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及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全面解析了课程思政教学开展中的几点实践优化举措,以期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的高品质开展带来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阵地,以课程体系为载体,立德树人为目的,充分挖掘课程知识架构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师授课活动有机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与思政课程紧密配合,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结合所教授的课程谈一下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要明确课程是载体,思政是过程,优秀人才是培养目标。只有充分理解三者之间互为依托的关系,才能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课程是承载思政元素和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思政工作的源泉,所有的思政元素都需要在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中找到承载的依托点,利用依托点和思政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将这种承载作用转化为思政教学的突破口,离开了课程的承载作用,所谓课程思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深入发现和挖掘理论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思政课堂,是广大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必须坚持课程为主,辅以思政的思路,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思政教学实践。思政过程则是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延伸,只有通过教师认真思考、巧妙设计,寻找课程理论体系中能够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理论依托,将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确立思政目标,并通过教学过程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思政教学效果。有了课程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载体,有了精心设计的思政教学过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不断夯实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形成,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技能,还有优秀品质社会人才。任何割裂这种关系的课程思政都不能称为真正的课程思政教学。
二、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阵地,新战场,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各学科努力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替代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依托的关系,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协同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程所体现的理论知识是系统性、全局性的,有自己整体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有明确的思想政治培养目标,展示的是新形势下对人才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且是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总体性要求。而课程思政由于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其反映出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确定思政培养目标,并使之系统化。对于有些碎片化的思政元素,虽然系统性不强,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课程思政教书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依托,协同育人的作用,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符合新时代的思政要求。
三、在课程思政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知识所体现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思政目标
由于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协同育人的新战场,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中所体现的思政元素,确定思政目标,做到思政过程有的放矢。通过自己对授课教材的分析以及与同事们讨论,大家都觉得由于教材编写的原因,在教材中反映出的思政元素过于缺少,这就需要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内涵和外延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力学基础》备课讨论时时,根据授课内容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确定思政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为总体目标,整个课程思政过程都以此为总目的。而在章节教学中再根据章节知识内容确定符合章节内容的分目标,在“约束与约束反力”一章中,以约束和反约束确立“民主和自由是有限制的,不存在无限制的民主和自由”引导学生自由观、集体观念的形成;以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确立“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的解决问题方法论;以课题知识总结时确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在具体理论知识点讲解中,辅以碎片化的思政元素,依托柔体约束中“庆祝建国70周年庆典气球”图片引导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养成教育;以固定端支座“502教室门牌”图片引导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以固定端支座“国旗杆”图片弘扬爱国主义情操。以整体思政目标体系化为目标,辅以碎片化思政元素相结合,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化,章节有分目标,内容有碎片思政元素,有助于形成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结合课程理论知识讲解,做到思政元素切入无痕、启迪有序、润心有声
课程思政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课程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缺少关联性,内涵和外延相互割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突兀的感觉,不利于课程知识的掌握和思政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课程教师有灵敏的思政感知能力,规范灵活的文字组织能力,巧妙适时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课堂把握能力。例如在讲授“约束和约束反力”概念时,依据力与力之间的关系,很自然过渡到“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也是受到诸多限制,民主和自由同样如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受限制的民主和自由”,以此使学生明确个人自由和民主与整体自由和民主的关系,有利于国家观、集体观形成;在讲授“力和力之间复杂关系如何分析时”时,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到迷茫,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无痕引入“对于复杂问题,我国古代先贤已经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世之万物,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的解决办法”,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课堂知识总结时,由于理论体系复杂,知识点丰富,学生掌握出现困难,顺势引入“我们对知识的积累正是应对了国学经典《劝学》中荀子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善于知识积累和丰富,为立业创业增加砝码。在碎片化思政元素中,针对“庆祝建国70周年庆典气球”图片,深刻理解“建国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祖国发展蒸蒸日上,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生在祖国,长在祖国,发展在祖国”,以此激发学生祖国和民族自豪感,热爱我们的国家。针对“502教室招牌”图片,引导学生“我们要爱护、珍惜这块牌子,因为这块牌子就代表了我们班集体,谁也不能给502抹黑”,以此形成良好集体主义观念;在展示“国旗杆”图片时,借由固定端支座的讲解进行思政教育,“校园里的国旗杆就是一个固定端支座,在支座的约束下,国旗杆既不能作上、下运动,也不能有左、右运动,它只能一动不动地固定在那里,使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在上,迎风飘扬,时刻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以此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无痕切入,利用巧妙组织的文字表达,富于感染性的肢体语言,将思政过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无心插柳而绿意浓浓的效果。
五、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评价方式宜多元化,以阶段化、过程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巩固思政成果
由于课程思政是思政工作的新阵地,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时俱进,做到以德树人、以德立人。在思政评价机制中不断探索尝试各种评价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要急功近利,局限于利用一堂课、一节内容、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来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可以模拟情境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处事原则,可以采用集中问卷观察学生价值观形成;在阶段性的评价中,利用各种阶段化考试,在考试内容中有意识增加一定题量的思政考察,通过考试检验思政是否达标;在过程化评价中,利用课堂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揣摩教学效果,利用课后作业有意识加入思政目标考察,利用各种测验加入思政模块,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等等。通过多元化,阶段性、过程性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思政教学效果,这种考察甚至是延续到课程的结束,延续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往往是一个相当持续的时间,可能需要若干年后我们才可能看到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阵地、新战场,需要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通过课程教师的努力寻求思政效果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贯通,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养成和固化,真正做到思政工作切入无痕,启迪有序,润心有声。
参考文献:
[1]万文艳,王丽娜.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及实践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0(10):66-69.
[2]陈帼.浅析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12):121-124.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阵地,以课程体系为载体,立德树人为目的,充分挖掘课程知识架构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教师授课活动有机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与思政课程紧密配合,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结合所教授的课程谈一下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要明确课程是载体,思政是过程,优秀人才是培养目标。只有充分理解三者之间互为依托的关系,才能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课程是承载思政元素和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思政工作的源泉,所有的思政元素都需要在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中找到承载的依托点,利用依托点和思政目标之间的关联性,将这种承载作用转化为思政教学的突破口,离开了课程的承载作用,所谓课程思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根据课程特点,深入发现和挖掘理论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思政课堂,是广大课程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必须坚持课程为主,辅以思政的思路,才能更好地解决课堂思政教学实践。思政过程则是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延伸,只有通过教师认真思考、巧妙设计,寻找课程理论体系中能够与思政元素相结合的理论依托,将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确立思政目标,并通过教学过程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以达到思政教学效果。有了课程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载体,有了精心设计的思政教学过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不断夯实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形成,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实践技能,还有优秀品质社会人才。任何割裂这种关系的课程思政都不能称为真正的课程思政教学。
二、明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阵地,新战场,在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各学科努力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替代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依托的关系,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有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协同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程所体现的理论知识是系统性、全局性的,有自己整体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有明确的思想政治培养目标,展示的是新形势下对人才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且是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总体性要求。而课程思政由于起步较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其反映出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确定思政培养目标,并使之系统化。对于有些碎片化的思政元素,虽然系统性不强,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课程思政教书育人中的积极作用。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依托,协同育人的作用,才能使我们培养的人才符合新时代的思政要求。
三、在课程思政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知识所体现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思政目标
由于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协同育人的新战场,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中所体现的思政元素,确定思政目标,做到思政过程有的放矢。通过自己对授课教材的分析以及与同事们讨论,大家都觉得由于教材编写的原因,在教材中反映出的思政元素过于缺少,这就需要课程教师根据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内涵和外延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力学基础》备课讨论时时,根据授课内容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确定思政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四有新人为总体目标,整个课程思政过程都以此为总目的。而在章节教学中再根据章节知识内容确定符合章节内容的分目标,在“约束与约束反力”一章中,以约束和反约束确立“民主和自由是有限制的,不存在无限制的民主和自由”引导学生自由观、集体观念的形成;以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确立“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的解决问题方法论;以课题知识总结时确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在具体理论知识点讲解中,辅以碎片化的思政元素,依托柔体约束中“庆祝建国70周年庆典气球”图片引导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养成教育;以固定端支座“502教室门牌”图片引导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以固定端支座“国旗杆”图片弘扬爱国主义情操。以整体思政目标体系化为目标,辅以碎片化思政元素相结合,形成课程思政体系化,章节有分目标,内容有碎片思政元素,有助于形成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四、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结合课程理论知识讲解,做到思政元素切入无痕、启迪有序、润心有声
课程思政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课程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缺少关联性,内涵和外延相互割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产生突兀的感觉,不利于课程知识的掌握和思政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课程教师有灵敏的思政感知能力,规范灵活的文字组织能力,巧妙适时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课堂把握能力。例如在讲授“约束和约束反力”概念时,依据力与力之间的关系,很自然过渡到“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也是受到诸多限制,民主和自由同样如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受限制的民主和自由”,以此使学生明确个人自由和民主与整体自由和民主的关系,有利于国家观、集体观形成;在讲授“力和力之间复杂关系如何分析时”时,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到迷茫,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无痕引入“对于复杂问题,我国古代先贤已经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世之万物,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的解决办法”,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课堂知识总结时,由于理论体系复杂,知识点丰富,学生掌握出现困难,顺势引入“我们对知识的积累正是应对了国学经典《劝学》中荀子所说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善于知识积累和丰富,为立业创业增加砝码。在碎片化思政元素中,针对“庆祝建国70周年庆典气球”图片,深刻理解“建国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祖国发展蒸蒸日上,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生在祖国,长在祖国,发展在祖国”,以此激发学生祖国和民族自豪感,热爱我们的国家。针对“502教室招牌”图片,引导学生“我们要爱护、珍惜这块牌子,因为这块牌子就代表了我们班集体,谁也不能给502抹黑”,以此形成良好集体主义观念;在展示“国旗杆”图片时,借由固定端支座的讲解进行思政教育,“校园里的国旗杆就是一个固定端支座,在支座的约束下,国旗杆既不能作上、下运动,也不能有左、右运动,它只能一动不动地固定在那里,使我们的五星红旗高高在上,迎风飘扬,时刻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以此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无痕切入,利用巧妙组织的文字表达,富于感染性的肢体语言,将思政过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无心插柳而绿意浓浓的效果。
五、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评价方式宜多元化,以阶段化、过程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巩固思政成果
由于课程思政是思政工作的新阵地,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时俱进,做到以德树人、以德立人。在思政评价机制中不断探索尝试各种评价方式、检验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要急功近利,局限于利用一堂课、一节内容、一单元的知识体系来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可以模拟情境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处事原则,可以采用集中问卷观察学生价值观形成;在阶段性的评价中,利用各种阶段化考试,在考试内容中有意识增加一定题量的思政考察,通过考试检验思政是否达标;在过程化评价中,利用课堂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揣摩教学效果,利用课后作业有意识加入思政目标考察,利用各种测验加入思政模块,与课程理论知识相结合等等。通过多元化,阶段性、过程性评价机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思政教学效果,这种考察甚至是延续到课程的结束,延续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往往是一个相当持续的时间,可能需要若干年后我们才可能看到思政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作为思政工作的新阵地、新战场,需要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通过课程教师的努力寻求思政效果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贯通,专业实践技能形成,价值观人生观养成和固化,真正做到思政工作切入无痕,启迪有序,润心有声。
参考文献:
[1]万文艳,王丽娜.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内涵解析及实践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0(10):66-69.
[2]陈帼.浅析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12):121-124.
- 【发布时间】2022/3/22 21:10:28
- 【点击频次】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