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浅见

 

【作者】 宋 玲

【机构】 贵州省纳雍县第十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一直不懈追求的目的。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全体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成为老师们积极探究的重要课题。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因材施教、加强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数学,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境;合作
  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小学生数学成绩整体不是很理想,或者是两极分化大,这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进。如何大面积提高课堂实效,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关键。
  一、创设学习情境
  情境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问题,积极参与学习。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学习情境,拓展知识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前,我们应悉心研究教材,备教材又备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内在联系,发挥多媒体声、色、图、光等媒体优势,给学生以形、体、色、声等感观,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同时,让学生在情境感观中不知不觉掌握知识。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情境,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我是这样创设学习情境的。从前,在威宁草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男一女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男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1天。”女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1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时日去看望他们,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期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们。同学们,你们会帮那位朋友选一选吗?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都积极进入思考之中。可见,颇为有趣的学习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把学生的心智调动起来,人人都想及时找到问题的答案。可见,创设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情境,并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究与学习。
  二、注重因材施教
  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控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把学科知识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即因材施教,学生才主动学、容易学。作为教师,应一改“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传统教法,否则,学生会感到课堂乏味,厌学、畏难情绪产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应多样化,寓教于乐,善于创建教学模式,又要打破模式和思维定势。对厌学生、学困生或其他问题学生,要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对其进行教育或辅导,缩小两极分化。作为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堂间隙,向学生进行数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发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确能用学到的某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和宽,然后求出桌面的面积,即学即用,学以致用,学生就有成就感。学生通过自己到手,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相当实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可见,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容易达成有效性教学目标。
  三、加强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问题面前,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思维,达到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小组交流合作的探究模式,一改单向传输的传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协作的思维品质,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了“两、三步应用题的解答”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次竞赛中,小东的语文成绩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7分,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成绩和自然成绩加起来是196分。你能算出小东各科的成绩吗?有的学生苦思冥想,就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顿时,学习热情一下跌入低谷。后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间、师生间合作交流,学生明确了:只要求出三科成绩的总分就可以求出各科的成绩。面对疑难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探究,使问题迎刃而解。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我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体验中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学生通过动手、体验与思考,轻松地把握了长方体的特点,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激发了学习兴趣。采用恰当的合作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从感性到理性,获取活动经验,“发现”数学结论,同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也是课堂有效性的具体表现。
  四、在实践中学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蕴藏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之形,感到数学之魂。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教师,要机智地把生活中的有用素材引入数学的大课堂。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要求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分类计算价钱,再进行合计,学生兴趣浓厚。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组织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学习“米、千米”的教学中,我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注重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加强学数学与用数学的联系,将“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乐学善学的学科。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最大力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高效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 【发布时间】2022/3/22 21:20:39
  • 【点击频次】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