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研读”活动实施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整本书阅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效果如何,不仅是新高考改革的需要,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整本书研读;实施策略;教师作用
一、整本书阅读实施背景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课程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一是重新界定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内涵;二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若干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重要的任务学习群之一,“整本书研读”活动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中。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已经推行的新高考改革,尽管涉及方方面面,其实着重考查的就是考生两个素质:思维素质和阅读素质。而思维素质又和阅读素质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未来的语文高考试卷必然会加大文本阅读的难度,扩大阅读篇幅,真正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温儒敏教授曾经说过,语文高考命题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一是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二是阅读题量也增加了,要适应这种变化,唯一的出路是提升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必将会让考生体会高考失利的苦果。
二、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1、选材有规划有梯度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序列化过程,教师要设计了一个序列化阅读参考书目,拟定相应阅读目标和完成形式。比如期中考试前,可推荐《如何有效读一本书》《苏东坡传》《活着》《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追风筝的人》等中外小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书本,准确地概括情节,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本的精髓,并运用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读书征文等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期中考试后,可推荐了《史记》《雷雨》《飞鸟集》《精神明亮的人》《文化苦旅》《沉思录》《目送》等不同类型的书籍,意在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品美文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领。教师给学生明确阅读的篇目和阅读的具体目标,学生通过粗读、精读、细读,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性阅读,争取阅读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以“五步法”指导阅读。五步法即“自读―初探―深读―共议―表达”的阅读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自己的阅读任务后,开始自读。学生初探文本内容,比如小说从故事、人物等方面入手,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把握,生发出思维点。然后在初探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等等。最后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把握文章内涵,最后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形成文字,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五步法”的指导下,既可以采用“同读一本书”的共性阅读,也可以用“百花齐放”的个性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一,“同读一本书”模式。比如在高一,我们推荐了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大众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并布置阅读任务:“这本书主要人物有哪几个,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什么?”“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哪个情节最精彩,作者如何写的?”“什么颠覆了你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深度阅读,用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
其二,“百花齐放”模式。根据学生爱好形成四个阅读小组,即小说组、散文组、传记组、诗歌组,制订阅读计划。比如小说组就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和成书过程,理清文本中人物关系,把握小说主题,明确小说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点评精彩片段;诗歌组则要求学生知人论世,读出诗歌的韵味与情感。最后,举行“班级读书会”,给学生创建一个个性化展示和交流平台,让同学介绍文本内容,展示自己的精彩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成果,获得成就感。
3、精彩活动促阅读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还可以写作、朗诵,甚至用表演的形式再现精彩场景。比如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可以举办了诗文经典吟诵会,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出诗歌的“韵味”;比如读完《雷雨》,就让学生改编《雷雨》,排练《雷雨》,不但加深了对文本本身的研读,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还提高了学生“听、说、写、演”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阅读与写作齐飞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把阅读与写作结合。首先,用阅读心得和批注深化学生的思维。阅读时,学生针对文本中自己喜欢和质疑的地方写批注和心得,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从而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刻。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促进自主阅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有序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质疑、思辨,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深化他们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阅读与写作齐飞的目标。
作者简介:殷庆周,男,1968年生,高中语文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省级优秀骨干教师,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有十几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目前,任教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高中部。
关键词:整本书研读;实施策略;教师作用
一、整本书阅读实施背景
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对基础教育领域的语文课程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一是重新界定了语文的核心素养内涵;二是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了若干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重要的任务学习群之一,“整本书研读”活动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中。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已经推行的新高考改革,尽管涉及方方面面,其实着重考查的就是考生两个素质:思维素质和阅读素质。而思维素质又和阅读素质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未来的语文高考试卷必然会加大文本阅读的难度,扩大阅读篇幅,真正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温儒敏教授曾经说过,语文高考命题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一是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二是阅读题量也增加了,要适应这种变化,唯一的出路是提升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重视学生的阅读,必将会让考生体会高考失利的苦果。
二、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1、选材有规划有梯度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序列化过程,教师要设计了一个序列化阅读参考书目,拟定相应阅读目标和完成形式。比如期中考试前,可推荐《如何有效读一本书》《苏东坡传》《活着》《平凡的世界》《基督山伯爵》《追风筝的人》等中外小说,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书本,准确地概括情节,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本的精髓,并运用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读书征文等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期中考试后,可推荐了《史记》《雷雨》《飞鸟集》《精神明亮的人》《文化苦旅》《沉思录》《目送》等不同类型的书籍,意在要求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引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品美文
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领。教师给学生明确阅读的篇目和阅读的具体目标,学生通过粗读、精读、细读,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主、创造性阅读,争取阅读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1)以“五步法”指导阅读。五步法即“自读―初探―深读―共议―表达”的阅读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自己的阅读任务后,开始自读。学生初探文本内容,比如小说从故事、人物等方面入手,了解故事情节,概括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对文本有一个整体把握,生发出思维点。然后在初探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等等。最后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把握文章内涵,最后把自己的心得、感悟形成文字,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在“五步法”的指导下,既可以采用“同读一本书”的共性阅读,也可以用“百花齐放”的个性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一,“同读一本书”模式。比如在高一,我们推荐了情节曲折、人物形象大众化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并布置阅读任务:“这本书主要人物有哪几个,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什么?”“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身上最感动你的是什么,为什么?”“哪个情节最精彩,作者如何写的?”“什么颠覆了你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开展深度阅读,用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然后带着问题进行课堂上集中的交流与分享。
其二,“百花齐放”模式。根据学生爱好形成四个阅读小组,即小说组、散文组、传记组、诗歌组,制订阅读计划。比如小说组就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和成书过程,理清文本中人物关系,把握小说主题,明确小说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点评精彩片段;诗歌组则要求学生知人论世,读出诗歌的韵味与情感。最后,举行“班级读书会”,给学生创建一个个性化展示和交流平台,让同学介绍文本内容,展示自己的精彩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成果,获得成就感。
3、精彩活动促阅读
“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组织、举办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话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的成就感。”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还可以写作、朗诵,甚至用表演的形式再现精彩场景。比如在阅读古典诗词时,可以举办了诗文经典吟诵会,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出诗歌的“韵味”;比如读完《雷雨》,就让学生改编《雷雨》,排练《雷雨》,不但加深了对文本本身的研读,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演能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研读,还提高了学生“听、说、写、演”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4、阅读与写作齐飞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把阅读与写作结合。首先,用阅读心得和批注深化学生的思维。阅读时,学生针对文本中自己喜欢和质疑的地方写批注和心得,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从而深化学生思维,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刻。其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促进自主阅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学生通过有序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质疑、思辨,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深化他们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阅读与写作齐飞的目标。
作者简介:殷庆周,男,1968年生,高中语文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省级优秀骨干教师,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有十几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目前,任教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高中部。
- 【发布时间】2022/1/10 16:14:24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