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新方向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而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近年来,“快乐体育”是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本文首先对快乐体育的概念及内涵进行陈述,分析将其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并探索其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快乐体育;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有效的创新与改革,导致体育教学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在体育改革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及内涵
“快乐体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指的是深层的心里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2]这种方法提倡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调动学生丰富的情绪,使其能够尽情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激发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体育技能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快乐体育必须兼顾到“快乐”和“学习”两个方面,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但同时也要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快乐体育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体育课堂的活动项目,寓教于乐,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快乐体育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释放学生天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时期,大部分的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天真烂漫,处于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充满求知欲的阶段。传统的体育教学相对死板,容易让学生感到压力,丧失兴趣。而快乐体育能够让单纯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释放自己的天性,有利于孩子身心愉悦以及创造性的和个性的培养。
2、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
毫无疑问,体育是一项以实践为主导的科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对于老师更多的是恐惧与服从,有效交流较少。有的学生无法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同学找不到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但出于恐惧心理不敢向老师提出建议,直接导致的就是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效率低下。快乐体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来了解大家的想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让学生能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快乐体育在增进学生愉悦感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流,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三、快乐体育教学实施的路径
1、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快乐体育”必须紧贴其“快乐”的特征,将学习和玩耍紧密的结合起来。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当然,趣味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是硬件设施,新颖有趣的体育器材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今的小学生不同于以前,生活上的富足也使得他们见识广泛,所以只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感到好奇。传统的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是语言的表达,小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充满童真。快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尽量使用“童言童语”,站在儿童的角度用他们所熟知的语言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亲切,也能大大提高交流的效率;还有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的故事化。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喜欢的事情,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故事化,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一定会使他们对体育充满兴趣并积极参与。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快乐教学当然不能只注重愉悦感,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处于身心都尚未成熟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存在欠缺,对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准确的判断。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能遭受的身体伤害,也保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3、坚持教学的生活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快乐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期待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将相对单调的体育项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大大降低体育学习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生活知识,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还能够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生活化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将生活经验运用在学习中,同时在学习中增加新的生活经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成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多种因素导致我国在“体”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面对当今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快乐体育”才是体育改革的新目标。只有认清“快乐”和“体育”的关系,并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彻底的改革,才有可能实现“快乐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试论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C].刘晓钰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20.
[2]试论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改革[J].李桂玲 四川体育科学,2004(02).
关键词:快乐体育;小学;体育教学;改革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缺乏有效的创新与改革,导致体育教学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出现,在体育改革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快乐体育的概念及内涵
“快乐体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法,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指的是深层的心里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2]这种方法提倡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调动学生丰富的情绪,使其能够尽情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激发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体育技能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创新意识。快乐体育必须兼顾到“快乐”和“学习”两个方面,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快乐,但同时也要达到相应的学习目的。快乐体育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体育课堂的活动项目,寓教于乐,让小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快乐体育引入小学体育教学的意义
1、释放学生天性,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时期,大部分的学生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天真烂漫,处于对所有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充满求知欲的阶段。传统的体育教学相对死板,容易让学生感到压力,丧失兴趣。而快乐体育能够让单纯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释放自己的天性,有利于孩子身心愉悦以及创造性的和个性的培养。
2、促进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情谊
毫无疑问,体育是一项以实践为主导的科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对于老师更多的是恐惧与服从,有效交流较少。有的学生无法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同学找不到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但出于恐惧心理不敢向老师提出建议,直接导致的就是小学体育教学课堂效率低下。快乐体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来了解大家的想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求让学生能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快乐体育在增进学生愉悦感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间流,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三、快乐体育教学实施的路径
1、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快乐体育”必须紧贴其“快乐”的特征,将学习和玩耍紧密的结合起来。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阶段,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发展。当然,趣味化教学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首先是硬件设施,新颖有趣的体育器材才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今的小学生不同于以前,生活上的富足也使得他们见识广泛,所以只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感到好奇。传统的器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是语言的表达,小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充满童真。快乐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尽量使用“童言童语”,站在儿童的角度用他们所熟知的语言进行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到亲切,也能大大提高交流的效率;还有就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尽量的故事化。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喜欢的事情,如果能够将教学内容故事化,让同学们参与其中,一定会使他们对体育充满兴趣并积极参与。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快乐教学当然不能只注重愉悦感,科学的教学方法是保证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小学生处于身心都尚未成熟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存在欠缺,对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准确的判断。所以要求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减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可能遭受的身体伤害,也保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3、坚持教学的生活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快乐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期待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将相对单调的体育项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一方面大大降低体育学习的困难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生活知识,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还能够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生活化教学就是鼓励学生将生活经验运用在学习中,同时在学习中增加新的生活经验。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成长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多种因素导致我国在“体”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相对滞后,面对当今素质教育的新目标,“快乐体育”才是体育改革的新目标。只有认清“快乐”和“体育”的关系,并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彻底的改革,才有可能实现“快乐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试论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C].刘晓钰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20.
[2]试论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改革[J].李桂玲 四川体育科学,2004(02).
- 【发布时间】2021/12/3 22:13:44
- 【点击频次】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