先,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感恩认知的灌输是让他们学会去尊重他人,感激他人。学会感谢给予养育之情的父母,学会感激给予辛苦教育的老师以及给予他们友谊的朋友等。如此,孩子才会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从而培养自身的良好心态。
4.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前提是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里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古训也有‘幼则柬以礼仪,长则教以诗书’,意思是孩子小的时候首先应对他进行道德教育,教他如何做人,大一点再教他如何读书。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所以,只有将行为习惯的基础打牢,才有使人变得更优秀的条件。
5.勇敢面对挫折
我国古代文学哲学著作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说一个人想要实现梦想取得成功,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曲折,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挫折,发挥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国的教育方式与理念存在片面强调正面教育的缺陷,适当的挫折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艰苦奋斗、坚强独立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抗压心理。
三、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智力发展道德教育的忽视
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当一提到教育,绝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智力教育,而非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今的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几乎是由孩子成绩是否优秀,是否考上重点学校来决定的。孩子的成绩优秀与否甚至可以成为两个家庭攀比的重要项目,孩子成绩好就认为孩子整个人都是优秀的,此时家长便对孩子百般迁就,一味溺爱,倾其所有来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情况却很少关心,对孩子身上一些品德问题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孩子也只知道一味的追求智力成绩的增长,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缺乏大理想和抱负,只懂得被他人爱,对他人、集体的一切毫不关心的人。
2.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忽视
有一句广告语说的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大多数行为习惯是在父母身上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转化为优秀内在品质伴随孩子一生。但部分家长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饭前洗手、整理内务、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优秀的品德等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习得。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影响,如果错过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塑造期,不但不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连已有的坏习惯也不易纠正。
3.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美德教育遭到冷漠
我国古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庭教育理念,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里几代人就守着一根“独苗”,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但凡孩子受到一丁点儿的委屈,都会引起整个家庭的轩然大波。即使家中有的家长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孩子严格要求,如让孩子学会分享、坚强面对挫折、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好习惯时,但总会遭到家庭中另一部分家长的反对,这就使得孩子无形中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惯。家长们过分的溺爱、呵护,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对学习不负责任、不关心身边的其他人、缺乏互相团结合作精神的人格特点。
4.家庭德育教育对学校过分依赖
许多家长认为在教育方面家庭只是起到辅助学校的作用,形成道德教育与家庭无关的错误观念。家长把德育教育责任全部推向学校,认为家长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行,其他的就完全交给学校,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扔给学校。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最小部分,是一种初级的社会群体,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行为品格在子女身上得以继承和延续,家庭亲情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和途径不可替代的。
四、家庭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1.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好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品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孩子。教育孩子应该先从检点自己行为做起,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必须保证自己做到做好。在道德教育中,身教远远大于言传,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日常生活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的渗透到青少年的心灵或思想意识中。”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就要树立好榜样形象,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就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事方式,如家长的穿衣打扮、谈吐举止、待人接物……孩子看着父母的行为表现就会贮存在他们的大脑里,铭记在心中,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
2.从小处着手,因材施教
作为家长,在家庭德育教育过程中,根据孩子的个性,善于发现一些具体案例并在适当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教育。从小处着手,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孩子给老、弱、病、残等群体让座,不能随手扔垃圾等;勇于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学会礼让、宽容同伴。父母做错了事情或者误会了孩子,要立马主动向孩子道歉或承认错误。家长也不能认为怎样做是对的,或者看到别人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好就一味的全部照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可能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反而耽误孩子的教育。因此必须从小处着手,因材施教才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3.理性对待,奖惩结合
爱,是世界上最宽广和深奥的主题。各种不同的爱,可能是理性的,但更多的爱是出于感性。想要在对孩子的爱上做到客观、理性对于孩子家长来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但是,想让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家长就必须要做到相对的理性并持之以恒,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家长在鼓励孩子的同时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完善不足,把奖励和惩罚的手段相结合,才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善恶分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发扬自己优点的人才。
4.家校合力,共同促进
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德育教育的成功单靠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都是不行的,只有家校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优势。学校的德育教育重点在于“做什么”,家庭则重在“怎样做”。孩子的个性具有多面性,很多小孩在家里呈现出的是一种性格,而在学校呈现出的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性格。所以要提高家庭德育教育的效果,家长就必须要与学校老师形成紧密的联系,进行全面的沟通,多听听老师的看法与建议,与老师形成教育联盟,德育这一“仗”才能够取得胜利。
(本文系2019年天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家庭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19]LX122)
- 【发布时间】2021/11/5 20:08:00
- 【点击频次】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