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正文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作者】 雷志刚 刘望龙

【机构】 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华陂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与生活;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能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找了很久,它才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水瓶,便高兴地飞了过去,稳稳地停在水瓶口,准备痛快地喝水了。可是,水瓶里水太少了,瓶口又小,瓶颈又长,乌鸦的嘴无论如何也够不着水。“有办法了,这下我能喝到水了。”它叼来许多石子,把它们一块一块地投到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向上升……终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乌鸦总算可以喝到水了。师:“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生:“因为瓶子里放了石子水面升高了。”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生:“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会升高。”师:“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占有空间内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与生活、学习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努力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不但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也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引起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或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事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还会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运用情境教学,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进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在讲授例题后设计一个生活情境。师:最近,老师家旁边的一个商场正在举行有奖促销活动:转动一次大转盘,得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如果要使得一等奖的可能性变小,又该怎么办呢?最小会变成什么情况呢?(0)一等奖的可能性是“0”,得一等奖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吗?“不可能”发生(板书:不可能),师:所谓“不可能事件”就是可能性为“0”的事件,所谓“一定”事件,就是可能性为1的事件,它们正好是可能性大小的两种极端的情况,就这样更明确可能性的大小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明确关于“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且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明确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奥秘这样悄悄地隐藏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努力思考、积极探索,就会有许多精彩的发现。
  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利用它学习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锻炼学生多感官合作感悟知识的本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才会使知识产生质的转变,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并在其头脑中活起来。生活中有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利用,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境,把无限的生活知识置于有限的课堂教学。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这个1厘米就是尺子上的一大格,找一找尺子上有多少个这样的大格,在尺子的任何地方的一大格都表示1厘米。接着教师用尺子量出身边厚度大约1厘米物体,让学生用手指捏住这个物体,感知1厘米厚度,然后反复多次捏住1厘米厚度物体,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1厘米,学生有的说很短,有的说有点薄。最后说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有的找出橡皮擦厚约1厘米,有的说指甲长约1厘米,语文书厚度是1厘米,学生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概念。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测量,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指、手掌、腿、胳膊的长度。学生在生活的课堂里解决了身边的问题,体验了身上藏着的神秘的尺子,既鞏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新知应用生活化
  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显得苍白无力。如在学习《折扣》后,课后练习时,可向学生出示这样的题目: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商场卖完全相同的鞋子,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华富商场满100元减40元的方式销售,在海华商场打六折销售。我打算给女儿买一双标价240元的旅游鞋,(1)在这两个商场买,各应付多少钱?(2)选择哪个商场买更省钱?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1)华富商场:240-40×2=160(元)(2)海华商场:240×0.6=144(元)然后比较决策,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通过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小学生处在好动、爱玩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一天性加以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如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单元学习例5时,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模拟组织学生去春游的情景,遇到乘车的问题:我校共有教师14人,学生326人。大车可坐40人,租金900元;小车可坐20人,租金500元,要求学生计算一下全体人员去春游怎样租车最省钱?学生们是这样计算的:第一种(326+14)÷40=8辆…20(人)?8+1=9(辆)租9辆大车9×900=8100(元);第二种(326+14)÷20=17(辆)租17辆小车最合算17×500=8500(元)。教师的计算方法:大车每人(14+326)÷40=8(辆)……20(人)20÷20=1(辆)8×900+500=7700(元)学生很好奇,为什么一样多的人,最终花费的钱却差异很大。教师解释计算方法,900÷40=22.5(元),小车每人500÷20=25(元),22.5<25,所以尽可能坐大车要便宜。在教学中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数学生活组织教学,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严士健.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胡作玄.数学与社会[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 【发布时间】2022/3/22 21:24:03
  • 【点击频次】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