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入经典诵读

 

【作者】 张 欢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的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大学》《中庸》和《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诵读经典,在小学教育中更有着其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经典诵读;传统文化
  近年来,小学经典诵读活动在全国各地火热开展,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随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工作的进行,国学经典逐渐盛行起来。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是小学语文经典诵读适应时代的首要前提。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时下面临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经典教学时间有限
  一方面,小学素质教育中,教学时间有限,小学科目也较多,导致在经典诵读方面的教学力度大大减弱,教学时间存在长短不定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经典文化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时间上具有不主动性,绝大多数地区的上课时间都是取决于老师,这样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大多时间都耗费在了玩耍上,因此也导致经典文化的学习时间减少。
  (二)用于教学的经典作品参差不齐
  国学经典的数目繁多,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经典的选取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一些经典文章晦涩难懂,小学生背诵理解都十分困难,这样对小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会有一定的影响。对历代散文的忽视是选择偏差的一个表现,一些具有巨大价值的散文在小学经典诵读的教学中很少出现。另一个表现则是放大了启蒙类经典的影响,过度重视这些低难度、较直白的经典文章,只看到了它们在小学生识字方面的优势,却忽视了它们在价值方面的局限性,这并不利于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
  (三)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的偏差认识
  在信息化时代下,部分教师过度重视小学生对经典文化的阅读和背诵的数量,却忽视了他们对经典文化质量的掌握,只是片面地认为让学生更多地记忆一些古诗文章就是对经典的学习,却不知道经典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利用小学生良好的记忆来让他们更多地记忆有价值的文章,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还有一些老师自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往往选择通俗易懂的文章来教学,从而占用了经典文章的教学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经典内容。
  (四)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稀缺
  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学方法的发掘和运用,然而放眼当下现状,教学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往往受到一些束缚和制约,这样严重影响小学生对经典诵读的理解和接受。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诵读经典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少年儿童时期是“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黄金年代。有机地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少年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语文教学如果充分利用经典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等特点,采用多侧面联系、多渠道贯通,使其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发挥经典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经典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课前2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读经,甚至把读经作为班级集合的一种信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经典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有些经典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念中国诗词,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诵读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这样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儿童心性纯净时,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从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要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如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而长期的诵读薰习,可习养成他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深信必可陶冶他的性灵,开阔他的心胸,端正他的品行。
  五、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六、借助练笔,灵活运用
  “多读胸中藏汇,勤写笔下生花”,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日记本,及时记载下自己课外诵读的古诗文,并记下自己的感想、受到的启发。同时,学生也可将日记本美化,对古诗文的理解意境可以配上自己的图画,也可以改写成现代诗文,配上现代诗画。如读了《三字经》中的“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通过讲述晋朝的车胤没有灯就去捉萤火虫来照明读书,和孙康没有灯借着大雪的反光来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画出诗句中的场景。并可以引用学过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概括这些场景等。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上几点只是我个人的粗浅感受。其实,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军;论“经典诵读”[J];语文学刊;2006年S2期
  [2]张亮;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反思[D];苏州大学;2003年
  [3]张琪;经典与解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张春红.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5(27):38.
  [5]叶志芬.小学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35):39.
  • 【发布时间】2021/12/3 22:17:26
  • 【点击频次】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