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语文课堂提问谨防陷入低效泥潭

 

【作者】 周 静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华封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能为高效教学服务就必须在设计与实施时谨防陷入低效泥潭。本文探讨了易进入的使学生不知所措的空洞浮泛低效泥潭、使学生厌倦抗拒的形式主义低效泥潭、使学生浅尝辄止的蜻蜓点水低效泥潭和使学生思维僵化的单调直白低效泥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泥潭;低效;谨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提问可用艺术二字来形容。虽然这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课堂组织与诱思手段,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没有对其有效性进行教学思考,没有对其在课堂出现时机进行考量,没有对其真正发挥作用进行研究,导致频繁出现的提问陷入低效泥潭。因此,在全面倡导以提升教育质量的“五育合一”课改中我们不应仅对课程改革的教材观、教法观和学生观进行研究,还要注重手段创新和学生思维培养的路径作科学探讨,特别是帮助我们实现教学意图的提问策略作细致的研究,使其有更符合班上学情的新路径。这样才能把这种常见的方式焕发出新的教学意义来。目前,在教研活动和日常走走看看中我发现,我们语文课堂存在或这或那的误区是导致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为了谨防再次上演破坏我们高效“三活课堂”建设,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对此共商改进之策。下文,我将以语文课堂上的提问来表达对提问的一些观点,其目的是让我们课堂出现的提问不要再陷入低效泥潭。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低效泥潭,使学生不知所措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提问很恰当,对于准确了解学生思维现实是有重要帮助的,可以感觉到学生是否进入到思考中来以及灵活程度。这样的提问不仅具有开发学生智力、启发主体思维的神奇效果,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成功体验、促进教学互动等多种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可是,我们教师在很多时候提出来的问题却异常空洞,浮泛,让学生不知从何去思考。这种提出来的问题很明显就是陷入了低效泥潭。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宏大,就会给人抽象空洞感,特别是需要深入理解文本时才能回答的提问却又在学生初读课文这个节点时就要求学生快速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就会使学生茫然失措。而且在课堂上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在提问后出现了空前的冷场,即使指名回答也是卡壳的,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所以,我首要表达的观点就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提出的应做到问有所指,小步前进,避免空洞浮泛。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低效泥潭,使学生厌倦抗拒
  课堂提问数量过多,把教学对话变成了教学问话。特别是在以合作和探究为教法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可看到更多这样“卖弄花枪”的形式主义提问,过多的合作设计占据了课堂时间,导致教师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象“撒秧苗”一样只顾“抛”。这种“玩花拳绣腿”的教学做法可以说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大忌”。在一些竞教课中我们教师为了取悦评委展开自我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异常活跃,让学生合作了又合作,探究了又探究。似乎课堂都是合作探究的“地”。这种不讲求实效的频繁提问和多次的合作探究,只能让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的学习心理,因为很多学生根本就得不到参与就已草草收场,无助于学生思考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
  三、陷入蜻蜓点水的低效泥潭,使学生浅尝辄止
  为完成教学案中的既定任务目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量大”,先前提出的问题由于耗时过多,后面的问题又感觉是必需的,因此,只能蜻蜓点水式的抛出。这种浮光掠影式的教学做法,在课堂上出现了“三不等”现象,即不等学生完全打开思维闸门,不等深入思考,不等学生形成自我观点。这样的提问做法只能使学生浅尝辄止,学生未能进入深入思考状态,问都已过去了。如果长期如此,学生就会感到懒于思考的习惯,反正思维还没启动就会过去的。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提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对教学推进不利对学生思维培养有害,还会造成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浅尝辄止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出现思维懒散现象。
  四、陷入单调直白的低效泥潭,使学生思维僵化
  “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类似的发问在语文课堂上是极为常见的,这种提问我们可以称之为单调直白的提问。由于过于单调,直露,学生无需深思,就可作出非此及彼的判断。这实际上也是不给学生思考的不好做法。教师只顾自我地按部就班地提问,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开始。这样的长期以往就不会激起学生思考欲望和思索兴趣,甚至容易造成学生没有教师提示和帮助就不能作深入思考的思维僵化。因此,在有效设计提问和操作时,要尽可能减少这种如同口头禅式的“是非问”,让学生有思考价值。这种“表态式”的答问要少,语文学习要避免语焉不详这种脱离文本的没有意义的判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能成为一种教学艺术还需要我们一线执教者更多的努力,要做到设计与实施的双线并进,特别是预期时的精心定制,才会在实施时确保有效性而不再陷入低效泥潭。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结合“五育合一”背景下的“三活课堂”理念探索之机,不断寻找提问设计与实施的优化方法,在提问的“精准性”“时效性”“情感性”和“趣味性”下功夫,把提问这一手段由一般策略向着艺术打造,使其在助力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过程中真正成为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刘美孜,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与优化策略[J].新教师教学,2010年。
  [2]马永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及设计[J].学周刊,2015年。
  [3]袁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国际公关,2020年。
  • 【发布时间】2021/12/3 21:26:06
  • 【点击频次】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