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地理课堂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重在研究环境问题的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加强这一内容的教学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树立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观的有效手段。加强课堂渗透策略创新,是有效落实这一任务并让学生获得“有用的地理教育”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教育;渗透;有效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发展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匹配、不协调现象。有的现象日益突出,甚至成为问题还走向恶化,直接对我们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是威胁。因此,加强教育教育、引发人们环境保护,就成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意识而积极利用地理这门课程的学科优势渗透环境教育,创新环境教育实施策略,大力培养和发展未来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环境理解力、利用力和适应力。下文,我结合新课标要求谈谈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是有效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前提
环境,是初中地理课程四大研究内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社会环境,前者包括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等环境内容,后者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所必需要的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甚至政治等环境。当然,学习环境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某个地域进行简单的感知,而是对其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发展的复杂关系的认知,以确保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说,环境教育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就像一条红线从头至尾贯穿于课本文字行间中。纵观初中教材,各个章节无不是以环境为主统列其中,有的章节中还明显地把环境二字作为标题而实施内容编排。由此可见,教育环境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环境教育主题明显突出的优势来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学地理的过程中自觉或自觉地都要接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和感染,从而渐长环保意识,增强理解环境、运用环境的认知的实践能力。例如,《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认知就可以把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状况”整合到教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大屏认识到其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关心自然、关心气候变化和防止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易造成自然灾害的紧迫性认识。教学设计时如果把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与现实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教时就可有效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二、结合现实国情,是增强学生环境观念的有效方法
身处环境之中,很难感受到环境一天天的变化。而从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变化的显著就很明显。环境观念的形成才更有积极需求性。当然,环境观念是多方面的,但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环境观念的形成很难也很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展开环境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环境观念,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情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止于地理,还有科技、经济、历史、政治、教育、军事、文化、政策等。而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离不开的“土壤”,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发展都必须基于此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有效的地理教学我们就可以以地理环境为主线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环境,以增强环境观念。从我国整体来看,不能因为地大物博而忘了还有一部地区极度贫乏,不能因为山川秀丽就没有了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的迫切需求。还有引导学生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造成生破坏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现实中一些城镇建设中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应结合我国现实“青山绿水”环境建设主题相结合,增强学生建设美丽祖国和美好家园的环境意识和改善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环境能力的重要保证
环境能力的概念是宽泛的,有环境的理解力、适应力、利用力以及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是初步的、浅层次的,但也必须在过程中加以培养才能使其从无到有。传统地理教学,大多以讲代宣,在教师“个人言”模式下要落实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责任显然是不能的。而在倡导“双主双优”新课改当前,我们就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主体性,使其在参与互动中实现环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发展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以增强环境行为。课堂上,可采取多媒体法、资料收集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单一应用或综合使用,让学生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参与到以多媒体为介质而营造的角色扮演情境中来,这样更利于学生环境行为的培养而实现环境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工业污水处理”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容时,我们就可将这种方法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地质工程师、当地居民等来谈谈处理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阐述自我意见的过程中增强应对环境问题的初步能力。这样教学,比教师强行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的培养效果要好很多,而且更利于学生环境能力的培养。
综上,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优教优学”课改推进后,作为一线教师,要提效增质,拓展课堂育人宽度,就必须加大渗透力度,找准切入点,抓好载体实施,增强针对性,就能有效实现我们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苏国生,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
[2]裴志芳,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中外交流,2020年。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教育;渗透;有效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发展问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匹配、不协调现象。有的现象日益突出,甚至成为问题还走向恶化,直接对我们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是威胁。因此,加强教育教育、引发人们环境保护,就成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意识而积极利用地理这门课程的学科优势渗透环境教育,创新环境教育实施策略,大力培养和发展未来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环境理解力、利用力和适应力。下文,我结合新课标要求谈谈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是有效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前提
环境,是初中地理课程四大研究内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讲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与生活中相应形成的社会环境,前者包括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等环境内容,后者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所必需要的农业、工业、城市和交通甚至政治等环境。当然,学习环境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对某个地域进行简单的感知,而是对其自然与人文相互协调发展的复杂关系的认知,以确保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说,环境教育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就像一条红线从头至尾贯穿于课本文字行间中。纵观初中教材,各个章节无不是以环境为主统列其中,有的章节中还明显地把环境二字作为标题而实施内容编排。由此可见,教育环境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发挥环境教育主题明显突出的优势来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学地理的过程中自觉或自觉地都要接受环境教育的影响和感染,从而渐长环保意识,增强理解环境、运用环境的认知的实践能力。例如,《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要激发学生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认知就可以把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状况”整合到教学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大屏认识到其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关心自然、关心气候变化和防止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易造成自然灾害的紧迫性认识。教学设计时如果把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元素与现实的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教时就可有效激发学生环保意识。
二、结合现实国情,是增强学生环境观念的有效方法
身处环境之中,很难感受到环境一天天的变化。而从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的角度来看,环境变化的显著就很明显。环境观念的形成才更有积极需求性。当然,环境观念是多方面的,但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环境观念的形成很难也很慢。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展开环境教育,以此来增强学生环境观念,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情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止于地理,还有科技、经济、历史、政治、教育、军事、文化、政策等。而环境,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离不开的“土壤”,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发展都必须基于此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有效的地理教学我们就可以以地理环境为主线开展国情教育,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们环境,以增强环境观念。从我国整体来看,不能因为地大物博而忘了还有一部地区极度贫乏,不能因为山川秀丽就没有了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的迫切需求。还有引导学生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造成生破坏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现实中一些城镇建设中固体废弃物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应结合我国现实“青山绿水”环境建设主题相结合,增强学生建设美丽祖国和美好家园的环境意识和改善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是培养学生良好环境能力的重要保证
环境能力的概念是宽泛的,有环境的理解力、适应力、利用力以及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实践能力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是初步的、浅层次的,但也必须在过程中加以培养才能使其从无到有。传统地理教学,大多以讲代宣,在教师“个人言”模式下要落实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责任显然是不能的。而在倡导“双主双优”新课改当前,我们就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主体性,使其在参与互动中实现环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发展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以增强环境行为。课堂上,可采取多媒体法、资料收集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情境教学法等,通过这些方法的单一应用或综合使用,让学生在拥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参与到以多媒体为介质而营造的角色扮演情境中来,这样更利于学生环境行为的培养而实现环境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工业污水处理”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内容时,我们就可将这种方法进行灵活应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地质工程师、当地居民等来谈谈处理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阐述自我意见的过程中增强应对环境问题的初步能力。这样教学,比教师强行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的培养效果要好很多,而且更利于学生环境能力的培养。
综上,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优教优学”课改推进后,作为一线教师,要提效增质,拓展课堂育人宽度,就必须加大渗透力度,找准切入点,抓好载体实施,增强针对性,就能有效实现我们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苏国生,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年。
[2]裴志芳,新课程标准下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功能[J].中外交流,2020年。
- 【发布时间】2022/1/10 16:16:17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