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中“旁批”式阅读的感悟与反思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放手发动学生,进行“旁批式”阅读,把“课内文章”变成“课外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地发现和探索。为此,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作旁批,弄清旁批的类型,教给学生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探讨方法为阅读预热;激励学生圈点批注,品味赏鉴,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同时提出疑难及批评建议,旁批注解为课文再生成;对于理解不透或不明白的,可以设计成阅读理解题目,师生共同研究,质疑问难为文章再拓展。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正确地感知整体、把握要点和赏鉴细节。做真正的阅读者,做快乐的享有者!
关键词:旁批;个性化
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牢牢抓住每个单元选文的文本特质,提出恰当的学习方法,努力将“课本教材”转化为“学习素材”,文本的编写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1]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过多依赖、迷信教学参考书的讲解,而是要注重对课文文本的研读、琢磨。要努力改变束缚于教参的现状,放手去发动学生,把“课内文章”变成“课外文章”,让学生去进行“旁批式”阅读,自主阅读,不是要老师盲目灌输,而是让学生去品评,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减轻学生阅读负担。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能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我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作批注,教给学生点评式、提问式旁批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旁批还原到文本对应的语言材料当中去品味赏鉴,在已有感受点和疑问点的基础上引出个性化的感受和新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从而正确地感知整体、把握要点和赏鉴细节。
本文以教学《散步》一文为例,与大家分享我“旁批”式阅读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一、授人以渔——探讨方法为阅读预热
《散步》一文,以“散步”为线索,是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六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三代,祖孙四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散步中出现了矛盾,最终完美解决的故事,行文中流露出浓浓的亲情,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主题呼之欲出。同时,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声音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教学中,要带动学生以个性化的自我认知。讲课时,我抛开教学参考书上的条条框框,同时也要求学生回到课本,回归到“原始”的阅读。既然是“个性化阅读”,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承认学生认知的差距,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
阅读之前,我先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要读懂这篇小散文,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要看文章的题目;有的说要看主要事件;有的说要看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又有的说要看典型的环境描写;也有的说要看关键细节;更有甚者说要看画龙点睛之笔。
学生能根据已有阅读经验和能力,归纳出阅读文章的常用方法。我以此为学生做读前“热身”,提高学生的零参考、无依赖的阅读兴趣。
二、圈点批注——旁批注解为课文再生成
学生的课文笔记,大都是参考书上的关键词句,这其实是引用或套用专家解读,并不是这篇课文中师生的阅读生成与升华。如教参关于课文的主题感悟的引导:与家人相处,更加关心理解父母、尊敬爱护老人;家庭事务产生意见分歧时,多多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唯我独尊。[2]我鼓励学生把课文当作一篇作文去评改,就像给同学批改作文一样,用平视的眼光来阅读、品评,抛开课文作为范文所带给学生的距离感和仰视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其优劣。就这样去激励学生,大胆地去给课文写旁批,作圈点批注,提出疑难问题。如果有足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对课文提出批评建议。
这样,学生在原文上的批注可谓是“百花齐放”。如,“……又熬过了一个寒冬”,有的在“又”字处批注:对母亲身体的关注,对母亲顺利地再度过一年的喜悦与欣慰。在“熬”字旁,有同学批注道: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比从前,忍受寒冷很艰难,寒冷的冬天对母亲来说,就是漫长的煎熬。
同样,课文中“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冬水也咕咕的地起着水泡……”一句,有同学从“绿”字中悟出: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大地焕发了生机。也有同学从“生命”一词中体会到“母亲也将迎来新的一年,希望母亲也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中有这么一句:“小家伙突然叫起来:‘……也是妈妈和儿子!’”。有个学生批注:这是对称句,语言形式整齐,便于朗读。也有学生批注:“叫”字表现了小孩的兴奋、活泼,所说内容也让人发笑,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同一处批注,学生站在不同的出发点,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发生分歧一段,对于妻子的表现这里,有学生在“外面”一词下加上重点符号,旁边批注:妻子在外面听丈夫的,注意给丈夫留足面子,也许在家丈夫就要听妻子的。这就不错,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思考时能够透过语言表象,去分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多么富有创意。
又如文章结尾处“整个世界”的批注,学生们更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有的从字面意思上说“背负世界,担子沉重”;也有的从“世界”二字的引申意义上说“尊老爱幼是家庭的全部责任”;还有的联系社会发展说“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义务,这是作为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更有甚者说“照顾好母亲与儿子是‘我’和妻子的重大使命”。
在批注过程中,只要是自我的理解与发现,我们老师都要给予激励和赏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阅读的快乐,收获喜悦。
当然,学生在批注中也会产生一些不正确或不准确的认识,这是学生阅读成长的必然经历。此时,我们不要为了避免学生犯错,也不要避免因此浪费时间,直接把文章的正确见解告诉给学生。相反,而是要努力去发现学生批注中可取之处,善意地去指出批注中需改进之处。如在“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咕咕的地起着水泡……”一句旁边,有批注“景物描写”的;也有批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对此,我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分析中抓住了写作手法为思考的出发点,分析的方向是正确的,切入的角度是明确的。同时,对于第一个同学,我引导他作如下思考:景物描写,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什么季节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对于第二个同学,我这样启发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用?这样用能够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感情?这样,一个同学进一步批注: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田野的生机盎然。另一个同学这样完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到田野,看到一大片绿色的喜悦心情。
三、创设问题——质疑问难为文章再拓展
旁批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读,获得自我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完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促进表达;这个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从无疑到有疑,从解疑到质疑的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对于学生的疑问,无论是课前预习中的不解、课中探究性的迷惑,还是课尾延伸性的疑难,教师都应该提倡、鼓励、引导。提倡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同样地,也要提倡、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当然,学生个性化的批注,并不能表示学生对文章就理解了,批注中也会反映出学生阅读中的一些疑问。阅读中学生不明白、理解不透的内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设计成阅读理解的题目,师生一起共同研究。传统教学中都是老师给学生留作业,现在,学生可以给老师和其他学生留作业,设计思考题,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和探索的氛围浓厚。自主之后,在《散步》一文中,学生脑洞大开,批注富于个性,引人深思:(1)要表现互敬互爱的材料很多,文章却写“散步”,事小,为什么作者能把它写得亲切感人?(2)文中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又说“这一切取决于我”,既然如此,为什么当“我”说走大路时,母亲却要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3)“……都是慢慢地,稳稳地…”一句,可以看出“我”和妻子怎样的想法?有没有特殊的韵味?(4)假如最终选择走大路,事情又会怎样发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问题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加深阅读印象,提高自我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问题的产生,是学生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和再拓展。也许,会有学生会认为,这篇课文很简单,除了中心主题的理解,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了。当抛出其他同学的这些提问时,他才发现自己认识太肤浅,想问题的层面不够深广,思考不够精细,从而在阅读上开拓自己的思路,思维层次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倡“旁批式阅读”,要求学生在评价中阅读,在提问中阅读,用点评的方法作批注,用提问的形式作旁批,老师作为引领者、示范者,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学生没有阅读套路问题的束缚,轻松愉快,也容易形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意识,同时养成一边思考一边批注的习惯,做真正的阅读者,做快乐的享有者!
参考文献:
[1]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第1页,编写说明。
[2]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第69页,《散步》课文研读。
关键词:旁批;个性化
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征,牢牢抓住每个单元选文的文本特质,提出恰当的学习方法,努力将“课本教材”转化为“学习素材”,文本的编写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1]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过多依赖、迷信教学参考书的讲解,而是要注重对课文文本的研读、琢磨。要努力改变束缚于教参的现状,放手去发动学生,把“课内文章”变成“课外文章”,让学生去进行“旁批式”阅读,自主阅读,不是要老师盲目灌输,而是让学生去品评,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减轻学生阅读负担。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能主动地发现和探索,我首先要求学生学会作批注,教给学生点评式、提问式旁批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旁批还原到文本对应的语言材料当中去品味赏鉴,在已有感受点和疑问点的基础上引出个性化的感受和新的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从而正确地感知整体、把握要点和赏鉴细节。
本文以教学《散步》一文为例,与大家分享我“旁批”式阅读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一、授人以渔——探讨方法为阅读预热
《散步》一文,以“散步”为线索,是人教版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六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家三代,祖孙四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散步中出现了矛盾,最终完美解决的故事,行文中流露出浓浓的亲情,珍爱生命、“孝”字当先、尊老爱幼的主题呼之欲出。同时,中年人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才能使社会更和谐的声音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教学中,要带动学生以个性化的自我认知。讲课时,我抛开教学参考书上的条条框框,同时也要求学生回到课本,回归到“原始”的阅读。既然是“个性化阅读”,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承认学生认知的差距,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
阅读之前,我先给学生一定的引导:要读懂这篇小散文,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要看文章的题目;有的说要看主要事件;有的说要看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又有的说要看典型的环境描写;也有的说要看关键细节;更有甚者说要看画龙点睛之笔。
学生能根据已有阅读经验和能力,归纳出阅读文章的常用方法。我以此为学生做读前“热身”,提高学生的零参考、无依赖的阅读兴趣。
二、圈点批注——旁批注解为课文再生成
学生的课文笔记,大都是参考书上的关键词句,这其实是引用或套用专家解读,并不是这篇课文中师生的阅读生成与升华。如教参关于课文的主题感悟的引导:与家人相处,更加关心理解父母、尊敬爱护老人;家庭事务产生意见分歧时,多多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唯我独尊。[2]我鼓励学生把课文当作一篇作文去评改,就像给同学批改作文一样,用平视的眼光来阅读、品评,抛开课文作为范文所带给学生的距离感和仰视感,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其优劣。就这样去激励学生,大胆地去给课文写旁批,作圈点批注,提出疑难问题。如果有足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对课文提出批评建议。
这样,学生在原文上的批注可谓是“百花齐放”。如,“……又熬过了一个寒冬”,有的在“又”字处批注:对母亲身体的关注,对母亲顺利地再度过一年的喜悦与欣慰。在“熬”字旁,有同学批注道: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比从前,忍受寒冷很艰难,寒冷的冬天对母亲来说,就是漫长的煎熬。
同样,课文中“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冬水也咕咕的地起着水泡……”一句,有同学从“绿”字中悟出: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大地焕发了生机。也有同学从“生命”一词中体会到“母亲也将迎来新的一年,希望母亲也能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中有这么一句:“小家伙突然叫起来:‘……也是妈妈和儿子!’”。有个学生批注:这是对称句,语言形式整齐,便于朗读。也有学生批注:“叫”字表现了小孩的兴奋、活泼,所说内容也让人发笑,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同一处批注,学生站在不同的出发点,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发生分歧一段,对于妻子的表现这里,有学生在“外面”一词下加上重点符号,旁边批注:妻子在外面听丈夫的,注意给丈夫留足面子,也许在家丈夫就要听妻子的。这就不错,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思考时能够透过语言表象,去分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多么富有创意。
又如文章结尾处“整个世界”的批注,学生们更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表达:有的从字面意思上说“背负世界,担子沉重”;也有的从“世界”二字的引申意义上说“尊老爱幼是家庭的全部责任”;还有的联系社会发展说“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义务,这是作为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更有甚者说“照顾好母亲与儿子是‘我’和妻子的重大使命”。
在批注过程中,只要是自我的理解与发现,我们老师都要给予激励和赏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享受自由阅读的快乐,收获喜悦。
当然,学生在批注中也会产生一些不正确或不准确的认识,这是学生阅读成长的必然经历。此时,我们不要为了避免学生犯错,也不要避免因此浪费时间,直接把文章的正确见解告诉给学生。相反,而是要努力去发现学生批注中可取之处,善意地去指出批注中需改进之处。如在“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咕咕的地起着水泡……”一句旁边,有批注“景物描写”的;也有批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对此,我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分析中抓住了写作手法为思考的出发点,分析的方向是正确的,切入的角度是明确的。同时,对于第一个同学,我引导他作如下思考:景物描写,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物?什么季节的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对于第二个同学,我这样启发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这样用?这样用能够看出作者当时怎样的感情?这样,一个同学进一步批注:景物描写,表现了春天田野的生机盎然。另一个同学这样完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来到田野,看到一大片绿色的喜悦心情。
三、创设问题——质疑问难为文章再拓展
旁批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读,获得自我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完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从而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促进表达;这个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从无疑到有疑,从解疑到质疑的过程,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因此,对于学生的疑问,无论是课前预习中的不解、课中探究性的迷惑,还是课尾延伸性的疑难,教师都应该提倡、鼓励、引导。提倡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同样地,也要提倡、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解疑。
当然,学生个性化的批注,并不能表示学生对文章就理解了,批注中也会反映出学生阅读中的一些疑问。阅读中学生不明白、理解不透的内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设计成阅读理解的题目,师生一起共同研究。传统教学中都是老师给学生留作业,现在,学生可以给老师和其他学生留作业,设计思考题,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和探索的氛围浓厚。自主之后,在《散步》一文中,学生脑洞大开,批注富于个性,引人深思:(1)要表现互敬互爱的材料很多,文章却写“散步”,事小,为什么作者能把它写得亲切感人?(2)文中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又说“这一切取决于我”,既然如此,为什么当“我”说走大路时,母亲却要改变主意,决定走小路?(3)“……都是慢慢地,稳稳地…”一句,可以看出“我”和妻子怎样的想法?有没有特殊的韵味?(4)假如最终选择走大路,事情又会怎样发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问题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加深阅读印象,提高自我阅读水平和欣赏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问题的产生,是学生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和再拓展。也许,会有学生会认为,这篇课文很简单,除了中心主题的理解,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了。当抛出其他同学的这些提问时,他才发现自己认识太肤浅,想问题的层面不够深广,思考不够精细,从而在阅读上开拓自己的思路,思维层次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倡“旁批式阅读”,要求学生在评价中阅读,在提问中阅读,用点评的方法作批注,用提问的形式作旁批,老师作为引领者、示范者,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学生没有阅读套路问题的束缚,轻松愉快,也容易形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意识,同时养成一边思考一边批注的习惯,做真正的阅读者,做快乐的享有者!
参考文献:
[1]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第1页,编写说明。
[2]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第69页,《散步》课文研读。
- 【发布时间】2021/12/3 21:26:47
- 【点击频次】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