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再多的“为你好”不如一句“你怎么看”

 

【作者】 罗士祷 赵明月

【机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次学生违规被抓所引发的家庭教育的思考

  摘 要:通过对班上学生违规使用手机被抓这一真实案例的解决过程,了解到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和家庭教育情况。通过对问题的成因分析,发现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从而引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并就案例中的家庭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学生违规、为你好、你怎么看、家庭教育
  一、案例背景
  某天下午,接到级长电话,说是我们班一个女同学(小郑)宿舍违规使用手机被抓,听到名字我愣住了。对于这个女孩,我印象深刻。她性格强势自我,热爱音乐、舞蹈,思想早熟且老练,她的身上有种看透规则的高傲和不屑。这样的她,小错会有但涉及到违规违纪请家长的事情,她不会去碰。
  记忆慢慢退回和她第一次正面交锋的画面,那次矛盾爆发是因为午休宿舍讲话。
  开学初,年级严抓宿舍违规深夜讲话,这是一道红线。作为班主任的我雷厉风行地对6个顶风作案的男生即刻停宿。为正班风,借此契机我在班上说,只要是违规宿舍讲话了,影响同学们休息,就直接停宿回家。由此,我们班晚上宿舍讲话的风气好了很多。但某天中午宿舍老师发现小郑和同学午休讲话,因此被扣分。和宿舍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后,得知她们午休讲话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于是打算等她们主动来找我承认错误后教育一下就了事,可是等了两天依然没有来。
  我便让同学转达让她俩来找我。课间,我坐在办公室,小郑气势汹汹的带着讲话的另一个女生来办公室,进门就质问到:“老师,我觉得我们宿舍中午讲话这个情况没必要上纲上线通知家长,更没有严重到要停宿回家。因为年级规定是深夜讲话停宿回家,我们并不算。而且这个规定应该是宿舍负责,宿舍主管,并且我们和宿舍老师已经沟通过了,她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不会停宿,我觉得班级的规定不应该凌驾于年级和宿舍管理之上。并且中午其实大多数人都没有休息,我只是在洗衣房让她帮我拿一下纸,并没有怎么故意讲话,也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休息……”瞬间办公室安静了,因为她强大的气场和刺耳呱噪的音量。
  此情此景,我打断了她,于是和她展开了一段细声细语的师生对话。“我停了你们的宿吗?我告知了家长吗?你们知道我找你们来是要做什么吗?”她们摇头望着我。“既然不知道我要对你们聊什么?那你们对我的发难和质疑是不是有点失礼或过分?甚至莫名其妙?”听罢我的几个和风细雨的反问,小郑同学一下噎住了。因为她们没有想到,老师并没有责怪和批评的意思,而只是要解决问题。趁热打铁,“宿舍讲话,不管是中午还是晚上,到了规定时间,都是违规行为,况且学校三令五申,你们说说你们这样对吗?本来我就没打算停你们宿,只是想和你们探讨午睡期间讲话的利弊。为师知道你们不想让家长担心,但是能逃避责任吗?”一番真情地阐述,小郑渐感惭愧,“老师,对不起,我有点冲动了”。
  第一回合交锋结束。当她们离开后,办公室老师站起来说“这个态度你也能忍,要是我,肯定当场就骂起来了。”我笑笑,开玩笑地说,我喉咙痛,一会还有两节课要上呢。其实我心里明白,有时候,人对什么反应越激烈,其实就是越害怕或者越畏惧什么。看起来一个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孩子,为什么谈到可能会因为自己违纪问题而被约谈家长时,反抗情绪如此激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回想起之前的交锋,我仍心有余悸。挂断级长电话,我立马赶回学校。我猜此刻小郑的心情一定是非常忐忑。因为,这次被级长抓住违规带手机,按照校规是必须停宿并约谈家长。
  进教室后,我把她叫出来,在门口轻声问了一句“想和我说点什么?”说完,这个看起来特别高傲要强的孩子,立刻失声痛哭起来,说:“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昨晚身体不舒服回家后,就鬼使神差的把手机带回学校了。然后今天我只想看一个报名信息就被抓了。”看着甚是委屈的样子,我拉着她来到楼下,坐在长椅上。晚自习的夜晚安静又平和,我搂着她的肩膀,她哭得很伤心。她说:“老师,我真的觉得受不了,我好压抑”。原来,每次她周末回家都会被父母严格要求增加学习训练,但她从小的爱好和梦想是艺术,并在这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现在高中了,父母更加阻止和反对,说她是痴人说梦,并且说她成绩不好是因为文艺花费时间多了。可她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学习,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考不出来,每次考试都怕自己考不好回去会挨骂。”想象着一个快17岁、站起来比我还高的大姑娘,仍像小孩子一样被爸爸打骂的情景就莫名心疼。
  她擦了擦哭红的眼睛,静下来叹口气继续说到:“一到周末,回到家除了完成学校作业,我妈还会给我找很多的题目,做完就给我改出来,做不好就会挨骂甚至挨打。这次我带手机回校是因为我从小就关注才艺活动选秀的报名。去年疫情取消了,今年会开展,所以我带手机就是想知道这个比赛报名的情况并及时报名。如果今年我再不去试试,可能就没有机会,这可是我从小的梦想,我渴望尝试走这条路。可为什么我的父母听都不听就直接否定,连我去尝试的机会都不给,还笑话我痴人说梦。我觉得好难受,我已经很努力学习,可他们还是那么的打击我的爱好和梦想……”就这样,很久很久,她哭着发泄着,我静静的听着。似乎当初很多相处的细节和事情,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
  二、问题成因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骄傲又自卑,善良又自我,倔强又脆弱。她身上的这种矛盾性格源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原有信念被打压的拉扯效应。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原有信念往往是其对曾经成长的环境选择的某种反应策略,是特定环境下的生活模式和自我保护的本能。对原有信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原生家庭,即亲自关系。
  案例中的小郑已经有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她对音乐和舞蹈的自信、热爱与憧憬,遭到家庭及周围的环境的否定,甚至打击。即使她参加了很多比赛并获得了大奖,父母依然判定她的这些行为是“不务正业”。而父母眼中的“正业”即学习成绩,却让她倍感压力和无奈。社会对学历的高要求,内卷竞争的残酷与严峻似乎都印证着家长的理念:即学习好是学生的一切,作为学生如果连学习都弄不好,以后还有什么事情能做好呢。经历一次次努力后依然学不好的打击,让她苦恼。科学家的崇高伟大,明星们的多才多艺,企业家的敢想敢为等等,都告诉她成人世界成才的多种可能,但现实让她困惑。
  多元认知论认为单一的以学习标准衡量一个人,这种做法不对。当她反抗时,父母的情感绑架和语言枷锁让其无力抗拒。因为,母亲多次情感示弱,在小郑面前哭诉自己无能,甚至放弃工作,以牺牲自我来培养小郑;因为你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导致父母关系不和。凡此种种,致使其父亲直接以结果论成败,考差了就打骂。这些家庭教育的方式让小郑既无奈、恐慌又压抑,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似乎自己又没有错,而每次父母教育她时,总离不开:“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好一句“为你好”,但其父母却不知道,他们打压了孩子的爱好和天性,他们是在用亲情抑制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长期以往,这种家庭教育会让孩子迫于父母压力而形成表里不一的特点、矛盾的性格和不愿真实表达自己需求的心理认知,甚至可能会使孩子慢慢失去独立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以致因看不清真实的自己而影响人生选择。时代在变,家庭教育也要思变。经验固然重要,但孩子不是一个提线木偶,用“为你好”的理由替孩子包办一切,自己累,孩子更累。
  “父母明明是为我好,也付出很多,可我却不快乐,甚至感到压抑窒息。”这就是案例中小郑内心最大的困惑,也是其父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学会把主导权还给孩子,立足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这比教会她具体做某件事意义更深远。
  三、家庭教育的思考
  回望上述教育案例,不难看出,这是一起强势家长为女铺筑成长路而其女因有自己理想未能实现父母愿望的家庭教育问题。表面上看,父母没有错,目的是“为你好”,但实际上,小郑父母的“为你好”教育不仅破灭了小郑内心的梦想,而且严重伤害了她的身心健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对父母、对孩子都是痛。所以,再多的“为你好”,不仅不能让你的孩子好,而且有可能毁掉孩子的前程。案例就给了我深深的启示,“为你好”教育已经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反思其得失,真的不如一句“你怎么看”“让你好”“我相信你”显得更有力量。
  首先,改变传统的幸福观,让“你怎么看”来维护孩子的天性和兴趣,树立自信。
  所谓“你怎么看”?即是以商量、征询、建议、关心和研究等等考虑问题的方式,主体是你自己,其中蕴含浓厚的人文关怀和自主意识。而“为你好”,美其名曰是出于关心、重视、帮助,主体是父母或老师,但实际意思具有要求、强迫、必须甚至道德绑架等内涵。两种思想比较,前者给人温馨、鼓舞、力量和幸福,后者则有压力、窒息和负重感。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就要改变传统的幸福观,即学习成绩优秀不是幸福的唯一。幸福是来自孩子的身心健康、阳光青春、多才多艺、有梦想、有追求以及品行端正等等综合素养。当孩子学习能力差点,但他有其它天赋或爱好时,为人父母或为人师者就要帮助学生权衡优劣,多方比较,把脉人生方向,做好分析者、助力者、参谋者和引领者角色,也就是多点雪中送炭,少点锦上添花。案例中的家庭教育,小郑父母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他们心里只有单一的成功学,没有安抚指导的心理学。只有狭隘的希望,而没有孩子真正的幸福。所以,小郑父母的家庭教育最终导致了小郑与父母的尖锐矛盾和冲突。家庭教育内容包罗万象,但核心是引导孩子学习成长的习惯,引导子女具备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培育子女懂得生活、学会生活、珍惜生活、始终洋溢青春阳光自信的精神。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来梳理子女的教育大纲。这样,家庭教育才能明确指导的大方向,才可避免孩子与家长的大动干戈,树立学生自信。
  其次,蹲下身来,让“你怎么看”拉近父母与孩子的心灵距离,增强自信。
  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过程。一个居高临下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窒息感,只会束缚住孩子智慧的开启和心灵的绽放。所以,当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要求不一致时,家长或老师首先要冷静下来,然后去研究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备足课,再以数据分析、案例事实、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等等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不可道德绑架,更不可简单粗暴。这样,在尊重、平等、理解和信任基础上的建议点拨、引导开启,自然就会拉近父母或老师与孩子的心灵距离,从而产生美好的教育效果。案例中的小郑父母,在多次“为你好”的教育失败后,不但不去反思失败原因,而是转向以示弱、哀求等道德绑架的方式,结果让孩子出现心理上的精神恐惧和抑郁。这种缺乏自主选择,只有服从、遵守的家庭教育就是小郑父母的错误症结。正是因为这些过错,小郑的艺术梦想,不仅没有得到父母支持,而且还处处被打压。也正是因为这些过错,小郑在一次次考试失利后,愈感沮丧、愧疚、紧张、焦虑和方向的迷失。所以,父母、老师要学会“蹲下”,用“你怎么看”的商量、建议、研究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蹲下”,虽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对于教育的意义,不可小看。蹲下去的是老师、家长的身子,升上来的却是教育的高度。多点“你怎么看”,孩子怎么不会感到温馨?信心怎么不会慢慢增强?
  第三,抓住家校共育契机,让“你怎么看”形成育人“统一战线”,充满自信。
  家校共育即家校协同育人,是家长和学校(班主任、老师)联合起来,对教育问题、知识、技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和探讨学习,最后达成一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父母或老师碰到孩子在教育上的困惑时,不管哪方都要主动联系对方,以“你怎么看”来寻求帮助,从而形成育人“统一战线”,家校协同育人,增强教育的力量。所以,家校共育既可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又可延伸和完善学校教育的影响,进而自觉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助推子女健康快乐成长,激励孩子对己、对人生、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案例中,小郑的两次违纪所表露出的班主任要约谈家长时的恐惧心理和暴躁情绪,即是家校共育的契机,可小郑的父母和班主任都没有把握住,更没有形成育人的“统一战线”,从而错失教育良机,导致小郑与其父母的矛盾愈来愈烈、小郑心理和心境愈来愈糟糕。俗话说,家庭教育教人文,学校教育教科学,社会教育教规则,自我教育教信仰,当这些教育形成了合力的时候,教育就会如虎添翼,学生就会更加信心百倍。
  第四,创设学习平台,让“你怎么看”优化家庭教育资源,坚定自信。
  家长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怀有对孩子一生的责任。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通过他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烙印”。所以,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转变家长家庭教育的观念,拓宽家长家庭教育的视野,这也是学校教育的工作使命。为此,学校、年级、班级都可以以教育“你怎么看”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如:学校应有计划举办家庭教育培训会,让家长直接与专家对话、碰撞;年级要有计划召开家庭教育的家长心得交流会,让身边的教育经验得以借鉴和启迪;班主任可以购买一些家庭教育的杂志刊物书籍等,有针对性地把相关书籍推荐给家长阅读,及时引导他们从书中找到灵感或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师虽看到了小郑问题,并对小郑进行了安抚教育,但遗憾的就是没有与家长互动交流,给家长有力指导,帮助家长改变观念,端正认识,走出误区。教育,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尤其是家庭教育出问题的学生,更应该是家长多方学习不断提升的结果。所以,创设学习平台,提供多维家庭教育资源,这是必然更是必要。
  曾经看到一首诗这样写道:如果孩子是鸟,你就是天堂;如果孩子是鱼,你就是大海;如果孩子是花,你就是春天。我想这首诗是写给父母的,也是写给老师的。是教育让孩子的世界天高海阔,春意盎然。
  条条大路通罗马,孩子的成才之路不只一条。孩子不是泥人,顺其自然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境界,也是孩子得以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管控下再多的“为你好”,都不如一句“你怎么看”,来的入心动心。
  参考文献:
  [1]尹忠泽, 范晓媛. 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基于萨提亚的“冰山”隐喻理论[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 000(003):26-30.
  [2]江和原. 个案研究:萨提亚治疗模式本土化的理论及实践[D]. 山西师范大学.
  [3]涂珊丽, 周俏敏. 运用“冰山隐喻”理论探讨学生的内在渴望[J]. 科普童话:新课堂, 2017.
  [4] 朱永新. 让孩子创造自己[M]. 商务印书馆, 2017.
  此文为罗士祷老师开发的佛山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案例与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 【发布时间】2021/12/3 21:22:40
  • 【点击频次】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