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议“双减”推进中,以生为本的学校推进策略

 

【作者】 李齐玲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双减”推进近两个月,笔者通过对“双减”推进中学生显现出的作业切实减少、学习多复习背诵、课余多阅读运动、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内驱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手机使用状况不佳七个特点的调查,归纳出“双减”背景下学生成长的急需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如何科学地安排课余生活、如何有效实现全面成长。围绕学生成长,文章从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家校协同育人两个层面提出一些建议。从教学研究来看,课堂提效、作业分层、课程整合、教师发展是提升“双减”实效性的关键;从家校协同育人来看,建立沟通机制、开展协同教育、普及教师培训、开设家长课堂是落实协同育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双减”;学生现状;教学研究;家校协同育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进行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2021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未成年人父母与监护人实施教育的主体责任,督促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实效性。该法是国家继“双减”后的有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法律,对提高家庭教育实效,开展有效的家校协同进行了法律层面的规范。
  现实层面,随着“双减”自上而下的强势推进,基础教育生态开始真正意义的变化。学校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课时安排变了,延时服务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时间冲突的问题;课程增加了,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作业减少了,学生回家完成作业量的时间大大缩短,自主安排的时间变多;考试没有了,学生只是做一些常规练习,学习质量检测滞后了。伴随着“双减”带来的变化,我们更需要直面改革的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归回本源的角度思考“双减”如何有效开展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学校工作的关键,也是学校教育的担当。
  一、“双减”之下的学生现状
  笔者对“双减”两个月后的某学校初中几个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抽样调查和了解,综合两方面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作业切实减少。55.34%的学生1个小时内可以完成学校的书面作业,32.17%的学生可以在1.5小时以内完成书面作业;42.52%的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学校的非书面作业,38.02%的学生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学校布置的非书面作业,统计下来最多完成作业的时间也只有2.5个小时,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在10点以前入睡。
  (二)学完复习背诵。学生在回家后的学习安排上,书面作业完成后较较多的学习方式是复习+背诵。这反映了学生对复习的重视,也间接反映出学校老师在教学上比较多进行课后检测的痕迹。同时,中考由于偏文的科目比较多,考试也比较多考基础识记,因此背诵的作业比较多。
  (三)课余阅读运动。学生在每日课余活动的选项中选得较多的是课外阅读与运动,个人兴趣类的比如钢琴、画画、滑板、声乐、科技、劳动等项目选择较少。
  这一方面反映了家长和学生对阅读和运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与中考指挥棒下阅读与运动是检测的重要能力与指标有关。
  (四)学习目标不明。在是否有目标的问题上,33.75%的学生选择有短期目标(期中考试),13.2%的人选择有中期目标(期末考试),46.57%的人选择有长期目标(高考)。学生显然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较深刻的思考,他们成长的动力比较多集中在考试目标的实现上。
  (五)学习内驱力不足。家长调查反馈,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一方面学生回家学习比较被动,很多时候需要家长去督促才能比较自觉地复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在家学习效率低,时常偷懒拖延。家长焦虑,学生自适,围绕学业问题而产生的家长和学生的情绪不佳和家庭冲突时有发生。
  (六)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是不满意的。在对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得法选项上,仅5.25%的家长认为学生学习得法,66.87%的家长认为基本得法,26.80%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得法。
  (七)手机使用不佳。家长反馈学生使用手机很难自控,围绕手机使用的家庭矛盾仍然十分棘手。学生常常需要从家长那里拿手机去查资料做作业,家长不便组织;但学生使用以后又很难控制使用的目的,借机玩游戏、上网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家长很无奈,也颇为焦虑。
  以上学生表现出的七个特点,是“双减”推进过程中学生动态的变化,体现出学生在作业负担和培训减轻后,自主学习的时间变多的情况下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从这些特点可见“双减”之下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如何科学地安排课余生活、如何全面成长是亟需深入探究的问题,也是“双减”后一阶段工作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二、“双减”之下加强教学研究
  教育在环境中发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协同。笔者围绕着“双减”之下的学生成长问题,从学校环境和家校协同二个层面提出解决策略。从学校层面来看,进行教学研究,以研究引领教育教学工作是深入推进“双减”,提高育人实效性的关键。
  (一)深入开展课堂提效研究,向课堂要效率。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从这个角度说,只有课堂提高效率才能尽可能减少作业的布置。初中课堂提效很大程度上是要摆脱单纯的课堂热闹,走向深度的思维训练,目标指向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当前很多课堂设计都是平面的,看上去热闹但没有进行深度挖掘,从思维训练和核心素养培养上看都是低效的。低效的课堂很难有高效的作业配套,常常是一些重复性的低效的作业,靠题海战术去大海捞针解决学习问题。相反,高质量的课堂知识点讲解清楚,思维训练有梯度,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老师不需要布置大量的低效作业去巩固,学生反而在课后有兴趣学习也有能力自学。所以课堂提效是实现“双减”育人的重要途径。
  (二)深入开展分层作业研究,向分层要质量。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中国表达,真正地公平就是满足每个不同的人的成长需求。从学生的发展看,确实存在接收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作业补充上给予最大的发展是作业的最高境界。分层布置学科作业,既有基础性的巩固性作业,也有拓展性的研究型作业,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同时,分层检查与反馈是目前大班制之下学校比较可行的作业布置方法。在分层作业研究上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如何检查与反馈,形成一套跟踪机制。大数据时代,作业批改可以用网络的形式进行,建立学校的作业学习内网,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做做作业,教师可以随时批改与反馈,提高作业收缴以及记录等中间环节。
  (三)深入开展素养课程研究,向整合要特色。“双减”只是减少书面作业和辅导作业,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更有个性地发展。学校里学生的发展还依托课程和活动,因此深入开展素养课程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多种校本课程,含艺体课程、实践课程、劳动课程、科技课程等,才能让学生在“减”中吃得饱、吃得好。在学校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学校要对开设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整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后,让学生用少的时间尽可能地发展自己的更多的兴趣特长;同时学校对学生三年参与素养课程进行顶层设计,包括学生三年参与多少门校本课程,完成哪些素养提升。整合课程与顶层设计反映了一个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双减”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保证。
  (四)深入开展“双减”推进研究,向团队要成长。不管是课堂还是作业,亦或是课程,最终都需要靠教师来落实。所以教师是“双减”工作减负提效的关键。老师需要从态度、方法、评价上进行引导,从而能更明确、有策略、有效果地落实这个工作。学校需要明晰教师推进“双减”工作的落实部门,研究各部门推进工作的策略方法,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最终促进管理团队的提升和教师团队的成长。这里首先需要避免的是部门的单打独斗,缺乏部门的协同推进“双减”效果自然有折扣;还需要避免简单化地靠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长来解决“双减”后学生的学校托管问题。这一方面容易导致教师由于时间占用疲劳不去真正地研究教育教学,一方面缺乏统筹课程的规划,会让学校的“双减”的育人效果目标不清晰。
  三、“双减”之下深化家校协同育人
  “双减”各项措施的落地除了社会、学校积极改变、勇担重任外,家长的理解和落实也很重要。关于家长在学生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家长教育的方式方法、家校社协同育人等问题,《家庭教育促进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学校在家庭教育的权责也有了明确的要求。“双减”之下,深化家校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一)建立协同沟通机制,加强了解。“双减”减了课堂作业负担和课外培
  训,然而在中考背景下,家长对孩子的升学存在现实的焦虑问题。以往学校和家长沟通议题主要内容集中在作业布置、考试成绩与升学指导,特别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日常沟通集中于此;“双减”以后,这块内容弱化,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变得少了,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的关注以及沟通减少带来的焦虑在增加。因此,“双减”之下的家校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担负起家校沟通的促进者的角色,积极建立“双减”背景下的家校沟通的机制,从沟通方式、沟通内容、沟通目标、沟通效果来总体推进。围绕学生成长,建立日常沟通机制,将学校的理念、学生发展的课程、学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学生成长的阶段表现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更好地担负家长的责任,配合学校实现育人。
  (二)开展协同主题教育,形成合力。“双减”的目的是防止教育追求过渡
  功利化、短视化的不良倾向和问题,让教育回归本真,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双减”之后,学生有了空间和时间去思考与成长,这就需要家校合作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培养关键能力。1.理想信念教育。家校协同积极开展爱国教育、榜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学习方法与意志教育。家校协同围绕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提升学习方法,如何磨炼意志等问题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学习的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3.学科指导教育。“双减”之后,学生如何在学科领域进行个性化的自学是学生亟需发展的能力,也是家长的关切。以学校为主导,开展学科兴趣培养、学科方法指导、特色活动展示,并且让家长了解并配合,能有力推进育人的实效性,达到“减负提效”的目的。4.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阶段是身体和思想急剧变化阶段,学生面对着很多问题会有困惑和矛盾,这个时候需要学校的心理老师与家长密切沟通,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开设专门的课程、团辅,及时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霾。协同的主题教育即有学校层面的主题队会、主题班会等形式,也有家庭中的延伸教育、延伸作业等样态,家校围绕主题协同推进,提升“双减”之下的育人效果。
  (三)普及教师培训课程,提高能力。“双减”之下,对家长的指导更多地
  依仗平时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因此提升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意识和能力是学校开展协同育人的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全校教师会进行通识性的知识学习,让所有老师都重视家校协同工作,厘清家校教育的责任边界,学会与家长沟通。另一方满,学校通过班主任课程开设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让班主任通过学习提升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以及指导家长教育的能力。同时建立班主任家访制度,通过课程培养班主任针对特殊学生开展家访工作的意识、能力,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四)开设多种家长课堂,提升认识。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显示,“双减”之
  下的家长困惑较多集中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家长对学生升学的焦虑、家长对孩子的课业辅导、家长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等方面。学校可及时根据家长的需求开设通识性的讲座和专题性的沙龙,通识讲座主要解决通识的培训,比如小初衔接注意事项、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中考升学指导等,专题的沙龙可以针对不同需要的家长邀请专家开设部分家长沙龙,促进家长教育方法的提升。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也是一个重要的培训家长的契机,在家长会上由班级科任老师组成的团对家长进行学生成长和学科学习的指导,针对性强效果明显。还可以从家长委员会的角度,由家委会在学校指导下组织家长学习和交流,可以邀请专家、优秀家长、优秀学生进行方法指导、经验交流,在家长群里形成交流和学习的自我教育机制。
  以上是“双减”时代,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对学校教学研究和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考,践行主体都是学校。从这个层面分析,学校在“双减”中面对的挑战和压力是巨大的,需要进行顶层的整体构思和实践层面的协同来应对。本文仅就学校层面进行了局部的思考,但在实际推动中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减”工作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指导、评价意义,社会环境对“双减”的切实推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篇幅有限,本文不做探究。
  • 【发布时间】2022/1/10 16:28:38
  • 【点击频次】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