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阶段是孩子的成长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孩子来讲培养阅读能力非常的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现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的重视。
一、创新教法,提供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创设重组的时间和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自主阅读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积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了。我们要尽量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读、讨论、自悟、写练等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灵活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体进行,也可以是小组集体的自主参与探索。如同桌、四人或八人对面而坐,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包括一些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一方天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显出绚丽。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自我表现中得到增强。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老师的指导,还必须让学生经常习练,尝试自读。习练的过程,也就是创设以上适应各种读书方法的学习情境,提供类似的课题或阅读材料,并给予适当的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认识的读书方法尝试自读。
二、善于疑问,引导学生运用问题阅读法
善于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我们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应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用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创造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一篇篇课文教学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比如: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引导他们,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我们讲解。学生经过启发,积极性就会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强了。
问题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阅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中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要求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按提出的要求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读书,“其义”就会更明白,学生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边读边思,圈点勾画,分层理解,提出疑难;教给学生感情阅读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这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在学生读书后,要指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意;交给学生练写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读书,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实际操作中,对课文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有利于学习运用这些优美词句和段落,对今后作文练习提供语句储备,从而有效提高作文综合能力;交给学生重点阅读法。即: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提高其鉴赏力,陶冶其情操,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交给学生联系阅读法。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地读书。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交给学生表情阅读法。当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后,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形式可以多样,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双人朗读、角色朗读,等等。学生可以坐着朗读,也可以站着朗读,可以原地不动朗读,也可以走来走去、摇头朗读,等等。在授课时,老师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境界中,体会感情,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交给学生看图阅读法。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后,再指导读书。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提示,再引导学生摆脱框框,发表议论,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和表达图意,最后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三、及时纠误,为学生指明自主阅读的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表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当然,学生在发表个人见解时,难免出错,当学生的理解与文章意义大相径庭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应贯穿课堂整个过程,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如教学《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西湖美得“仿佛仙境一般”。我要求学生首先读通文字,对该段内容有整体把握,知道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般的白堤与苏堤,小岛与白云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动”,然后,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心中疑团迎刃而解。
四、课外延伸,给学生开拓自主阅读的广阔天地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知识不仅在课本上、课堂上,还在生活实践中。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赋予文章更多的内容,要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在教学古诗《春晓》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把这些诗介绍给大家。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赛诗会。比一比谁搜集的春天的诗歌多?谁背诵的春天的诗歌多?评选出班级“诗歌之星”。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到的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语文、活语文的教学观。
总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善于给学生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范红,崔荣佳;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张凯;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09期
[3]王家政;简论阅读教学三原则[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翟红花;改进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太原科技;2000年0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这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现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自主阅读教学策略的重视。
一、创新教法,提供学生自主阅读的时空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法,创设重组的时间和空间,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自主阅读的主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也才能事半功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积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了。我们要尽量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读、讨论、自悟、写练等多种活动方式相结合,灵活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是个体进行,也可以是小组集体的自主参与探索。如同桌、四人或八人对面而坐,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包括一些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一方天地,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显出绚丽。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自我表现中得到增强。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老师的指导,还必须让学生经常习练,尝试自读。习练的过程,也就是创设以上适应各种读书方法的学习情境,提供类似的课题或阅读材料,并给予适当的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运用自己已经认识的读书方法尝试自读。
二、善于疑问,引导学生运用问题阅读法
善于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打开知识的金钥匙,而好奇好问正是孩子们的天性。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有探索的动力,收获的喜悦。我们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应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并用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去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创造自主学习情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一篇篇课文教学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比如: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引导他们,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我们讲解。学生经过启发,积极性就会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强了。
问题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阅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能唤起注意,启迪思维,而课后提示中的思考题又是文章的重点,带着课后问题读书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教给学生要求阅读法。也就是指导学生按提出的要求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读书,“其义”就会更明白,学生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边读边思,圈点勾画,分层理解,提出疑难;教给学生感情阅读法。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后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这是我们常用的读书方法,在学生读书后,要指导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文意;交给学生练写阅读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针对学生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指导读书,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实际操作中,对课文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含义把握,有利于学习运用这些优美词句和段落,对今后作文练习提供语句储备,从而有效提高作文综合能力;交给学生重点阅读法。即: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读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品味,提高其鉴赏力,陶冶其情操,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交给学生联系阅读法。也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地读书。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交给学生表情阅读法。当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后,再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形式可以多样,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双人朗读、角色朗读,等等。学生可以坐着朗读,也可以站着朗读,可以原地不动朗读,也可以走来走去、摇头朗读,等等。在授课时,老师要多进行情境描绘,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境界中,体会感情,再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交给学生看图阅读法。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后,再指导读书。首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提示,再引导学生摆脱框框,发表议论,然后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图和表达图意,最后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三、及时纠误,为学生指明自主阅读的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展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表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当然,学生在发表个人见解时,难免出错,当学生的理解与文章意义大相径庭时,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重要的是在阅读教学中,自读、自悟应贯穿课堂整个过程,要让学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如教学《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西湖美得“仿佛仙境一般”。我要求学生首先读通文字,对该段内容有整体把握,知道先写湖的四周“绿色镶边”,再写湖中“葱绿”的孤山,“绸带”一般的白堤与苏堤,小岛与白云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动”,然后,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学生心中疑团迎刃而解。
四、课外延伸,给学生开拓自主阅读的广阔天地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知识不仅在课本上、课堂上,还在生活实践中。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教完一篇课文后,应该赋予文章更多的内容,要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或经验用于实践,要在学生的学习中注入新鲜的生活源泉从而“盘活”知识,在实践中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在教学古诗《春晓》后,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把这些诗介绍给大家。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赛诗会。比一比谁搜集的春天的诗歌多?谁背诵的春天的诗歌多?评选出班级“诗歌之星”。这样不仅巩固了已学到的知识,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体现了大语文、活语文的教学观。
总之,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要善于细心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善于给学生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范红,崔荣佳;走出阅读教学的误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2]张凯;阅读教学要突出“三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年09期
[3]王家政;简论阅读教学三原则[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翟红花;改进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太原科技;2000年01期
- 【发布时间】2021/11/5 20:11:16
- 【点击频次】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