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习作生活化教学探究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主要表现为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和教学方法的生活化。习作课堂上,教师运用简单易懂、让学生感到舒适的语言进行教学,而不是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使学生对习作产生距离感与畏惧心理。教学方法生活化则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活动等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问题,挖掘习作素材,从而培养其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小学生对生动、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具体的情境,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启发,由情境中反映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且这种联想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其情感体验,使其在习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例如在学习人物描写的习作练习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现众们》,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们熟悉的一些人物,如“门卫爷爷”“体育老师”“卖早点的阿姨”等。图片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立刻对本次习作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开始探讨自己对这些人物的认识。如围绕“门卫爷爷”,有的学生说:“爷爷非常和蔼,每次见到我都会告诉我今天要努力学习,不要淘气。”有的学生说:“门卫爷爷每天穿得都很干净,上学放学时都会笔直地站在校门口守着我们,非常有精气神。”通过学生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家还是比较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此外,我还组织了“同学猜猜看”游戏,让学生根据描述猜同学,使其在趣味游戏中观察身边人的特点,从而提高习作的兴趣。
二、分析生活化案例,拓展习作角度
习作内容不新颖是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过于注重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习作教学呈现模式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套用模板写作,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新意,内容泛化。对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根据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案例进行教学,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事物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贴合实际进行思考、分析。例如,在“漫画的启示”的习作教学中,笔者结合环保这一热门话题选择了一组漫画,漫画中的人物搜集生活中的垃圾,将垃圾进行二次改造,尽自己所能来保护环境。在分析漫画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描述漫画内容,并紧扣环保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如果继续破坏环境,也许有一天所有人必须依靠二次利用的废物垃圾才能生活,那时环保就已经晚了,因为我们连生存都是问题。”这位同学的思考角度就比较新颖,对此我充分肯定该学生的想法,并大力提出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习作质量。
三、组织生活化活动,积累习作素材
通过与学生交谈,我发现学生认为习作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教师的疑问则是生活丰富多彩,为什么学生却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究其根源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生活化活动,打破传统习作课堂的封闭性,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通过亲身参与积累生活经验,获得真实的生活感悟,进而解决没有习作素材、习作起来难的问题。例如,在习作“ 即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郊游活动,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各个小组在郊游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看到的美景。活动中,有学生通过拍照记录美景,留下很多精彩的画面。如小鸟搭窝,很多学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境,他们小心翼翼地围观了很久,生怕把小鸟吓走。还有的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看到的景色记录下来,绘制出了一幅幅美景图。通过郊游活动,学生积累了很多有趣的素材,每个人在习作时都能找到自己认为值得写、写得出的内容,并且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也可以看出,活动的开展使得其获得了良好的生活体验,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他们的喜悦之情。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个性差异也比较大,习作生活化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基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学生学习积累生活素材,将生活中的感悟呈现在习作中,而生活化教学符合习作教学需求,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小学生对生动、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具体的情境,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启发,由情境中反映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且这种联想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增强其情感体验,使其在习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感。例如在学习人物描写的习作练习中,我先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门员和他的现众们》,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学生们熟悉的一些人物,如“门卫爷爷”“体育老师”“卖早点的阿姨”等。图片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立刻对本次习作产生浓厚兴趣,主动开始探讨自己对这些人物的认识。如围绕“门卫爷爷”,有的学生说:“爷爷非常和蔼,每次见到我都会告诉我今天要努力学习,不要淘气。”有的学生说:“门卫爷爷每天穿得都很干净,上学放学时都会笔直地站在校门口守着我们,非常有精气神。”通过学生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家还是比较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此外,我还组织了“同学猜猜看”游戏,让学生根据描述猜同学,使其在趣味游戏中观察身边人的特点,从而提高习作的兴趣。
二、分析生活化案例,拓展习作角度
习作内容不新颖是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过于注重成绩,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习作教学呈现模式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套用模板写作,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新意,内容泛化。对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其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根据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化案例进行教学,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事物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贴合实际进行思考、分析。例如,在“漫画的启示”的习作教学中,笔者结合环保这一热门话题选择了一组漫画,漫画中的人物搜集生活中的垃圾,将垃圾进行二次改造,尽自己所能来保护环境。在分析漫画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描述漫画内容,并紧扣环保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如果继续破坏环境,也许有一天所有人必须依靠二次利用的废物垃圾才能生活,那时环保就已经晚了,因为我们连生存都是问题。”这位同学的思考角度就比较新颖,对此我充分肯定该学生的想法,并大力提出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习作质量。
三、组织生活化活动,积累习作素材
通过与学生交谈,我发现学生认为习作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教师的疑问则是生活丰富多彩,为什么学生却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究其根源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生活化活动,打破传统习作课堂的封闭性,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通过亲身参与积累生活经验,获得真实的生活感悟,进而解决没有习作素材、习作起来难的问题。例如,在习作“ 即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开展郊游活动,并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要求各个小组在郊游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看到的美景。活动中,有学生通过拍照记录美景,留下很多精彩的画面。如小鸟搭窝,很多学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境,他们小心翼翼地围观了很久,生怕把小鸟吓走。还有的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看到的景色记录下来,绘制出了一幅幅美景图。通过郊游活动,学生积累了很多有趣的素材,每个人在习作时都能找到自己认为值得写、写得出的内容,并且通过学生的习作我们也可以看出,活动的开展使得其获得了良好的生活体验,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他们的喜悦之情。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个性差异也比较大,习作生活化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基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作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训练学生学习积累生活素材,将生活中的感悟呈现在习作中,而生活化教学符合习作教学需求,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 【发布时间】2022/4/8 20:17:04
- 【点击频次】424