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阶段开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少年儿童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思想血脉和人生奋斗历程之中,就必须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树立爱国情怀,撑起报国志向,具备无比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充满爱心,懂得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人民,成为一个高尚的、精神富有的、志向高远的人。正如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要抓住养成教育特点,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萌芽期、开发期、重要期,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抓好这一时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小学教育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养成特性,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广泛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兴趣小组创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点和接受习惯,用好新媒体平台,大力运用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文学读本、动画漫画、视频短片等作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要把握小学生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个性,大力宣传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和身边人的事迹引导教育学生,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立志报国、立志学习的实际行动。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参加军事训练、班级劳动、冬令夏令营、劳动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要发挥思政课作用,让爱国主义教育潜心入骨。如何让爱国主义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是小学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适应学生的群体特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让思政课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针对性,还有实践性、操作性。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有机结合,加大教材和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要以历史视野、文化视野规划爱国主义教育,让广大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教育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堂教学合力,引导广大小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植入灵魂、融入血脉。
要形成整体合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润心进脑。从小学阶段开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教师在各个方面为人师表,还要家庭家长的大力配合,更需要全社会营造爱国氛围,共同形成整体合力。一方面在教师中要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要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小学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心全意做引导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还要利用好同学生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固化爱国主义精神进脑入心。一方面全社会要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通过影视作品、广播电视、媒体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家庭中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好爱国主义精神的播种者、实践者,要让孩子从小树立爱家庭、爱父母、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与人为善的行为习惯,进而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爱国主义精神风尚,激励小学生从小就有“中国梦”,用“中国梦”激扬爱国梦、青春梦。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充满爱心,懂得爱父母、爱家庭,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人民,成为一个高尚的、精神富有的、志向高远的人。正如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要抓住养成教育特点,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地生根。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萌芽期、开发期、重要期,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抓好这一时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小学教育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养成特性,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广泛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兴趣小组创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点和接受习惯,用好新媒体平台,大力运用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文学读本、动画漫画、视频短片等作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要把握小学生充满激情、积极向上的个性,大力宣传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等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事迹,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和身边人的事迹引导教育学生,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立志报国、立志学习的实际行动。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馆,参加军事训练、班级劳动、冬令夏令营、劳动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要发挥思政课作用,让爱国主义教育潜心入骨。如何让爱国主义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是小学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思政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适应学生的群体特征,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让思政课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针对性,还有实践性、操作性。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有机结合,加大教材和课堂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要以历史视野、文化视野规划爱国主义教育,让广大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国防教育、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教育等,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课堂教学合力,引导广大小学生把爱国主义精神植入灵魂、融入血脉。
要形成整体合力,让爱国主义教育润心进脑。从小学阶段开始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需要教师在各个方面为人师表,还要家庭家长的大力配合,更需要全社会营造爱国氛围,共同形成整体合力。一方面在教师中要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等活动,引导教师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创新创造。要制定科学的教师评价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小学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心全意做引导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还要利用好同学生联系密切的独特优势,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固化爱国主义精神进脑入心。一方面全社会要努力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通过影视作品、广播电视、媒体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在家庭中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好爱国主义精神的播种者、实践者,要让孩子从小树立爱家庭、爱父母、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与人为善的行为习惯,进而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爱国主义精神风尚,激励小学生从小就有“中国梦”,用“中国梦”激扬爱国梦、青春梦。
- 【发布时间】2021/12/3 20:03:33
- 【点击频次】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